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第二十六回中神武將軍馮唐的兒子馮紫英臉上有清淤的傷。薛蟠問他和誰打架揮拳了?馮紫英說再也不慪氣揮拳了,這臉上的傷是前天打圍的時候,在鐵網山上被兔回鶻的翅膀掃到臉上導致的。這裡說的打圍在就是現在說的打獵。
清朝時期獵捕野獸,也講究使用圍剿的手法,所以稱之為打圍。在宋代陸遊:狼煙不舉羽書稀,幕府相從日打圍的詩句中描述了陸遊出遊打獵的情景。到了清朝打圍成了一項國家意義的特殊活動,尤其是清朝前期把打圍當成武備和軍事訓練的高度。
《清史稿》中記載康熙皇帝玄燁說道:有人說朕塞外打圍,讓軍士辛苦,但是卻不知道天下承平日久,不可以忘掉武備。康熙本人就是年年打圍,直到康熙六十年也就是自己六十八歲的時候。《聖武本紀》中記載秋七月,上行圍的活動,就是加強軍事訓練的意思,因此各地的皇帝行宮也很多。乾隆做皇孫的時候,有一次跟隨康熙在熱河打獵。途中乾隆和侍衛遇到了一頭熊,乾隆舉起火槍將熊打死。
打圍一般是在秋天的季節,這個時候秋草茂盛,各種野獸已經開始長了禦寒的毛髮,儲備脂肪過冬了。元代人武珪的《燕北雜記》中寫道:遼東一代的民俗,農曆九月九打圍,賭能不能射到老虎,輸了的人要請酒。
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人打獵也多在八、九、十三個月進行。打獵的場所也多在去往熱河的承德避暑山莊的路上,也就是現在從密雲縣一直到承德周圍的山區和草原。打圍的時候,各種獵物很多,一般是熊、虎、狼、狐狸、野鹿、狍子、黃羊、兔子、野雞等等。
熊和虎一般都是很稀少的猛獸,而且喜歡單獨行動,一般打獵能打到的很少。其他的比如黃羊、狍子、野兔、野雞等野獸則是成群出現,一圍獵就是一群。皇帝打圍一般都是率領眾多侍衛和軍隊,王公大臣隨行的也很多,採用四面八方往中間趕的方式。
《紅樓夢》中的馮紫英跟隨神武將軍馮唐去打圍就可以看出當時的風氣了。一般的權貴打獵會帶著府中的家奴、幫閒、紈絝子弟成群結隊,騎著馬帶著乾糧去山裡圍獵。可能要騎著馬或者徒步奔跑追趕野獸,這是個非常辛苦卻有點危險性的活動。
因為在山裡吃飯不方便,所以要攜帶乾糧,晚上沒有睡覺的房屋,則要搭建帳篷,燒篝火取暖,採集山泉作為飲用水。因此這項隨時可能遇到雨雪的活動,非常的辛苦。賈寶玉問馮紫英:是只有你去?還是跟著馮唐老伯父一起去打圍?馮紫英答道:可不是家父要去,我是沒法子跟去的,難道我閒瘋了,我們幾個吃酒聽唱多快活,誰去尋那個苦惱。
這個就描述了打獵是一般貪圖安逸享樂的人,所不能忍受的。老一輩和小一輩的滿清權貴對於打獵這件事上的思想矛盾。八旗綠營是清朝精銳的國防軍隊,但是在獲得優厚的國家福利的時候,這些人的後代更想過著提籠架鳥,聽曲喝酒的安逸生活。
康熙、乾隆等人喜歡打獵,但是到了嘉慶時代就很少再有這種打獵行圍的活動了。道光皇帝時代基本杜絕了,同治皇帝穆宗準備奮發有為,到南苑去打獵,很多跟隨的大臣事先都購買好野兔和野雞,插上弓箭然後假裝打到,獻給同治皇帝。這種情形在紅樓夢中曹雪芹也早已預見,愛新覺羅的子孫在他那個時代早已埋下腐化不堪的伏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