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妖貓傳》呢?
★不妨我們藉助一下觀感的「第一印象」
實景下恢弘的唐城,奢華的極樂之宴,妖貓作祟,志怪風格下中式奇幻,這部電影的感官效果絕對是超一流的,不是傳統的特效大片,而是實景下的真真實實的質感和CG技術的輔助和整合,風格繁美又不失精細,相信絕大多數觀眾會被該片盛唐奇景所感染。
★再來看電影的整體感受
白居易與空海,白龍與丹龍,前後兩位主角互相呼應,《長恨歌》與楊貴妃,都是我們熟悉的故事,但歷史氛圍下的虛構劇情,這叫「老調新說」。幻術的亦幻亦真,瘋魔執念+頓悟生死,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整部《妖貓傳》通過這樣一個中唐回溯盛唐的故事,真真假假,主題就是對白居易《長恨歌》的「二次解讀」。
★最後通俗一點的表達
妖貓就是個催稿編輯,逼著白居易不斷改稿,白居易寫的就是江南皮革廠倒閉的故事,妖貓覺得不行,空海覺得OK。最後空海從皮革廠項目經理的帳本上發現,妖貓其實就是當年皮革廠boss的秘書,並且單戀老大的小姨子,老大帶著小姨子跑了之後又把小姨子給蹬了,妖貓一句媽賣批,覺得全天下人都很操蛋,畫個圈圈詛咒大家。然後妖貓的夥伴跟他說,都散了吧,當個吃瓜群眾就好,你看我都賣瓜了,你要瓜嗎?
整體而言,《妖貓傳》是一部誰都能看得明白,但還是需要聯繫起時代背景和導演風格,深度解讀內涵的作品。作為一部期待了近一年的作品,沒有讓我失望,且值得細細品讀。
看了首映,所以這幾天一直在準備這篇文章,文章會很長很長,本想分開發布但考慮到那樣對讀者不太友好,所以乾脆一塊全發出來,一篇文章一網打盡。雖然很長但我儘量用通俗的話來描述,我寫得也輕鬆,大家看得也有趣。(建議先mark後看)
第一部分 《妖貓傳》的上下對闕
一位導演拍一部好片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是,在一部電影中容納「兩部好片」。
《妖貓傳》就是這樣的電影。
30年前VS30年後;探秘VS揭秘;枯景VS榮景;白居易VS白龍,太多太多了。讓我們從頭說起!
如果用電影學分類基礎表達,《妖貓傳》算是Fantasy/Drama,即奇幻/劇情(在IMDB上該片的條目下,分類上還有Biography(傳記),這一點個人不敢苟同),但從故事和類型片的角度,卻相對複雜,因為電影所呈現的內容很多。
依個人觀點,《妖貓傳》是陳凱歌的「跨類型」嘗試。
導演在電影表達一個通俗的故事中,還是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這是陳凱歌的固有風格。
陳凱歌導演一以貫之的創作風格是「始於類型片 → 擺脫類型片 → 升華類型片」,他的作品從來不是標準的類型片,而是典型的作者電影。舉個例子,你說《霸王別姬》是什麼類型的電影?歷史?戲曲?愛情?同性?很難界定。
詳細來說,導演陳凱歌的敘述風格,就是以類型片作為切入,比如說在《妖貓傳》:
★一開始把懸念做得非常充分,白樂天空海探案層層遞進,甚至有很強烈的懸疑感;
★進入影片中段,導演開始擺脫類型片的束縛,去探索無限的可能性;
★待到影片落點,導演又會回到對人性的探討、對內心的提問。
依個人觀點,《妖貓傳》是陳凱歌的「跨類型」嘗試,而且在電影文本上,有個很有趣的地方,叫做「上下闋」。
「上下闋」是詩詞術語,通俗來講是形容歌曲的上段和下段,最早大概是宋詞。
往往上闋和下闕是前後呼應的,最常見的就是上闋敘事,下闕抒情,舉個例子蘇軾的《水調歌頭》,上闋描寫了對天上宮闕的嚮往和對人間生活的熱爰,下闕寫描寫了月下對親人思念。
我覺得在《妖貓傳》中,「上下闋」在這裡照樣成立。電影分為兩大部分,上半部分敘事(懸疑主線),下半部分抒情(解答主線),而且故事前後呼應。
前半段只是在敘述故事,以晁衡的日記為分割點,相當於詞曲的間奏部分,隨即進入到30年前的往事之中,最後收尾之處,是將上闋和下闕進行統一,也就是貴妃墓中的結局。
電影呼應之處比比皆是,跨越30年的前後對照關係,探秘對應解密,妖貓引導兩位主角的過程中,陳雲樵家的枯景對應花萼相輝樓的榮景,八重櫻下的幻象對應楊貴妃,春琴之死對應楊貴妃之死,自負的陳雲樵對應唐玄宗。乃至上下部分中的四位男性主角,都是各自呼應。
★白居易對應白龍:都是瘋魔情緒化且都愛楊貴妃
★空海對應丹龍:都是理想和洞悉一切
這樣的呼應方式,在一些電影中也出現過,並大量見於時空穿越主題的作品,比如《星際穿越》《前目的地》《彗星來的那一夜》等作品都有這樣的設定,上半段出現的一些奇怪現象和懸疑點,通過時空穿越的方式,下半段都一一對應並給出答案。
但諸如《妖貓傳》這樣,完全按照「上下闋」的方式,敘事+抒情,連男主角都對應的呈現方式,我是沒有見過。這一點才是我喜歡《妖貓傳》的地方。
關於具體的呼應點和對仗關係,我會在後文中一一詳解。
第二部分 故事解讀
一、妖貓為什麼選中了白居易?
