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果香草茶的飲用習俗,其實在宋代已普遍存在
茶飲在宋代極盛,善於翻新出奇的宋人,不僅在茶葉的採摘製作上標新立異,而且在茶的飲用方式上亦是別出心裁。宋代各式各樣的花茶,就以其獨特的製作和烹飲方式,成為宋代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亦為此後花茶的生產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宋代特殊的時代背景,塑造了宋人不同的審美趣味,表現在飲茶風尚方面,與唐相較,宋代花茶烹飲呈現出不同於唐代的特徵:
首先,花茶種類明顯增多。一方面,就在茶中添加佐料言,除唐已有的「雜以蘇椒之類」,如蘇椒、姜、鹽酪等物外,宋人還多有「芝麻」、「橄欖」、「茱英」「胡桃」、「奄摩」、「松實」(松子)、「靡蕪」(一種香草,葉子風乾可以做香料)、「水蘇」(一種藥用植物)、「甘菊」等,種類繁多。「拓羅銅碾棄不用,脂罵白玉須盆研」「峽人住多楚人少,土擋爭銅茱萸茶」等,可以為證。另一方面,就花卉茶而言,雖與今天衝泡式花茶烹飲不同,但宋代還出現了桃花、菊花、梅花等花茶種類,比唐代有進一步的發展;
其次,烹飲方式不同。不同於唐代將花與茶搗爛煎吃,宋代花茶實質上是一種將花與茶一起蒸煮而成餅茶,然後或煮或點的烹飲方式。
再次,花茶製作方式多樣化。除慣常將花與茶所製成茶餅煎飲外,宋人還發明用「暗香湯」,即一種衝泡已焙好的花後的水,這種「水」由於是衝泡花而來,常帶有淡淡花香,故又被稱為「暗香湯」。善於創新的宋人就用這種帶有幽香的水衝茶,茶味香美可知,而此法亦為宋人所首創。此外,宋代已有接近明代或現代意義上的花茶。表現在宋代已有詳細介紹花茶製作方法的文字記載。下面我們詳細就宋代花茶的生產發展作一全面的研究探討,於整理分析中把握宋代飲茶特色,窺探宋人的品飲風尚。
宋人茶中多有添加各種佐料的做法,很好地體現了宋人茶飲求新求變的特色。先看這樣一首茶詩:貯藥葫蘆二寸黃,煎茶橄欖一歐香。午窗坐穩摩痴腹,始覺龜堂白日長。一一陸遊《午坐戲泳》
陸遊(1125一一1210),南宋著名詩人,越州(今浙江紹興)山陰人。此詩寫於慶元六年冬,時陸遊已罷官東歸,長期蟄居故鄉山陰。在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中,詩人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感雖然隱約可感,但最主要的還是表現了一種清曠淡遠的閒適,並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這首《午坐戲詠》,就是此時期創作的典型代表。詩寫詩人品飲橄欖茶後,於窗前摸腹養生的閒適之情。寫出了詩人自性真如、悠然閒雅的精神境界。陸遊喜茶,尤喜茶與橄欖同吃。「寒泉自換葛蒲水,活火閒煎橄欖茶」亦是。
橄欖果又名青果,因果實尚呈青綠色時即可供鮮食而得名。初吃時味澀,久嚼後,香甜可口,餘味無窮。這恰與茶「味苦、甘,微寒,無毒」之性味相似。「端如嘗橄欖,苦過味方永」是也。而詩人喜二者相和而飲,或緣於詩人透過橄欖和茶,而對人生甘苦的諸多感悟相映照。而橄欖又稱諫果,也常用作比喻忠諫之言,雖逆耳,而於人終有益。這或許是陸遊喜將其與茶一起煎飲的另一方面原因。此外,黎廷瑞《花時留郡歸已初夏事六首》:「浮名未值葡萄酒,晚味如嘗橄欖茶。」劉過《都中留隨州李判官》:「茶添橄欖味,酒借蛤咧香。」舒邦佐《和許宰寓武邑賡楊蜻安八詠》:「著人似醉葛蒲酒,有味如嘗橄欖茶」,詩中都提到茶和橄欖一道煎吃。
其實,在茶中添加姜、鹽、蔥等佐料的飲法,在諸多宋代茶詩中都有記載:蔥茶未必能留坐,為愛高人手自提。一一李之儀《訪瑤上人值吃蔥茶》又不見北方但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誇滿口。一一蘇轍《和子瞻煎茶》茵中渴羌飽湯餅,雞蘇胡麻煮同吃。一一黃庭堅《奉謝劉景文送團茶》拿瓶橇掉州清甘,未暇煮茗和姜鹽。一一鄒浩《範成大扇子峽》玉川水厄那知此,急具姜蔥喚阿添。一一陳造《謝張德恭送糟蠟三首》
可見,儘管是否適宜添加佐料的飲法,歷來人們都爭議頗多。但顯而易見的是,「珍果香草」茶的飲用習俗,在宋代實已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