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江蘇如皋市民餘慧把30多年來的全家福整理出來,「曬」在朋友圈,引發一片感慨。出生於1973年的餘慧是如皋石莊人,現在如皋電臺工作。她人生的第一張全家福,是10歲那年,爸爸媽媽帶她和4歲的妹妹,在小鎮唯一的一家國營照相館照的。
(2月1日《揚子晚報》)
僅僅是在朋友圈曬了一張全家福,就成為春節期間的一大新聞。不僅江蘇當地有影響的媒體在大版面、大篇幅報導,就連一些外地媒體和網絡媒體也迅速轉發。一張普普通通的全家福,何以如此牽動人們神經,甚至用「感動所有網友」句子形容?其實,道理很簡單,全家福雖然是普通的,也是不普通的。因為,全家福很少有人在朋友圈裡曬一曬。
逢年過節,朋友圈被很多圖片刷屏。打開朋友圈看到的是一盤盤精美的食物,是一盤盤殘羹剩飯,是一張張美顏圖片,是一張張自己的自拍,而我們很難看到有人曬出全家福。這也是那麼順理成章,因為現實生活中,雖然拍攝圖片的工具多了,像素高了,圖片更加清晰了,卻也少了對一張全家福的眷戀。人們舉起手機,舉起相機,拍攝的是一張張自拍照,還不忘記進行一下美顏,人們喜歡拍攝的是推杯換盞的鏡頭,是殘羹剩飯的快意,是一桌桌沒有「人面」的美食。
在技術更新的時代,我們忘記了一張全家福的美好傳統。去年春節的時候,山東一位老人,將家裡幾十年來拍攝的全家福曬在了朋友圈裡,也是引起了熱議。這位老人有個習慣,每年春節的時候都必須讓家人一起參與進來,拍攝一張全家福留念,從小家庭變成大家庭,從大家庭到四世同堂,都留下了幸福記憶。每年春節的時候孩子也要往家裡趕,就是為了能拍攝一張全家福。這種堅守不是教條,而是對親情的珍惜。
然而,現實生活中,還有多少人能拿出一張新時代的全家福?即使家裡還有全家福照片,也都是十多年之前的。在貧窮的時代裡,我們拍攝全家福是困難的,那個時候要一家人聚齊,到照相館才能實現。可是,那個時代,親情在我們的心裡是如此的沉甸甸,無論家裡再貧寒也不會忘記拍攝一張全家福。而如今我們的技術先進了,我們的生活富裕了,我們的手機都有拍照功能了,可是我們卻丟失了對全家福的留戀。大家舉起手機的時候,拍攝的都是自己的美顏照。
想起一則讓我落淚的舊聞。2016年春節的時候,某地一位市民的母親去世了,這個時候這位市民才想起好久沒有拍攝全家福了,為了不留下遺憾,他將家人聚集在一起拍攝了一張全家福,讓照相館將母親的頭像PS在了這張全家福上,這其實是人生巨大的遺憾。
「朋友圈曬全家福」本來不該是新聞,何以成為媒體驚天動地的新聞?但願,下一個春節,人們在朋友圈裡看到的不再是「自拍照」而是「全家福」。這是親情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