這就要聯繫起《長恨歌》了,整部《妖貓傳》所表達的,就是《長恨歌》的主題。
白居易的《長恨歌》,在當時環境下別具一格,因為以李白的《清平調》為首的詩句,只是在單純的描寫楊貴妃的美麗,和以杜甫的《哀江頭》為首,多是以樂襯哀,通過回憶他們極度逸樂的腐朽生活,側面反映是他們將唐朝帝國帶入衰落,頗有紅顏禍水的含義。
而《長恨歌》則是以「長恨」為點睛,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他是寄予同情的,並沒有將唐朝的衰落歸咎於楊貴妃,只是描述了一場愛情悲劇。可以這樣說,《長恨歌》在當時算是給楊貴妃平反的一首敘事詩,妖貓正是偷看了《長恨歌》之後,才對白居易這個人物產生好奇。
《長恨歌》除了對楊貴妃遭遇的惋惜和鳴不平之外,對唐明皇的描述也是一分為二,愛江山愛美人的唐明皇是一個對立統一體,這是妖貓認為不對的地方。在妖貓眼中,唐玄宗是罪魁禍首,當然只是妖貓嗔怒造成的一葉障目而已。
所以,在《長恨歌》中,妖貓看到了一個後世詩人對楊貴妃少見的正面評價,是妖貓對《長恨歌》以及白居易本人的認可,尤其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放在故事中,與白龍的心境一樣成立。
只不過詩中的「恨」是「遺恨、遺憾」的意思,而在妖貓眼中,這個「恨」是「憤恨」的意思。
所以在鳳棲樓中,他救了白居易一命。
白居易偷香囊,妖貓用幻術讓琵琶跳動,他去追琵琶的時候,身後就是「暴雨梨花針」。皇帝的東西沒那麼好偷的!要是沒有妖貓,白大人估計早成馬蜂窩了。
至此,妖貓在電影中的動機為二:
★造成楊貴妃之死的所有當事人和後人的針對性復仇
★用幻術引導白居易發現楊貴妃之死的真相,以便催他改稿
這兩條動機,在胡玉樓宴會之後,合二為一,成為故事主線。
這裡也有上下闋對應之處:
▲上闋:瘋魔的白居易,瘋狂迷戀楊貴妃
▲下闕:瘋魔的白龍,瘋狂迷戀楊貴妃
妖貓記仇,且拐彎抹角,這位大概是摩羯座的。
二、妖貓為什麼不殺陳雲樵?
最開始不是不殺,而是沒殺著;後來不是不殺,而是要摩羯座式的復仇!
