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地名考:掌握閩南話的重要性與不重要性

2020-12-17 圭海四記

地名,既是歷史的承載,又是文化的述說。

取名時,古人多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今人則注重寓意新穎獨特,故而不同的地方,我們可以根據地名體會不一樣的朝代和地方風。如泉州市區的宋朝風,廈門舊城區的清朝風,鼓浪嶼的民國風,海滄新城區的現代風,而在此基礎上,又根據不同的用字和發音,我們也可以找到不同朝代沿襲而來亙古不變的閩南風,只是,要理順本地地名的來龍去脈和寓意,不懂閩南話,可真是寸步難行。

▲暗迷巷,圖/廈門手繪地圖

閩南地區,除了曾經繁榮的鬧市區典型的朝代風外,大多數地區還是保留著濃厚的閩南風格,如廈門市區指代「牛棚」的虞朝巷,售賣「稀飯」的暗迷巷,專殺狗賣狗肉的待教巷(以上來自廈門手繪地圖)。試問,光看這頗有姿韻的名字,誰能想到其背後會是如此的土裡土氣,或許,這就是掌握閩南話識別其內在寓意的重要性,又或是不懂閩南話純粹到此一遊就此別過的不重要性。

而對於舉足輕重的僑鄉來說,海滄可不能如此膚淺,透過現象看本質,讓我們回味一下海滄重要的歷史地名背後,那些不太重要的用字故事。

▽石塘=石林兜or樹林兜?

石塘之名,在口語表述方面的普遍化大概只有三十年。

九十年代,常聽爺爺及上了歲數的長輩說,我的某位祖先是個大力士,有次到一個喚作「石林兜」的地方看戲,因與人打賭,贏得了一頭石獅子和石臼。社戲結束後,他便把石臼當作帽子戴在頭上,一手將石獅子架在胳肢窩下,毫不費勁地帶回了家。至今,石獅子仍存於家中,估摸著也有兩百斤重,反正我是搬不動的,想必這樣的人物,在當時若非武生,也是風雲人物。或許是傳說的緣故,我一直以為「石林兜」是某個遙遠的地方,卻不曾想,竟是一村之隔的石塘社。

▲澄志保甲志之石林兜

石林兜,見載於乾隆《海澄縣誌》,有的地方也寫作「樹林兜」,二者皆是閩南話音譯的用字差異。因石塘社地處蔡尖尾山、大坪山和樓山環抱之中,地形上為山坳盆地,閩南地區常以「兜」形容之,又因其地多花崗巖頑石,故名「石林兜」。

石林兜,是口語的叫法,對於正式場合,人們更樂於雅化它,而石塘便是在此基礎上的演變,其出現的時間並不短,只是直到海滄大規模開發後才後來居上成了這片土地的代名詞。

▽晴川=前山=山頭?

眾所周知,馬來西亞的檳城是海滄人在海外的另一主要分布地,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海滄人幾乎壟斷和主導著檳城的大部分業務,那裡也曾是孫中山辛亥革命的重要據點。

同盟會檳城分會的會長吳世榮,是孫中山最重要的革命夥伴及資助者之一,關於他的籍貫,一直以來都是個迷,因為他的祖籍地福建晴川社或海澄縣,很難被鎖定在具體的某個地點,以至於今日的龍海市、海滄區都不敢大張旗鼓地將之納入各自的範疇。

直到近日,鄭來發先生終於破解了這個困擾多年的迷局。成稿於光緒二十七年的《檳城三都聯絡局募捐善後序》,其文後附帶諸多當時檳城三都人及其商號的捐款明細,其中便有來自晴川社的吳金爵和吳有恭,其中吳金爵也常與其他三都人一起參與檳城各類寺廟和組織的建設。

▲晴川社吳金爵

破解晴川社具體位置的密匙,來自一條「前山社瑞福號」的捐緣記錄,瑞福號為吳世榮父親吳有才的商號,由此推斷,晴川社實際上便是前山社閩南話的雅稱(同樣的「前」字,前山雅化為晴,貞庵則為貞)。而前山社對應的海滄村社,則可能是位於鰲冠的山頭社,山頭社在清代中期重修東宮的碑記以及澄志中均有出現,只是它何時在海滄這塊土地消失,我們便無從考究了。

▲前山社瑞福號

如此看來,吳世榮是鰲冠吳氏的一員,當是可以敲定的。

▽吾貫=吳冠or鰲冠?

