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業:我寫的比我講的更有趣!你聽懂了沒有?

2020-12-14 澎湃新聞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戴建業教授

以他睿智幽默的談吐而聞名

可戴教授一直強調

「我寫的比我講的更有趣!」

時隔三年

戴建業教授全新作品集十卷本(一卷待印)出版

今天小詩就以這套作品為媒介

和你一起走近戴教授有趣的靈魂

中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是我國數千年知識的寶庫,但如果讀書不得其法,則勢必一無所得。這本書戴教授為我們論述了中國古代的知識與典籍分類,考索古代"七略""四部"兩主要分類的特徵與嬗變,並追尋這種分類的思想文化淵源,為我們了撥開求知路上的迷霧。

東漢末年到隋朝初年是文學史上的六朝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學取得了不容低估的藝術成就。本書中,戴建業教授以其別具一格的解讀方式和優美機智的語言,講述六朝詩歌、文賦、小說的演進、特點與魅力。帶領我們一起走進六朝文人內心世界,領略六朝風骨。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中國古代一部抽象的哲學著作,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它被譽為"萬經之王",千百年來,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戴建業教授以深厚的學養、風趣的文筆、獨到的視角,用隨筆的形式深入淺出地為大眾闡釋老子的思想,解讀古老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逐篇精講《老子》,講透老子。

《世說新語》是一部記錄魏晉名士言行風貌的志人小說,為我國古代文學珍品。但其文辭簡略,如果不知相關背景,則十分難解。但是在戴建業教授風趣而不失專業性的筆觸下,魏晉名士的形象仿佛突然立體了起來,在他的帶領下我們感悟著魏晉風度的神髓,領會一個時代的狂放不羈、率真灑脫。

陶淵明所處的魏晉時代是個風雨如晦的亂世。就在這片混亂中,陶淵明用他喜歡的菊,也用他鍾愛的酒,更用他澄明的心,創造了一個寧靜悠遠的小世界。戴教授一直說陶淵明是個幽默樂觀的人,他那澄明的內心一直是戴老所嚮往的。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陶淵明,也走進戴教授。

在這本書中,戴建業教授從流傳至今的30萬首兩宋詩歌作品中千裡挑一,收錄蘇軾、李清照、陸遊等50多位名家,精選272首詩歌講述兩宋詩詞發展軌跡。戴老師說他一生研究古代文學的興趣就在六朝和唐宋,那個時候的人們「浪漫的要死」,那樣浪漫的時代,讓小詩也心馳神往啊!

文學文本的闡釋,既可以從文本本身出發,也可以從文本之外的因素出發,讀書想要讀透就要內外兼顧,戴建業教授在這樣一本著述中闡明了自己的讀書之法。人們都在問戴建業教授為什麼這麼有趣,其實有趣的秘訣就是多讀書,從紙面上的文字,讀出紙背後的真情。

戴教授說孟郊是由苦難成就的大詩人,他用眼淚凝成詩的珍珠;燃燒自己,照亮中唐詩壇。戴老師說,詩囚孟郊是中唐詩人的一個代表,從他出發,我們可以一窺中唐詩歌的絢爛。

「你聽懂了沒有?」許多戴老的粉絲都喜歡模仿戴教授的這句帶著濃濃麻城風味的口頭禪,戴老師說他之所以喜歡說這句話,是因為害怕大家聽不懂自己的普通話,可是從沒有想過自己的普通話居然還有人喜歡。

在這本書中戴教授從愛情婚姻寫到前塵舊夢,從品味生活寫到人物剪影,從社會關懷寫到旅遊見聞。戴教授既書寫個人經歷,又書寫時代記憶,將自己對人生、婚姻、愛情、世道、時事等的看法和感悟娓娓道來,字裡行間流露著戴教授的才識和情趣。

對於自己這套作品集和自己的人生

戴建業教授如是介紹

三年前,我出過一套五卷本的作品系列,書肆上對這套書反響熱烈,其中有些書很快便一印再印,連《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這種學術專著也居於圖書暢銷榜前列。今年果麥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上海文藝出版社,慨然為我推出十卷本的「戴建業作品集」,它比我所有已出的著作,選文更嚴,校對更精,裝幀更美。

時下人們常常嘲笑說,教授們的專著只有兩個讀者——責編和作者。我的學術著作竟然能成為暢銷書,已讓我大感意外;即將出版的這套「戴建業作品集」,多家文化出版機構競相爭取版權,更讓我喜出望外。

