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經院資源、環境與產業經濟學系舉行2018級本科生第五次主題...

2020-12-11 澎湃新聞

北大經院資源、環境與產業經濟學系舉行2018級本科生第五次主題班會順利舉行 ——落實五中全會精神,…

2020-12-01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11月20日下午,北大經院資源、環境與產業經濟學系舉辦2018級本科第五次主題班會,班會的主題是「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做大做強經濟內循環」。北大繼續教育學院院長、經濟學院教授、2018級本科班主任章政老師,教學秘書車曉瑩老師,輔導員李亦丁以及2018級全體本科生參加會議,兩位馬來西亞的同學在線上參加了本次會議。

佘金燚同學首先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在「十四五」規劃的要點中,除了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優化經濟結構、提升創新能力等傳統目標外,「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首次被錄入綱要。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就根據國內外經濟發展面臨的客觀形勢,有序調整了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攻方向。令人印象深刻的2018年高考前政治課本改動,從「更多依靠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調整為「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拉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下一階段,要在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將重點聚焦於國內,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和做大做強國內循環。

金日男同學介紹了自己對內外雙循環的看法。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經過40多年的時間,中國經濟結構日趨完善,技術水平也得到提升。現在,中國經濟完全可以達到供給滿足國內需求。因此,五中全會中提出要做大做強經濟內循環,意味著中國經濟開始進入以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為重點的發展階段,其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目前需要關注的問題。

夏雨同學發表了對內循環的理解。從經濟活動的四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出發,經濟內循環就是在本國範圍內完成這個流程。她認為提倡經濟內循環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當前的環境:疫情全球化阻礙了商品和人員的流動,為國際市場的發展設置了障礙。幾年前美國宣布開始的「貿易戰」,明顯地影響到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第二是我國的經濟發展長期依賴世界市場。2019年國內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是57.8%,對GDP的拉動作用仍然未達到預期。目前,消費的力量不夠蓬勃,不外乎兩點原因——買不到,買不起。買不到是指生產能力不夠強,生產質量有待提升。買不起是指居民收入有待提高。如此境遇的破局關鍵在於科技發展。科技發展會使得產品更加豐富多樣,質量更好;成本因技術進步而降低,使得產品價格降低。居民的收入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提高,這樣就能夠形成更多的有效需求。夏雨同學認為,不是說重視國內循環就放棄了國際循環,是要促進國內國際互補的雙循環發展格局形成,在基於國內循環達到良性狀態的同時,從國際市場吸收更高級的技術和產業。

鄒逸菲同學對夏雨同學的觀點進行了補充。重視內循環不意味著國際市場不重要,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潛心放在我國自身內部結構問題的調整。一方面,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急劇提升,新基建、雙循環等概念的提出是我國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的應對方案;另一方面,疫情對外部環境的衝擊某種程度上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結構轉型提供了契機。我們應抓住機會,解決自改革開放以來有待解決的、逐漸明朗的經濟發展問題。例如,政府職能轉變、供給質量和結構的改善、消費端的合理引導等是我們未來應該作出改變的方面。

張瀚仁同學認為,當前中美貿易戰升級,再加上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產業鏈中斷,使得「逆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但也為中國提供了進行徹底的內部變革的內在動力。「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雙循環發展戰略,其實是把握住了這個歷史契機,以便把中國內部改革進行到底,在更高層面上推動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張瀚仁同學提出,雙循環戰略的核心和基點就在於國內大循環,以國內大循環帶動國外循環,利用國內豐富的資源與產業優勢,以內需為根基點,建設國內完善統一的大市場,進一步引領對外貿易,使對外貿易服務於國內市場,改變以往對外貿易與全球分工決定國內產業結構的格局。從開放帶動改革,轉變為內部改革引領開放。所以,未來戰略的重點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就是使要素與商品的生產、流通、消費、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動態平衡過程更加流暢。進一步地,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在長期的循環中伴隨制度與技術創新而得到結構優化和層級提升。章政老師補充道,基於國際化視野的理解是有意義的,同時需要關注國際分工格局和國際市場變化的影響。

盧憶琪同學分享了自己的看法。疫情之後,全球經濟進入新常態,自二戰以來的世界秩序被打破,現在是建立全球經濟新秩序的時機。思考當前問題時沒有必要過分拘泥於過去的規則,而是應思考新常態下如何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形成主導地位。在聽了章政老師關於公共支出在經濟循環中扮演的角色後,盧憶琪同學提出了對於國家福利政策的疑問。目前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等出現的高負債,很大部分都源自於社保方面的支出。因此,他對中國未來是否會重蹈歐美國家的覆轍存疑。章政老師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中國很有可能會走向如同歐美國家的情況。因此,提高生育率是中國需要去克服的新難題。同時,章政老師認為人口也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歐美國家之所以存在低增長問題,一個內生原因是人口增長率長期負值。

輔導員李亦丁對同學們的看法進行了補充,他提出要注意文化產業建設、新基建、消費券等與國內循環的關係,並認為中國在進行國內循環時,不僅要發展新興產業,升級改造傳統行業依然是「十四五」的工作重點,為了減少「插上翅膀」的人民幣,應把握需求,提高經濟質量,進一步促進內循環與經濟增長相統一。

會議最後,章政老師做總結髮言,並對同學們的疑問進行解答。他提出做好內循環將成為未來的重要工作,內循環並不意味著封閉,五中全會強調國內和國際雙循環就是這個道理。從經濟運行總公式來看,循環本身不是目的,內循環的目標依然是經濟增長。未來既要關注「循環」,又要兼顧「增長」。下一階段,隨著國民需求的升級,在繼續加大對外開放的同時,將重點聚焦於國內,實現結構調整,在做大做強國內循環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章政老師指出,2019年我國社會零售總額遠不到60萬億元,和國內消費對GDP貢獻率無法吻合,其原因是政府的公共消費彌補了家庭消費的不足和缺口。因此,未來如何激發市場的活力,逐步降低政府對市場的幹預是基本方向。

章政老師強調,在宏觀上要處理好循環和增長的關係,防止「有增長無循環或有循環無增長」的問題,做到以循環保增長、以增長促循環;在微觀上要處理好產品質量和價格的關係,防止商品「質次價廉或質次價高」的現象,引導企業向優質優價的市場供給轉變,引導消費者理性健康消費,是做大做強經濟內循環的關鍵。

供稿單位:經濟學院資源、環境與產業經濟學系

美編:單禕琳

原標題:《北大經院資源、環境與產業經濟學系舉行2018級本科生第五次主題班會順利舉行 ——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做大做強經濟內循環》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