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知道,紅木家具的連接是使用榫卯的,不使用鐵釘。那麼,紅木家具為何不用鐵釘而鍾情於榫卯結構呢?
榫卯是中國建築中最早具有科學設計意義的語言,在我們民族文明發展史上,如同漢字的發明一樣,源遠流長、自成體系。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使用榫卯了,明清紅木家具則將榫卯的結構和製作技術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榫卯結構圖
明清紅木家具製造工藝技術之精湛,結構之合理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在基本沿用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的梁柱式結構,包括棕角榫、格角榫、託角榫、套榫、燕尾榫、夾頭榫、抱肩榫、掛榫等上百種類型,它們陰陽互交,凹凸錯落;在構件之間,金屬釘子捨棄,鰾膠粘合僅僅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工藝非常精確,顯示了我們祖先卓越的科學成果。可以說,中式家具之所以又被稱之為傳統家具,榫卯結構是核心。
由於榫卯結構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對工人的技能要求也高,所以製作成本也相對高出很多。據了解,目前仿古家具市場上許多標榜「傳統家具」的品牌其實並沒有使用傳統的榫卯結構,而是使用鐵釘或者膠水粘貼,雖然省時省力,但是家具的質量得不到保證,可能幾年之後就散架了,更談不上收藏投資價值。因此消費者在購買紅木家具的時候一定要慎重,像名鼎檀等嚴格採用傳統榫卯結構的品牌是消費者理想的選擇。
榫卯結構VS鐵釘盡顯三大優勢
中式家具不使用鐵釘, 是一種傳統和約定俗成的, 是優勢的延續和發揚光大。
首先,中式古典家具拒絕鐵釘是有相當的理由的。以T形結構為例,如果簡單地用鐵釘組合在一起很難保證其結構的穩固性,很容易改變木棖之間的角度,而榫卯精確地插入式的結構就可以完全保障其牢固度,如果用鐵釘組合這樣的家具,很可能木質完好,但金屬容易鏽蝕變形,致使家具散架。還有一點就是高端的硬木家具材質都很堅硬,如果用鐵釘還易造成木材劈裂。
其次,隨著氣候溼度的變化,木板不免脹縮,特別是橫向的脹縮最為顯著,攢框裝入木板時,就並不完全擠緊,尤其在冬季製造的家具,更需為木板的橫向膨脹留伸縮縫。榫卯接合特別講究「交圈」,有銜接貫通之意,不同構件之間的線腳和平面渾然相接,以取得完整統一的效果,使之左右逢源,上下貫串。
最後,榫卯結構的家具便於維修和運輸。純正紅木家具可以使用成百上千年,總會出現問題的,比如某一根棖子折斷了需要更換等。用鐵釘連接的家具,做這處拆卸更換就不像榫卯結構家具來得容易。許多紅木家具可以拆裝運輸的,到了目的地再組合安裝起來的,非常方便。如果用鐵釘連接家具,雖說可以做成部分的分體式,但像椅子等小木件較多的家具,就做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