我的一生有點像坐過山車。

中學時期我最喜歡的是數學,在1973年那個特殊年代,我高中母校夫子河中學竟然舉辦了一次數學競賽,我在這場兩千多名高中同學參與的競賽中進入了前三名。一個荒唐機緣讓我嘗到了「當詩人」的「甜頭」,於是立下宏志要當一名詩人。1977年考上大學並如願讀中文系後,我才發現「當詩人」的念頭純屬頭腦發昏,自己的志趣既不在當詩人,自己的才能也當不了詩人。轉到數學系的希望落空後,只好硬著頭皮讀完了中文,畢業前又因一時心血來潮,誤打誤撞考上了唐宋文學方向的研究生。何曾料到,一個中學時代的「理科男」,如今卻成了教古代文學的老先生,一輩子與古代詩歌有割不斷的緣分。

從小我生性就調皮頑劣,說話總是口無遮攔,因「說話沒個正經」沒少挨父母打罵。先父尤其覺得男孩應當沉穩莊重,「正言厲色」是他長期給我和弟弟做的「示範」表情,一見我嘻嘻哈哈地開玩笑就罵我「輕佻」。何曾料到這種說話方式,後來被我的學生和網友熱捧為「幽默機智」。

我長期為不會講普通話而苦惱,讀大學和研究生時,我的口音一直是室友們的笑料,走上大學講壇後因不會講普通話,差點被校方轉崗,何曾料到,如今「戴建業口音」上了熱搜榜,網上還不斷出現「戴建業口音」模仿秀。

1985年元月研究生畢業回到母校華中師範大學後,為了弄懂羅素的數理邏輯,我還去自學高等數學《集合論》。這本書讓我徹底清醒,不是所有專業都能「從頭再來」,三十而後再去讀數學已無可能。年齡越大就越是明白自己的本分,從此便不再想入非非,又重新回到讀研究生時的那種生活狀態:每天早晨不是背古詩文便是背英文,早餐後不是上課就是讀書作文,有時也翻譯一點英文小品,這二十多年時光我過得充實而又平靜。

近十幾年來外面的風聲雨聲使我常懷憤憤,從2011年至2013年底,在三年時間裡我寫了四百多篇文化隨筆和社會評論,因此獲得網易「2012年度十大博客(文化歷史類)」稱號。澳門大學教授施議對先生、《文藝研究》總編方寧先生,先後熱心為我聯繫出版社。當年寫這些雜文隨筆,只想發一點牢騷,說幾句真話,何曾料到,這些文章在海內外產生了相當廣泛的影響,博得「十大博客」的美名,並在學術論文論著之外,出版了系列雜文隨筆集。

或許是命運的善意捉弄,或許是命運對我一向偏心,我的短處常常能「轉劣為優」,興之所至又往往能「歪打正著」,陷入困境更屢屢能「遇難成祥」。大學畢業三十周年時,我沒日沒夜地寫下兩萬多字的長篇紀念文章,標題就叫《碰巧——大學畢業三十周年隨感》。的確,我的一生處處都像在「碰巧」。也許是由於缺少人生的定力,我一生都在命運之舟上沉浮,從來都沒有掌握過自己的命運,因而從不去做什麼人生規劃,覺得「人生規劃」就是「人生鬼話」。

說完了我這個人,再來說說我這套作品。

這套「戴建業作品集」由三部分組成:6本學術專著和論文集,2本文學史論,2本文化社會隨筆。除海外出版的隨筆集未能收錄,有些隨筆雜文暫不便選錄,已出版的少數隨筆集版權尚未到期,另有一本隨筆集剛籤給了他家出版社,部分文獻學筆記和半成品來不及整理,有些論文和隨筆不太滿意,有些學術論文尚未發表,業已發表的文章和出版的專著,只要不涉及版權糾紛,自己又不覺得過於丟臉,大都收進了這套作品集中。

每本書的緣起、特點與缺憾,在各書前的自序或書後的後記都有所交代,這裡只談談自己對學術著述與隨筆寫作的期許。

就興趣而言,我最喜歡六朝文學和唐宋詩詞,教學上主要講六朝文學與唐代文學,學術上用力最多的是六朝文學,至於老子的專著與莊子的論文,都是當年為了弄懂魏晉玄學的副產品,寫文獻學論文則是我帶博士生以後的事情。文學研究不僅應面對作品,最後還應該落實到作品,離開了作品便「口說無憑」,哪怕說得再天花亂墜,也只是瞎說一氣或言不及義。

