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上節課我們分享了Excel中的數據驗證,它在一定方面大提高了我們在某一種操作的工作效率,那麼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另一種與IF相關的函數,它就是SUMIFS()函數,同樣的前面課程我們學習了SUMIF()函數,而本節課要學習的這個函數多了一個「S」,從字面意義上我們可以看出它一定是與求和相關的函數了,對它是求和函數,而且它是多條件求和函數,我們先來看下它的語法:
SUMIFS(sum_range, criteria_range1, criteria1, [criteria_range2, criteria2], ...)
1) criteria_range1為計算關聯條件的第一個區域;
2) criteria1為條件1,條件的形式為數字、表達式、單元格引用或者文本,可用來定義將對criteria_range1參數中的哪些單元格求和,例如,條件可以表示為32、「>32」、B4、"蘋果"、或"32";
3)criteria_range2為計算關聯條件的第二個區域;
4) criteria2為條件2和 3 均成對出現,最多允許127個區域、條件對,即參數總數不超255個;
5)sum_range 是需要求和的實際單元格,包括數字或包含數字的名稱、區域或單元格引用,忽略空白值和文本值;
下面我們就以實際工作實例向大家演示其工作原理,還是先上圖:
上圖中有2個表,左側的表是某一日期內各個商品類別內某些商品的銷售情況,而右側的表則是要求出指定商品類別下不同商品屬性的銷售總和,那如何來設置公式呢?請看如下操作:
我們在M2中輸入公式M2=SUMIFS(I:I,C:C,K2,H:H,L2)後,雙擊並得到如下結果:
這樣我們就求出了每個類別名稱下,對應的不同商品屬性的銷售總和,結合上面的法語,大家可以來對照一下,I:I為sum_range參數,即需要求和的數據區域(即我們要對什麼求和...),而第二個參數C:C和第三個K2是成對出現的包含關係,即C:C區域內的K2(也就是說在所有類別名稱下求某一個類別),同理,第四個參數和第五個參數也是成對出現的包含關係(所有商品屬性下的某一商品屬性)。
這裡注意:參數中,在做數據區域的選取時,可以整列選取(即不體現行號,如I:I類型),也可以做行、列選取(即體現列和行,如I2:I463),如果選擇行、列選取時,這裡行號前必須加地址鎖「$」,即I$2:I$463,否則可能會導致數據不準確。
學完後期課程後,就會發現還有其它函數也能夠完成本題計算,但是,我認為,在做數據處理時,首要的考慮因素並不是需要多麼複雜的操作,而要的就是高效,哪怕這個方法看似很簡單,所以,還是那句話:"方法千萬條,唯快第一條"!
好了,今天技巧課程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期待下期精彩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