妖貓要復仇,還要滿足自己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他每次復仇,都不是直接殺人,而是充滿了儀式感。
所謂的「儀式感」,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正是全片上下闋對應之處,每一次復仇都對應著前朝的往事。比如宴會,《妖貓傳》前半段故事,兩場宴會,每次都呼應50年前花萼相輝樓的「大唐盛宴」,而且每次都是最high的時候出事。
妖貓這樣做,為的是要讓如今的「鬼宴」重現當年的「宴會」盛況,讓目標人物感受到「盛極而衰」的心態變化,與當年唐玄宗與楊貴妃的處境完全一樣,在這樣的情況下殺人,才有復仇的快感。
這也是全片上下闋呼應的開始。
三、陳雲樵的故事
1、陳雲樵發財
這個橋段來源於原著,這一點無可厚非。
他首先蠱惑其妻子春琴,為的是要讓他與其妻子全部殞命,但第一晚並沒有動手,因為缺乏妖貓所要的「儀式感」,而且這一切只是妖貓復仇的計劃開始,他讓陳雲樵發了一筆橫財。
▲上闋:陳雲樵發財,花天酒地
▲下闕:唐玄宗盛世,極樂之宴
人有了錢,就會慶祝,至少要大吃一頓。陳雲樵有了錢,就會去胡玉樓花天酒地。而唐玄宗有了盛世,就會辦一場奢華的盛宴。這是全片第一個細節呼應。
2、胡玉樓
陳雲樵依照妖貓的計劃,來到了胡玉樓,在一場宴會上,妖貓目的是為了讓陳雲樵在「歡樂中死去」,所以準備了蠱毒酒,與楊貴妃喝下的毒酒一樣,但中途出現了意外。
★意外一:毒酒陳雲樵沒喝,給了玉蓮
★意外二:白居易與空海出現。
空、白出現讓妖貓將計就計,妖貓現身大鬧胡玉樓。也就是說,妖貓本來想要殺死陳雲樵,同時借著白居易現身的機會,妖貓臨時改變了計劃,他開始在復仇計劃中加入了引導白居易空海引導空、白髮現楊貴妃之死的真相。
3、陳雲樵家第二夜
胡玉樓復仇計劃沒有成功,妖貓卷土二次來到陳雲樵家,原本妖貓可以直接殺掉陳雲樵的,但還是沒有,而是附身於春琴。附身春琴的目的有二:
★借春琴之手殺掉陳雲樵;
★借春琴之口用幻術讓白居易接近事件真相。
但正因為妖貓臨時改變了計劃,在這場屠殺中,陳雲樵還是跑掉了,跑到了胡玉樓,再次遇見了白居易和空海。或者說是妖貓故意放走了陳雲樵,讓他將白居易引入事件中,妖貓才有機會讓白居易發現楊貴妃真相。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是空、白二人第一次真正進入到妖貓的計劃之中。
4、春琴吟唱《清平調》
接連夜晚的故事,陳雲樵拜託空、白二人救自己性命,正中妖貓下懷。讓兩位主角來到陳雲樵家,這裡妖貓用了三種方式來印證前朝,這裡出現了三個呼應之處。
▲上闋:八重櫻下的楊貴妃幻象
▲下闕:楊貴妃
▲上闋:就像度過30年時間洗禮的枯景幻象
▲下闕:30年前花萼相輝樓奢華的容景
▲上闋:春琴吟唱《清平調》
▲下闕:李白贈詩《清平調》
說白了,妖貓案的表面,只是一隻30年前的貓成了精作祟,而隱藏內幕,是要刻意讓空、白二人引起對30年前事件的懷疑,尤其是將焦點轉移到楊貴妃。
5、死掉的「妖貓」
陳雲樵家死去的「貓」,是妖貓編造的故事,目的有二:
★隱藏自己的身份
★為了讓陳雲樵覺得妖貓已被剷除,再擺一場宴會慶祝,以便完成在胡玉樓未完的「儀式感」復仇。
這也是上下闋呼應之處;
▲上闋:真貓「死亡」,妖貓重生;
▲下闕:白龍的魂魄進入到真貓的體內,妖貓誕生
6、鬼宴
這場鬼宴,是妖貓一舉兩得之作,也是全片上下闋呼應最強的地方:
★借用宴會的「儀式感」,盛極而衰的方式,讓陳雲樵親手勒死春琴,從而發瘋至使家破人亡。更重要的是,比起殺掉陳雲樵,讓陳家(陳玄禮、陳雲樵)後代斷子絕孫,才是妖貓復仇的真正目的。
★借用宴會上演奏禁曲,繼續引導白居易繼續追查楊貴妃之死的真相。
這是我全片最喜歡的段落,呼應之處有六:
▲上闋:演奏禁曲「霓裳羽衣曲」
▲下闕:這首曲子是唐玄宗為楊貴妃量身定做的
▲上闋:陳雲樵殺死春琴
▲下闕:唐玄宗殺死楊貴妃
▲上闋:陳雲樵殺死春琴
▲下闕:唐玄宗殺死楊貴妃
▲上闋:春琴被勒死
▲下闕:楊貴妃被「勒死」
▲上闋:春琴說:不要埋我,地下冷
▲下闕:楊貴妃被活埋
▲上闋:陳雲樵發瘋,妖貓完成復仇
▲下闕:唐玄宗失去雙眼,基本也瘋了,妖貓完成復仇
妖貓幻術蠱惑之下,所有的一切都是唐玄宗殺死楊貴妃的「重演」,這也是妖貓一開始為什麼不直接殺掉陳雲樵的例證。是妖貓引導空、白的一個步驟。
因為在當時,「楊貴妃是被勒死的」已經成為大眾所知的楊貴妃死因,妖貓在這兩天的所為,指向性很強,尤其是春琴說的那句話,就跟楊貴妃鬼魂上身一樣。
7、白玲之死
宮女白玲之死,也是呼應關係。
她親手繡的白綾,妖貓就讓她死於自己織的白綾之下。
▲上闋:白玲親手繡的白綾
▲下闕:死於自己織的白綾之下
四、空海為什麼能夠破除幻術?