我在《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初版後記中說過:「古代文學研究的真正突破應當表現為:對偉大的作家、偉大的作品、重要的文學現象、著名的文學流派和社團,提供了比過去更全面的認識、更深刻的理解,並做出了更周詳的闡釋、更縝密的論述。從偉大的作家身上不僅能見出我們民族文學藝術的承傳,而且還可看到我們民族審美趣味的新變;他們不僅創造了永恆的藝術典範,而且表現了某一歷史時期精神生活的主流,更體現了我們民族在那一歷史時期對生命體驗的深度。」雖心有所向,但力有未逮,研究偉大作家和偉大作品,既需要相應的才氣,也需要相應的功力,可惜這兩樣我都不具備。

差可自慰的是,我能力不強但態度好,不管是一本論著還是一篇論文,我都希望能寫出點新意,並盡力使新意言之成理,即使行文也切記柳子厚的告誡,決不出之以「怠心」和「昏氣」,力求述學語言準確而又優美。

對於文化隨筆和社會評論,我沒有許多專家教授的那種「傲慢與偏見」。論文論著必須「一本正經」,而隨筆雜文可以「不衫不履」;論文論著可以「領到工分」,而隨筆雜文卻不算「科研成果」。因此,許多人從隨筆雜文的「無用」,推斷出隨筆雜文「好寫」。殊不知,寫學術論文固然少不得才學識,寫雜文隨筆則除了才學識之外,「還」得有甚至「更」得有情與趣。僅僅從文章技巧來看,學術論文的章法幾乎是「千篇一律」,隨筆雜文的章法則要求篇篇出奇,只要有幾篇章法上連續重複,讀者馬上就會掉頭而去。

我試圖把社會事件和文化事件視為一個文本,並從一個獨特的文化視角進行審視,儘可能見人之所不曾見,言人之所未嘗言。在見識的深度之外,還想追求點筆墨趣味。近幾年我從沒有中斷過隨筆雜文的寫作,只是藏在抽屜裡自娛自樂,倒不是因為胡說八道害怕見人,而是因文章水平偏低羞於露臉。

我一生都對自己的期望值不高,「何曾料到」最後結局是如此之好,而我對自己的文章倒是懸的較高,可我的水平又往往「未曾做到」。因此,我的人生使我驚喜連連,而我的文章卻留下無窮遺憾。

自從我講課的視頻在網上廣為流傳以來,無論在路上還是在車上,無論是在武漢還是在外地,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總有粉絲們要求與我合影留念。

過去許多讀者喜歡看我的文章,現在是許多粉絲喜歡聽我講課。其實,相比於在課堂上授課,我更喜歡在書齋中寫作,我寫的也許比我講的更為有趣。

我趕上了網際網路的好時代,讓我的文章和聲音傳遍了大江南北;我遇上了許多好師友好同事,遇上了許多好同學好學生,遇上了許多好粉絲好網友,還遇上了許多文化出版界的好朋友,讓我有良好的成長、學習和工作環境。我報答他們唯一的辦法,是加倍地努力,加倍地認真,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錄下更多更好的課程,以不負師友,不負此生!

戴教授在桂子山工作幾十年

他不僅是「國民教授」

也是小詩心目中的「寶藏教授」

「喜歡我就去讀我的書」

何不讓我們打開書卷

走進戴老師的文學世界呢?

推薦閱讀

華中師大宣傳部輿情與新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黃淳

圖文資料來源:《讀書》雜誌、爾雅國學報、光明日報

戴建業教授微信公眾號

部分來自網絡

投稿郵箱:huadaguanwei@163.com

歡迎大家積極來稿

給我點個「在看」,你聽懂了沒有?

