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李婭:從《虎媽貓爸》看家庭和諧的重要性
最近,電視劇《虎媽貓爸》熱播,孩子的教育問題,家庭的夫妻和諧問題成了觀眾熱議的話題。尤其是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吐槽的隊伍是越發強大了。
在《虎媽貓爸》裡,有虎媽與教育專家的對壘,有狼爸與貓爸的對峙,有農村學校校長與高大上優雅老太太的明爭暗鬥,還有夾雜了太多現實所迫和內心蠢蠢欲動的男女情感糾葛。這些真實反映生活的故事情節,讓觀眾「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中,故事的主線,就是如何才能教育出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
孩子是上天賜給父母的禮物,是天使,本該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然而,現實很殘酷,天使墜入人間,就要「入鄉隨俗」。電視劇以小主人公茜茜兒童抑鬱症發作的劇情設計,將各種教育方式的爭論推到了令人心疼的高潮。
茜茜最後怎麼會抑鬱呢?真如茜茜奶奶說的那樣,是被虎媽她們家人害的。顯然這不是主要原因。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背後總有一對有問題的父母。在這部電視劇裡,爺爺奶奶對茜茜「公主式」的溺愛,讓茜茜承受委屈和挫折的能力大打折扣,姥爺的「必勝訣」加深了茜茜對父母不和的負罪感,但這些都只是壓垮茜茜的「最後一根稻草」,茜茜心理問題的真正根源在於虎媽貓爸的不和諧關係。
虎媽對社會競爭壓力的自我解讀和從小接受的教育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她「望女成鳳」的心理幾近「變態」,將孩子的成績等同於孩子的未來,而貓爸對虎媽教育方式的不認同,及對初戀女友教育理念的認同,使得本該承擔起「責任」和「擔當」角色的爸爸,卻在孩子認知形成的關鍵期,給茜茜提供了「兩個日記本」的故事。
茜茜夾在爸爸和媽媽之間,找不到學習的動力,也搞不清學習的目的。但是,她顯然想做一個好孩子,希望爸爸媽媽開心。當感受到媽媽與爸爸不和,不再回家以後,她將這一切都歸結於自己的學習不認真,最後孩子抑鬱了。看到這樣的劇情,與其說,虎媽貓爸是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出現了感情分歧,倒不如說,是孩子在為父母的不和諧買單。
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是父母生活的一份責任。在這點上,父母必須形成共識,共同承擔起這份責任。
父母履行責任,就是要促進孩子成長。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成績雖不代表成功,但紮實的基礎教育卻是必要的。在孩子心理和身體都未成熟的情況下,適度的壓力有利於孩子成長,父母本著對孩子負責的態度,在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範圍內,在學習上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壓力是很有必要的。現實生活中的父母,在這點上必須要達成共識。
父母履行職責任,就是要讓孩子健康快樂。正如國際教育專家唐琳所提倡的那樣,要想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父母就必須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他們卻有自己堅定的選擇。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是自己成長的標杆、是方向,更是自己不能失去的寶貝。所以孩子最希望地永遠是父母感情和諧,一直在一起。
作為父母,愛孩子,就是要給孩子一個快樂和諧的家。作為夫妻,選擇對方,就是要不忘初心,攜手此生。生活很簡單,用心體會處處美好,生活也很複雜,父母、孩子、鄰裡,但只要肩負責任,依舊美麗。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