空海一直是妖貓計劃之外的存在,妖貓無論是復仇,還是引導(白居易),空海只是一個旁觀者的身份。
但空海在電影中的定位,是一個繼承師傅衣缽的沙陀,是一個偽裝的「降妖師」,在電影中有描述,空海歷盡千辛來到大唐,中途墜海九死一生。這段內容大可參考大唐玄奘去天竺取經九九八十一難。意在表明,此時空海憑藉著信念,完成了歷練。
同時,還有之前瓜翁那場戲,證明了空海本身的修為,他可以看穿幻術。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只要空海在場,就能破除幻術。他不是真正的降妖師,卻能看穿一切。
上下闋對應之處:
▲上闋:迷茫的空海,經歷海上大難之後,頓悟一切可破除幻術,想要尋找沒有痛苦的秘密
▲下闕:迷茫的丹龍,楊貴妃事件之中知曉幻術的存在,失去夥伴,頓悟一切,去沒有痛苦的秘密
五、楊貴妃死因之謎?
楊貴妃是被活埋的,這從妖貓在引導白居易接近故事真相的時候,以及隨後的故事呈現,就能得出,但楊貴妃的死頗有些蹊蹺,屍解大法、蠱毒酒,究竟是怎樣的關係。
1、屍解大法到底是真的假的?
屍解大法是真的,但不像黃鶴說得那樣,後者所言,屍解大法用銀針可讓人屏氣,跟死了一樣,隨後拔掉銀針,人會甦醒。
但黃鶴隱藏了真相,即便不拔掉銀針,人一兩天之後還是會醒過來。這是黃鶴與唐玄宗在內房裡商議的內容,也是丹龍所知道的內幕。
說白了屍解大法只是讓人陷入昏迷、休克的方式,就是我們熟悉的麻醉劑。但最大的功效,除了讓人「假死」一兩天之外,就是會讓人屍身不腐。
2、為什麼要準備毒酒?
毒酒是唐玄宗打算讓楊貴妃死去的方式。從玉蓮的反映來看,毒酒可以讓人喝下不久之後陷入昏迷,隨後身體被蠱毒蟲侵蝕,進而全身潰爛而死,玄宗希望楊貴妃「無痛苦」死去
但唐玄宗疏忽了一個事情,屍解大法讓人沒有呼吸,是封閉血脈的,毒酒無法生效。直到楊貴妃醒來,毒酒才開始生效,這一前一後,讓楊玉環遭受到了非常大的痛苦。實際上,楊貴妃是被悶死,還是被毒死的,已經不再重要了,可以確定的是,楊貴妃在石棺中醒來,聲嘶力竭,又周身中毒。兩種死法,都很慘。
至於黃鶴是否知道了解到其功效,這就不得而知了。僅知道,他是一個為了大唐社稷,而幹出任何事情的幻術師。
六、唐玄宗是以怎樣的心態殺死楊貴妃?
