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7月29日召開。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悉,雖然會期只有半天,且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但此次會議規格之高、意義之重要,將直接決定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當前國際形勢和疫情形勢下,培養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已迫在眉睫,尤其是中美貿易爭端和新冠肺炎疫情中顯露出「卡脖子」重要性的電子信息技術、醫學生命科學等領域。
早在2019年12月23日,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就撰文稱,將召開首次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並推動出臺《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和3個配套文件,分別聚焦嚴格規範質量管理、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和系統規劃專業學位發展等方面。
在7月7日舉行的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二次會長工作會議上,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徐忠波又介紹,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之後,將開展導師培訓、學位授權審核、合格評估、學科目錄修訂等工作;國家還將出臺醫學教育改革的文件。
種種跡象表明,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的召開,意味著新一輪研究生教育改革啟動,這輪改革的指向已然明晰,即面向世界科技競爭最前沿、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面向國家治理大戰略。
面向未來的研究生教育,需要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那麼,哪些領域最為迫切?
中美在信息技術領域的貿易爭端發人深省,培育高水平人才、擺脫核心技術對他國的依賴是我國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相關學科建設已經起步。以同濟大學為例,近兩年設立了微電子科學與工程、人工智慧、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專業,同時牽頭成立了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2019年在校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已達986人,位居該校所有學院第三位。
目前,我國已建立起涵蓋111個一級學科和47個專業學位類別的學科體系,基本覆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最新增設的一級學科是網絡空間安全。
同時,學位授權點實施動態調整,6年來,共撤銷學位點1675個,增列學位點1064個。
據《長江日報》報導,在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元元以《深化醫學研究生教育改革,培養有靈魂的卓越人才》為題作了經驗交流。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華中科技大學是全國投入最多醫療資源的高校。
近日,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動工開建。這是首個在北京、上海之外設置的國家級醫學中心,也是第6個國家級醫學中心,提高新發突發傳染病處置能力、提升全國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和醫療救治水平是其主要職能。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建議,科學調整臨床、中醫、公共衛生等不同專業人才的結構比例。提升醫學專業學歷教育層次,嚴格控制高職(專科)層次臨床醫學類專業招生規模,穩步發展本科層次醫學專業教育,適度擴大「5+3」一體化培養規模。
「5+3」一體化,即5年本科階段合格者直接進入本校與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有機銜接的3年臨床醫學(含中醫、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階段。這被認為實現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有機銜接,學生畢業即可成為合格的臨床醫生。
1949年,我國研究生在學人數僅629人,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突破300萬人。研究生招生數由2012年的不到59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餘萬人。
研究生的類型機構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全日制專業型碩士在招生規模上實現了逐步增長的預定目標,且招生數量已與學術型碩士相當。
據統計,2019年,在當年招收的碩士研究生中,攻讀專業學位的人數佔比已達58%。
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和資助體制並未達到理想狀態,很多高校甚至還在套用學術研究生的培養模式。
這首先體現在生源結構上,同濟大學電子信息領域相關專業2009-2018年錄取的專業研究生,85%以上是從學術型調劑而來,第一志願報考率較低,這與專業碩士培養模式不明朗和資助體系不完善有一定關係。
其次在培養方法上,雖然專業碩士強調應用型,但很多高校的實訓基地和「雙師型」導師資源不足。一項2019年研究生滿意度調查顯示,僅有27.7%的專業碩士擁有校外導師,也僅有32.8%的專業碩士進入實踐基地參加過實踐。
因此,深化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需要進一步優化考試招生制度、學科課程設置,促進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著力增強研究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對於研究生群體來說,改革也將觸動他們的「利益」。
南京大學在全校整體推行了以博士資格考核為核心的彈性分流淘汰機制,6年內最多3次博士資格考核機會,不低於15%的暫緩通過率,僅2013級就分流淘汰近70名博士生。
據介紹,南京大學2013級共錄取博士生1100多名,第一階段在新生報到前後,有20人基於分流淘汰機制壓力放棄讀博;第二階段是在培養過程中,有3人3次未通過博士資格考核被分流、23人迫於學業壓力選擇主動退出、5人轉成了碩士;2019年是2013級最後一次博士資格考核機會,仍有20人未參加考試,其中15人主動退出,實現了第三階段分流。
去年10月,南京大學對206名博士研究生、98名碩士研究生督促按期答辯。此前,該校研究生院還發布消息,對環境學院一名未在最長學習年限內完成學業的2011級博士研究生下發擬予以退學處理的告知書。
7月29日,在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上,江蘇作為唯一的省級政府代表發言交流。「我們積極構建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和監督體系,特別是推動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機制、時限終結機制和學術不端零容忍機制。」江蘇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洪流說。
2018年,江蘇全省應屆畢業研究生按期畢業4.2萬人,延期7256人,分流淘汰682人。2019年,全省應屆畢業研究生按期畢業4.2萬人,延期8266人,分流淘汰758人,連續兩年共分流淘汰1440人。
據介紹,研究生分流淘汰的主要原因有3個,一是無法完成學業,二是中期考核不合格,三是極少部分因為學術不端。
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的召開,意味著新一輪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啟動。在此之前,我國已開展了多輪研究生教育改革。
1963年1月,新中國召開第一次全國性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會議討論通過了被稱為「研究生教育三十條」的《高等學校培養研究生工作暫行條例(草案)》,它的出臺標誌著我國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2013年,《關於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發布,研究生教育啟動全面深化改革,突出了服務需求、提高質量的共識,開啟了向研究生教育強國邁進的新徵程。
2014年,全國研究生教育質量工作會議召開,發布《關於加強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和監督體系建設的意見》,建立起學位授予單位、教育行政部門、學術組織、行業部門和社會機構共同參與的「五位一體」質量保障體系。
同年,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公布,使我國有了更加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國家標準。
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之後,《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及其配套文件、醫學教育綜合改革文件將陸續下發,新一輪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高潮將到來。
責任編輯 李劍華 實習生 李各力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