若問海滄地區現存最早的村社是哪裡?我可能會說青礁,這是歷史傳承過程,我可以追溯和解答的最佳答案。然而,今日海滄最安靜、最被忽視的鰲冠,可能是其中的無冕之王。

北宋《元豐九域志》關於「龍溪縣」的記載,「龍溪,六鄉,海口、峽口、清遠三鎮,吳慣、沐瀆、中柵三鹽團,有九龍山」,當時的龍溪縣範圍極廣,但其沿海並不算大,南起漳州港嶼仔尾,北至海滄新垵,包括了現在的龍海、角美和海滄,因此九域志中關於海的位置也只會在這些地方出現。其中,海口鎮即今海滄鎮區,而吳慣、沐瀆則可能來自海滄其他的地方(中柵即與海滄寧海寨齊名的另一海寨)。單純從名字上看,吳慣應指今鰲冠(海澄縣屬未發現同類沿海地名),其海坪之大,位置之優,與同期的集美、丙洲相當,都是宋代廈門灣的主要鹽場。

▲澄志保甲志之吳貫

不管是吳慣,還是府縣誌、碑記常見的吾貫、吳貫,亦或者今日偶見的吳冠,都來自同一種閩南話叫法,按傳說,或許「五貫」更為合適,其來源大體上和晉江五店市、翔安劉五店類似,均來自五個人家或五個門店。從吾貫到鰲冠,轉折點在清末,「鰲」字源自附近海域的名稱「鰲江」或於當地存在過的「鰲仔學堂」,然後加上尾字,從而定型為鰲冠。畢竟,鰲冠並非吳姓獨居,以鰲冠取代吳冠,對於林姓等來說,或許更可接受。

△閩南話之於閩南地名的影響評析

從樹林兜到石林兜,從吳慣到吾貫再到吳冠,雖然是閩南話文字化的不同表現形式,但其指代的意義卻未曾改變,這說明至少在宋代,閩南正字便已被束之高閣。寫地理志、縣誌的文人們,似乎不太講究閩南地名用字的正確與否,他們僅僅只是記錄和傳達某一種普遍的資訊。

這種現象,還有相當多的案例,如在各類筆記、史志中,漸美也被描述為「暫尾」、「漸尾」,海滄為「海倉」,青礁為「青焦」,不管是何種表述,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他們指向告訴讀者,這是個地方而已,不要糾結於地名的不同。

正因為閩南話中的地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字表達,於是,為了讓自己的家鄉有一個正式而美好的名諱,人們便會為之擇個正名,既是為了統一的辨識,又是寄予美好願望。如石林兜的石塘,吾貫的鰲冠,前山的晴川,坂尾的錦裡,新垵的新江,下楊的霞陽,溫厝的龍塘,後井的金沙,只是在現代化的今天,有的正名被官方採納,有的只能停在村口的風水石上。