在看

相關焦點

  • 「你聽懂了沒有」出書了 「網紅教授」戴建業細說古文如何讀出新意
    戴建業告訴記者,最新推出的《戴建業作品集》包括6本學術專著,2本文學史論和社會文化隨筆《你聽懂了沒有》,其中《文本闡釋的內與外》《論中國古代的知識分類與典籍分類》《六朝文學史》《兩宋詩詞簡史》《你聽懂了沒有》,是首次出書;《戴建業精讀世說新語》《戴建業精讀老子》《詩囚》,是舊作的修訂改寫。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是這20年來的第五版。
  • 對話華中師範大學「網紅教授」戴建業:我只想做一名不會講普通話的...
    戴:(笑)我本來就值得別人喜歡,難道你不覺得嗎?那些短視頻不能完全代表我的教學。我寫的書和文章,比我的人要好看,也比我講的課也好看。喜歡我的朋友,不要總在看手機,現在有的青年朋友,老在看手機,我最煩這個。在校園裡,還有個小夥子邊騎自行車邊看手機,直接朝我撞過來。喜歡我的朋友,可以多去讀讀我的書。
  • 戴建業:我衣櫥裡的「骷髏」可能比別人更多 | 演講實錄
    那時候全國大學已經停招,高中完全沒有升學壓力,我愛做數學題,也愛讀文學作品,是因為覺得解數學題很有趣,讀小說詩歌很有味,從沒有想過它們有沒有用。連外出也要帶書的「書癮」,喜歡獨自琢磨的思考習慣,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今天很多念書的中小學生討厭書,很多高中生一畢業就馬上燒書,相反,書恰恰是我中學時期的最愛,每一本書我都要包上封皮。
  • 那位抖音上有218萬+粉絲的戴建業教授最新近況來啦!還帶來一個好消息
    他第一句寫得特別隆重,種豆南山下,你以為他種得蠻好,他突然來一句,草盛豆苗稀,種的個鬼田,要是我種得這個水平,我絕不寫詩。你以為他肯定懶對嗎?他不,他馬上來一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他說天還不亮他就起來了,月亮出來了才回去還是種那個鬼草盛豆苗稀。
  • 「網紅教授」戴建業講《世說新語》,給現代人看的心靈解脫書
    調侃而不搞笑,通俗卻不掩格調,如果說濟公讓佛教變得有趣,那麼他則是讓古典文學變得有趣起來的另一位大師。戴教授已經精研《世說新語》3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戴建業精讀世說新語》也已在今年7月問世,講《世說新語》,戴教授可是真正的大師。
  • 「老頑童」教授戴建業,魔性段子與古詩詞奇妙碰撞,有趣的靈魂
    他寫詩一般都是第一句特別重要,比如他寫「種豆南山下」,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他種田這麼認真,收成一定很好;沒想到他緊接著來一句「草盛豆苗稀」,大家是不是忽然就被逗笑了,種田種成這樣還還意思寫詩。要是我種成這樣絕對不好意思專程寫首詩來「炫耀」自己。
  • 教授在B站|戴建業:幽默是說話風格,做學問要耐得住性子
    他第一句寫得特別隆重,種豆南山下,你以為他種得蠻好,他突然來一句,草盛豆苗稀,種的個鬼田。要是我種的這個水平,我絕不寫詩……」「寵妻狂魔」杜甫、「佛性青年」孟浩然、「暴躁少女」李清照......關於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戴建業的授課段落,人們已經耳熟能詳。這位年逾六旬的中文系教授,自從視頻被搬上社交媒體,點擊量突破2000萬次,點讚突破百萬次。
  • 「網紅教授」戴建業上海書展首發作品集受熱捧
    戴建業教授走紅的原因,在於他將古人放入了現代語境中,用活靈活現的語言及當下的價值觀來幫助人們理解古人的作品與人生志趣,使文學作品中的古人脫離了呆板扁平化的形象,變得真實可感。再加上老師不脫鄉音的表達方式,更是增添了一層親切的質樸。只要講得有趣,言之有物,湖北麻城普通話也有走紅網絡的一天。
  • 華中師範大學老教授戴建業講《歸園田居》爆紅網絡
    華中師範大學老教授戴建業講《歸園田居》爆紅網絡­  「陶淵明是個特別有幽默感的詩人,你要是不認真讀,你就不知道幽默在哪裡。他第一句寫得特別隆重,種豆南山下,你以為他種得蠻好,他突然來一句,草盛豆苗稀,種的個鬼田。
  • 華中師大戴建業教授:一個人不能紅得太久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戴建業接受採訪談話的時候戴建業著急了,跟領導頂了起來:「我的普通話不好,你怎麼能聽懂我在說什麼呢?」沒想到的是,他的一口湖北麻城普通話,卻在2018年火了。他講解盛唐詩歌的視頻被上傳至短視頻平臺「抖音」之後,當日點擊量迅速突破2000萬次,一下子超過不少名人的戴建業,這次也成了名人。
  • 美好的人生才剛開始——在上海書展九卷本「戴建業作品集」首發式...
    我的語文老師魯緒卿、胡仲弼先生,每一課都講得生動活潑,特別讓我感念的是,他們對學生偷看「黃色書」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像有些老師那樣一經發現就立馬撕毀。託他們倆老的福,我高中時讀了許多文學名著。 那時候全國大學已經停招,高中完全沒有升學壓力,我愛做數學題,也愛讀文學作品,是因為覺得解數學題很有趣,讀小說詩歌很有味,從沒有想過它們有沒有用。
