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歲當然可以著手培養閱讀習慣,學前孩子是閱讀是讀圖式的閱讀,所以,繪本是較好的兒童讀物。可以參照以下選書:
1、與我有關 幫助建立自我成長機制的書
根據孩子的自我成長機制選書,比如,對自我的認識、自我的接納、自我的實現等多個方面。因為3-6歲,是幼兒「我」的意識高速發展時期,他們對凡是與「我」有關的事物都有著濃厚的興趣。
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我的身體怎麼了》、《我可愛的身體》、《你是男孩我是女孩》、《我是男孩/女孩》《媽媽我是男孩》、《小雞雞的故事》、《乳房的故事》、《呀、屁股》《你的手我的手他的手》、《爸爸,我是女孩子》、《一顆超級頑固的牙》……
我的情緒:《菲菲生氣了》、《請不要生氣》、《手不是用來打人的》、《我好害怕》、《生氣的亞瑟》、《第一次上街買東西》、《爸爸走丟了》、《哭了》、《我想念你》、《獾的故事》、《我的情緒小怪獸》……
我的生活自理:《阿立會穿褲子了》、《我會好好吃飯》、《我不吃》、《我才不要打掃房間 》、《打掃房間的12個理由》、《第一次外宿》、《動物絕對絕對不應該穿衣服》、《公主怎麼挖鼻屎》、《遲到的理由》……
2、與我們有關 幫助構建社會關係的書
孩子成長中,建構人際關係 是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係中,能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發展自信自尊,學會遵守規則、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即要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也要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
親子關係:直系親屬的爸爸媽媽、旁系親屬的叔叔阿姨、隔代親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親子主題的繪本非常豐富。以」繪本+親人稱呼「為關鍵詞搜索,可以得到很多結果,
同伴關係 :這類主題的繪本也不少,不乏優秀經典之作,如《小藍和小黃》、《11隻貓》系、《小老鼠和大老虎》、《愛花的牛》、《在森林裡》、《三個和尚》……
自我發現:孩子需要理解社會規則的意義,並逐漸遵守基本的行為規範,這些東西需要孩子自己去感悟和理解 ,從而養成自覺、主動的守規則。
比如《遲到的理由》、《和甘伯伯去遊河》、《規則是用來遵守的》、《我的寶石果》、《像我一樣守時》、《幼兒園裡不用媽媽陪》、《紅綠燈乏眼睛》……
3、與科學有關 架構認知世界的知識類圖書
不少家長偏愛給孩子選擇故事類,或者偏愛給女生購買公主類、給男生購買機械工程類。其實,每個孩子都是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利用他們的好奇心,與其共讀科學類書籍,回應他們的好奇,是特別適合幼兒的一種學習方式。
科學類書籍,可以劃分為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兩大類,前者以社會知識為主題,比如《記事情》、《孩子的權力》,《巴夭人的孩子》(前段時間,看到這本書被噴,真不明白為什麼)
自然科學類涉及面就很廣大了,比如《池上池下》、《人之初》、《蚯蚓的日記》、《神奇校車》系列;此外,工程交通類的科學繪本,比如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底遊的也很多呢。
二、共讀是學前幼兒最好的閱讀方式
始於學前階段的早期閱讀,對構建閱讀習慣有著深刻的作用,可以說,閱讀習慣的養成,父母在幼兒時期進行」親子共讀「是絕對必要的、也是關鍵的,效果最好的。
1、共讀有助於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親子共讀時,孩子坐在家長懷裡,或者依靠在家長身上,感受著家長的氣息與溫度,自然覺得被重視、被疼愛,來自家庭的安全感會越強烈,進而建立親密依附的親子關係。
2、共讀會加深對書的好感
和書本相處久了,對書的熟悉度和好感會越來越濃得,看到書就聯想到和父母在一起的親密美好時光,童年經歷對人一生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在童年時建立起的、對書的感覺、習慣都會伴隨孩子一生。
3、共讀是傳達家庭價值觀
很多父母可能沒意識到,為孩子選擇的書,某種程度上就是與家庭價值觀的契合。我有個朋友,無論是繪本還是小說,她總是喜歡購買「讀書」主題類的童書給孩子,她內心裡,是高度認同「閱讀」的價值,在選書時自然朝價值觀側重。
幼兒認知能力有限,用說教的方式傳述價值觀,對孩子無用,但繪本卻能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把一些「抽象」的道理用「具象」的方式讓孩子明白。此外,家長還能通過孩子對故事的反應,了解孩子的個性與興趣。
4、共讀促進親子相互了解
有位家長,和上小學的兒子關係緊張,我把繪本《媽媽你好嗎》送給她,她在書裡發現自己對孩子不夠了解也不夠尊重的事實,改善了自己的行為。
我娃4歲後開始偏食,令我十分惱火,有時會逼著她吃有營養、而她又非常討厭的食物,後來我讀到《我不愛吃豌豆》,突然就理解了孩子,再也不逼吃了。
再比如《阿文的小毯子》,會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依戀物情結,並正確對待。
5、共讀提高語言能力
優秀經典的繪本,文字精煉、簡潔、形象,孩子可以通過讀繪本,學習大量的語句,通過繪本故事,明白哪些語句適用於哪些場景,語言表達、組織能力都會得到顯著提高。
三、繪本閱讀這些大坑不要踩
1、只讀文字不講圖
太多家長給孩子讀繪本時,會忽略或者不會解讀畫面,只側重念文字,遇到無字書、少字書時完全蒙圈,繪本是圖文合奏的讀物,無文字時,圖也是文,所以,共讀時,千萬不要忽略畫面。
2、用繪本說教
有些家長認為,讀書是一定要學會某些道理的,念完繪本總會問「你從這個故事明白什麼道理?」、「你以後應該怎麼做?」。
這些考試般的說教,只會破壞孩子的閱讀興趣,記住,你是家長不是老師,共讀的本質不是學道理,也不是學認字,而是彼此享受「在一起」的美好。
3、大量購買且迷信獲獎作品
圖書館借閱+繪本館辦卡+適量購買,足以滿足學前寶寶的閱讀需要,有些家長痴迷大量購買繪本,當然這並不是壞事,但要謹仿量多導致閱讀質量下滑。
有些家長則迷信獲獎作品,認為獲大獎的一定是經典的、優秀的,一定是適合自己娃的,還真未必。
4、三分鐘熱度
很多家長都明白共讀的作用,可往往又是口號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三分鐘熱度,讀了幾天就中斷了,忙啊、累啊,說詞不少。
有的因為錯誤的共讀方式,使得孩子對聽故事沒興趣,就訓斥孩子不配合、不聽話,時間 一長,大人孩子都會被「讀書」弄的沮喪,然後取消共讀。
相比共讀技巧,共讀時的包容、堅持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