總之,寄託了一代又一代人鄉愁的閩南地名,簡簡單單的兩三個字,其背後可能是整個家族、鄉族背後滿滿的歷史故事,留一個地名,便是留下一段歷史。

相關焦點

  • 廈高校首現閩南話專業 只招6人需有閩南話基礎
    怎麼考?須參加福師大閩南話加試且成績合格高考分數線達到廈門理工學院招收線並被錄取學什麼?招生廈門理工學院數字創意學院院長郭肖華說,他們是廈門地區首家開設閩南話方向專業的高校,今年要招6名學生。這裡所說的「閩南話專業」,全稱是「播音與主持藝術(閩南方言)專業」。該院在2011年開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今年將招60-80名學生。從兩岸交流的角度看,廈門離臺灣那麼近,很有必要單獨開設閩南話方向的專業。
  • 廈門高校首現閩南話專業
    怎麼考?  ●須參加福師大閩南話加試且成績合格  ●高考分數線達到廈門理工學院招收線並被錄取  學什麼?  【招生】  今年只招6人 需有閩南話基礎  廈門理工學院數字創意學院院長郭肖華說,他們是廈門地區首家開設閩南話方向專業的高校,今年要招6名學生。這裡所說的「閩南話專業」,全稱是「播音與主持藝術(閩南方言)專業」。該院在2011年開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今年將招60-80名學生。
  • 來一句兩岸最熟悉的閩南話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在談起福建方言時曾經寫道:「閩語的形態是很古老的,老得有時候你會覺得福建人說話簡直就是在說古漢語:你叫汝,他叫伊,吃叫食,走叫行……當兩個福建人相互詢問『食糜未』(喝過粥沒有)或『有佇無』(在不在家)時,你會不會覺得自己進了時間隧道?」  此外,從唐代開始,就陸續有閩南人漂洋過海移民南洋群島。
  • 鄉音‖閩南話的前世今生
    這期,小編就跟您一起話仙,聊聊閩南語的前世今生。驚呆了,閩南話在唐朝竟然是官話今日閩南人自稱唐人,把家鄉稱為唐山都源於唐朝這段歷史。臺灣同胞都喜歡說他們的祖先是,唐山過臺灣,世界各地的華僑聚居地都叫唐人街大慨源於此吧,唐三藏翻譯天竺文字,也是用閩南語的。唐朝的文成公主和蕃進藏,每到一個地方,就用唐朝的「官話」問道:「夾系達羅?」
  • 2018閩南話水平測試開始報名
    ­  市語委辦即日起啟動2018年第一期閩南話水平測試報名。­  在報名對象上,凡年滿18周歲(含)公民,廈門市戶籍或在廈學習、工作的各行業人員均可報名。特別鼓勵在廈各大中小學(含幼兒園)的閩南語教師積極報名。­  考生可通過「廈門市語言文字網」的閩南話測試窗口報名,網址為http://www.xmyywz.com/morelist!mnyExam.do。
  • 閩南話將可考級 你準備好了嗎?
    閩南話水平等級測試將在明年開考。作為地方方言,閩南話為何會被納入官方考試?考官選拔如何進行?晉江溪邊小學學生在學閩南童謠。(資料圖片)  據了解,閩南話水平等級測試考官選拔目前已在進行,報名者達240餘人,主要來自教育、文化、廣電系統。完成培訓後,他們要先進行等級測試,成績90分及以上者才有資格成為考官。
  • 林峰 說閩南話的他
    今日看點   內容:林峰的閩南話視頻及翻唱歌曲   圖片來源:微博、嗶哩嗶哩截圖   視頻來源:新浪微博、優酷視頻   時間:2018年11月14日
  • 閩南話常用字辨讀(「對」、「著」)
    閩南話常用字辨讀(「對」、「著」)
  • 把「閩南話」改稱「臺語」是歧視誰
    大概正因為民調結果讓許多綠營政客看到了明年粉墨登場的希望,臺灣某些綠營的政治人物也開始興奮起來,5月23日,所謂「臺文筆會、臺灣母語教育學會、臺灣南社」等十多個「獨」派社團組成「反對閩南語歧視稱呼」正名聯盟,還召開記者會,居然宣稱把「臺語」稱作「閩南話」是歧視,稱臺灣人是「閩南人」是欺負臺灣人。為了權力,島內獨派已經開始癲狂,不僅不擇手段地發動意識形態的爭端,而且利令智昏到了顛倒黑白的程度。
  • 閩南話考級!閩南人您敢試吧?廈大教授出題真「正港」→→
    @閩南人你會講閩南話嗎?敢不敢來參加考試?為了讓大家了解更多的閩南方言和文化我們特別準備了一份閩南話試卷不妨來試著答一答「閩南話」水平試題卷(2020春節卷)命題者:周長楫周長楫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閩南方言專家。
  • 志願者走進幼兒園 教幼師學說閩南話
    廈門網訊 (廈門晚報 文/圖 記者 戴懿)「唉囉唉,載米載粟來飼雞……」近日,閩南話公益培訓營的志願者林偉志和白士敏來到欣高林幼兒園,教老師們學說閩南話。  園長施愛蓮告訴記者,欣高林幼兒園是閩南文化特色校、閩南文化藝術校,每年都會開展多個以閩南話為載體的活動,如閩南話故事大賽、閩南童謠親子展示等,不過,幼兒園裡有一半的老師不會講閩南話。副園長龔莉超說:「我們學生的家長都是本地人,有不少爺爺奶奶不會說普通話,他們來接送孩子時,老師要和他們溝通比較難,因此學會閩南話,及時和家長溝通孩子的信息很重要。