  • 「網紅教授」戴建業:被網友評論沒文人風骨,人民日報卻給他點讚
    戴建業對文學那可是情有獨鍾,他初次接觸文學,也是在讀書的時候為了跟喜歡的女生告白,發憤圖強,他試著寫了一首詩,沒想到,登報了,也成了改變他一生的契機。可能有人會有疑問,既然熱愛文學,喜歡詩詞都有古人的風骨,為何會走上直播這條路呢?這要從他和他太太的相遇說起,戴建業家境貧寒,在大學遇到了心愛的女生,女生的家境富裕,由於兩人的家庭背景相差懸殊,戴建業都沒有追求的信心。
  • 戴建業:我不怕被人罵,因為我要救妻子!
    一說話就帶著一口地道湖北麻城味的戴建業,也許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在華中師範大學教了半輩子書,竟然能在網絡上走紅,能坐擁粉絲500萬。戴建業教授但是,讓他更沒有想到的,走紅後自己卻被人罵、被人指責,甚至被戴上了「有辱斯文、愧對教授身份」的帽子。因為什麼戴建業被人指責?兩件事,一個原因。
  • 「網紅」教授戴建業:魔性解讀古詩受捧,因爆紅憂慮
    自己覺得重要的話,戴建業也特意囑託記者,「請你們務必傳播出去」。「我就是我最自然的樣子,從不裝腔作勢。」戴建業說。這種「自然」在網上流傳的諸多講課視頻中體現得更為直接——講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的「幽默感」,戴建業說,「(陶淵明)第一句寫得特別隆重,種豆南山下,你以為他種得蠻好,他突然來一句,草盛豆苗稀,種的個鬼田。
  • 老教授講古詩爆紅 「我是個講不好普通話的普通老師」
    他第一句寫得特別隆重,種豆南山下,你以為他種得蠻好,他突然來一句,草盛豆苗稀,種的個鬼田。要是我種的這個水平,我絕不寫詩……」  近日,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建業因講《歸園田居》爆紅網絡,儘管講話帶著方言口音,但網友覺得他內容接地氣,幽默風趣。而且戴老師講盛唐詩歌的視頻在抖音,當日點擊量突破2000萬次,點讚70萬次。昨日,揚子晚報記者聯繫上這位網紅教授。
  • 和「國民教授」戴建業「找仙人 採仙草 煉仙丹」
    2018年,以魏晉南北朝至唐五代文學、六朝詩歌、唐代詩歌為主要研究方向的戴建業在講古詩時,憑藉幽默睿智的教學風格和親切率真的人格魅力紅遍網絡,在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媒體,以及抖音等視頻平臺上圈粉無數,《人民日報》點讚他是「大學課堂上的泥石流教授」。無數網友說,戴教授重燃了他們的學習熱情,通過戴教授幽默的講課方式,對古詩詞中的事件、詩人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 和「國民教授」戴建業「找仙人 採...
    2018年,以魏晉南北朝至唐五代文學、六朝詩歌、唐代詩歌為主要研究方向的戴建業在講古詩時,憑藉幽默睿智的教學風格和親切率真的人格魅力紅遍網絡,在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媒體,以及抖音等視頻平臺上圈粉無數,《人民日報》點讚他是「大學課堂上的泥石流教授」。無數網友說,戴教授重燃了他們的學習熱情,通過戴教授幽默的講課方式,對古詩詞中的事件、詩人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 戴建業教授鼓勵孩子多讀「無用書」,引發了我對讀書無用的思考
    戴建業建議,家長、老師想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不妨鼓勵他們多讀與考試無關的「無用書」,「只要是健康的的書,就應該讓他們去讀,這樣才能讓閱讀成為興趣。」由此我去專門查了下相關的資料和視頻,結果越看越好玩,引發了我對讀書無用的思考。藉此寫出來,和大家探討一下。相信大家都刷到過戴教授講詩的視頻,看完之後感覺自己的語文都白學了,要是早這麼講,成績肯定會更好。
  • 他是華中師範大學博導,「國民教授」,「別人家的老師」戴建業
    每年都會有因為各種原因離奇爆紅的人,而戴建業的紅則是理所當然。作為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第一眼看過去,戴建業教授似乎沒什麼特別之處。然而你越看他,越發現他與眾不同。內穿一件T恤外穿一件敞口襯衫,面帶微笑,和他在一起你感受不到任何的壓力,和他聊天你才知道他的魅力所在。
  • 華中師範大學戴建業教授:談戀愛和讀書一樣重要
    而戴建業教授的講解似乎讓眾人眼前一亮,被譽為:大學課堂裡的「泥石流」。這是別人家的老師,戴建業教授用其獨特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古詩詞的另外一面:「唐朝每個詩人都自我感覺良好,都很牛。連杜甫那麼老實巴交的一個人都『牛』得很,以前我以為他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誇別人,後來我才知道,他是在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