按照陰曆,從初一到月末,月相分別經歷(北半球):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盈凸)—滿月 —凸月(虧凸)—下弦月—蛾眉月(殘月)—新月,既朔月→望月→朔月。
陰曆就是依照月相變化規律制定的(中國農曆屬於陰陽曆),農曆月初時,月亮正好在地球和太陽之間,稱為新月,或者叫做朔月;農曆十五十六時,就是滿月,或者叫做望月,如此循環。
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圈需要27.32天,但是受地球自轉的影響,地球上看到的月相變化周期,是要滯後於月球公轉周期的,月相周期為29.53天,這也是農曆中定義大月30天、小月29天的原因。
所以,想了解月相看農曆,想了解季節變化看公曆,因為兩者分別是根據月球和太陽的運轉規律制定的,各有優缺點:
(1)地球潮汐變化主要受月球引力影響,對古代生活在海邊的漁民來說,農曆非常重要;
(2)地球四季變化主要受太陽輻射影響,對古代內陸的農耕社會來說,公曆非常重要;
我國的農曆兼顧了陰曆和陽曆的特點,稱為陰陽曆,比如二十四節氣就是基於公曆制定的,缺點就是內容複雜,不方便記憶;不過現在都有了智慧型手機和天氣預報,對季節和天氣的掌握更準確了。
好啦!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