  • 閩南話將可考級 你準備好了嗎?考官選拔咋進行?
    晉江溪邊小學學生在學閩南童謠。(資料圖片)    聽說過英語四六級考試、普通話等級考試,但你知道閩南語也可以考級了嗎?沒錯!閩南話水平等級測試將在明年開考。作為地方方言,閩南話為何會被納入官方考試?考官選拔如何進行?  據了解,閩南話水平等級測試考官選拔目前已在進行,報名者達240餘人,主要來自教育、文化、廣電系統。完成培訓後,他們要先進行等級測試,成績90分及以上者才有資格成為考官。有關負責人表示,240多人中未來能成為考官的不足百人,淘汰率將超過五成。
  • 你會講閩南話嗎?做完這9題再回答!聽說有廈門人考懵了……
    你會講閩南話嗎?閩南話水平測試(資料圖)這次測試可是相當火爆許多人都搶著要報名!3月14日,市語委辦組織的第二次面向全社會的閩南話水平測試正式開啟報名,3天內,200個名額被一搶而空。時長:每人限時14分鐘範圍:《閩南話水平測試指導用書》中的2萬個詞彙、300句對話、50篇美文、30個話題題型:朗讀100個閩南話常用詞、20句情景對話中的常用句、短文1篇,1篇命題說話評分:考官通過評判考生的閩南話標準程度
  • 象山竟藏著一座「閩南漁村」 這裡的漁民都講閩南話
    據曾編寫《石浦鎮志》的竺桂良先生介紹,清康熙二十三年,閩南大批漁民北上。這群漁民中,有的選擇在沙塘灣定居,他們壘石建屋,世代捕魚,安居樂業。2008年統計,沙塘灣有居民276戶,858人,其中男425人。村民以陳、李、劉三姓居多,還有王、朱、黃、吳、楊、柯、張、佔等姓氏。村裡有座王爺廟,始建於清嘉慶八年(1803),2002年重建。
  • 廈門高校首現閩南話專業 由廈門理工學院開設招6人
    怎麼考?  ●須參加福師大閩南話加試且成績合格  ●高考分數線達到廈門理工學院招收線並被錄取  學什麼?  【招生】  今年只招6人 需有閩南話基礎  廈門理工學院數字創意學院院長郭肖華說,他們是廈門地區首家開設閩南話方向專業的高校,今年要招6名學生。這裡所說的「閩南話專業」,全稱是「播音與主持藝術(閩南方言)專業」。該院在2011年開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今年將招60-80名學生。
  • 服裝店這樣翻譯閩南話 市民吐槽不準易誤讀
    如果告訴你,這是閩南話的翻譯,估計還有人一時半會想不明白:「這真是閩南話嗎?」  前日,市民薛先生路過中山路某品牌服裝店,發現牆上滿是這類牽強附會的閩南話詞語,這在他眼中顯得「不倫不類」。  讀者:這翻譯易引起誤讀  薛先生對閩南文化頗有研究。
  • 這裡有一座「閩南古厝構件博物館」!留住閩南建築最美的表達
    如何在建築現代化的進程中萃取閩南傳統文化的精華,使其得以傳承和優化?林天海,一位有情懷的建築家,正身體力行,將閩南建築風格的表達元素融入他的每一次塑造中。 用博物館留住歷史與文化 林天海早年家貧習武,學習修築工藝,身上總帶著一股不服輸的氣勁,幹什麼像什麼。
  • 剝皮寮:臺北百年老街的閩南緣
    剝皮寮:臺北百年老街的閩南緣 2018年03月27日 11:11   來源:福建日報
  • 廈門驚現閩南話「神翻譯」 你都能看懂了嗎
    如果告訴你,這是閩南話的翻譯,估計還有人一時半會想不明白:「這真是閩南話嗎?」前日,市民薛先生路過中山路某品牌服裝店,發現牆上滿是這類牽強附會的閩南話詞語,這在他眼中顯得「不倫不類」。讀者:這翻譯易引起誤讀薛先生對閩南文化頗有研究。
  •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童謠」傳承人周長楫:平平仄仄閩南謠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閩南話研究學者、「閩南童謠」傳承人 周長楫走進《玲聽兩岸》如今已是81歲高齡的他,為推廣普及閩南文化一直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早在擔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的時候,他就開始致力於閩南話以及閩南文化的研究和推廣,長期在廣播電臺和電視臺主持各類閩南話節目。退休後,他還負責搜集了500多首閩南童謠,分門別類編進教材,供廈門市幼兒園和小學使用。著有《閩南方言大詞典》、《閩南童謠》、《閩南方言與俗語》等作品,並多次赴臺灣和新加坡擔任客座教授和研究員,對閩南話研究頗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