這就要從電影中對唐玄宗的細節說起。
1、高傲君王
唐玄宗李隆基,治下出現了開元盛世,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盛世之一,這是唐朝最鼎盛的階段。同時,盛世代表著什麼?這段時期,是自從隋文帝統一中國以來,中國國民收入最高的時期(資料來源:《資治通鑑》)。
也就是說,大唐國力萬邦來朝,百姓安居樂業,幸福指數爆棚,全因唐玄宗的為政舉措,他創立了一個盛世。
而更重要的是,電影中的楊貴妃,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卻只愛唐玄宗一個人。再這樣的條件下,也形成了唐玄宗的人設,一個異常理想化的高傲君王。
且電影中有兩個細節展示:
★羞辱晁衡,明知對方有意示愛自己的貴妃,非但沒有殺他,反而滿不在乎,因為他心裡明白,楊貴妃除了自己,根本不可能愛上別人,聯繫起讓楊貴妃在眾人面前蕩鞦韆的設定,說明這個人很自負。(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佔有欲很強,而且愛顯擺)★為安祿山擊鼓,打算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平息即將到來的叛亂,說明這個人很理想化。
這樣一位皇帝,把自己當成「半神」,當社稷江山與美人性命只能二選一之時,他當然選擇前者。
2、愛美人更愛江山
一個細節,當所有人逃離皇宮的時候,唐玄宗被左右攙扶,然後他停了下來,打了身邊的官員,並喝到「我還是皇上!」這是他人格特點的直觀表現。他不敢相信自己親手建立的王朝即將崩塌,他還把自己當成「萬人之上」的皇帝,在逃難的時候也要保持皇上的地位和身份,他無法捨棄皇帝的身份,更無法捨棄江山。
這是一位愛美人更愛江山的皇帝。
然而正因為他的理想化和高傲的人格,在對待楊貴妃的態度上,雖然深愛楊貴妃,但只能選擇放手,而且以上幾點細節上表示,在楊貴妃之死上,他所要的是,就算你死,也心懷對我的愛和感激去死。
所以他才與黃鶴設計了這個屍解大法「假死」,和「毒酒」的真死,讓楊貴妃滿懷對自己的愛而甘心赴死。
3、為什麼不找回楊貴妃?
因為唐玄宗只是心懷江山,生於自尊也死於自尊,他明白萬一官兵發現楊貴妃還活著,後果要比馬嵬驛兵變還要嚴重,代表了他負了天下人。
所以,他隱藏了楊貴妃真正的石棺所在地,還處死了所有知情人,就意味著,他要保持自己偉大皇帝的形象,讓所有人看到自己為了江山自己付出的犧牲。同時也讓自己的女人,懷著對自己的希望和崇拜而死去,一舉兩得。
用現在的話來形容,唐玄宗就是一個渣男!
但是,他算錯了屍解大法與毒酒的時間差,讓楊貴妃被「活埋」慘死,從而成了妖貓報復的第一個對象。
4、是真愛嗎?
是真愛,鳳棲樓中那一縷頭髮就是證明,這個看似「毫無用處」的道具,實際上對整個故事有著關鍵的引導。
這說明唐玄宗並不是一個虛情假意的皇帝,白居易《長恨歌》也是這樣認為的。將唐朝走向沒落的原因歸咎於一個「好皇帝犯了錯」,一個有愛欲、有苦惱、有錯誤、有缺點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
他為了保住江山,放棄了自己心愛的女人,錯就錯在她欺騙了自己的愛人,讓他懷著對自己的愛和希望而死去。這是本片對男權主義的抨擊,也是對封建世俗下,君王愛情悲劇的側面描寫,充滿了宿命的無奈。
有一個細節,電影中對唐玄宗的鏡頭展示,大多數是俯拍,比如逃亡那一段。在我國表現君王的影視劇中,最起碼會有大量仰拍的鏡頭來表現君王的威嚴,但本片仰拍出只有一處,就是馬嵬驛這位開門看見一堆兵變的金吾衛,我覺得這是個諷刺,電影是在諷刺王權。
七、楊貴妃是否知道自己的命運?
我相信她是知道的,從花萼相輝樓盛宴末尾,她預感到唐朝盛世將傾,再到馬嵬驛之變,她深知亂世之中女性的命運。
有個細節顯示,她接受了晁衡對自己是示愛,電影中原話為「她渴望擁抱所有的愛」,這種願望,只有甘心赴死的時候才會表達,就像「臨死前再看你一眼」的情感表達。楊貴妃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她才更加渴望得到愛,渴望人間真正的愛情,而不是一個皇帝與妃子的愛情。
同時,作為「王的女人」,她也深愛著唐玄宗,所以她接受了晁衡的示愛,但拒絕了他「私奔」的邀請。
楊貴妃為了愛人,也為了愛人的江山和性命,自己選擇去死。
所以,《妖貓傳》中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是渣男與痴女的故事。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大男子主義、直男癌與封建禮教下女德的束縛
八、白龍為什麼那麼愛楊貴妃
白龍是痴情的,他愛著楊貴妃,不單單是電影中「楊貴妃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豪華人設,更在於白龍的人設。
1、兩個極端
因為電影中所有人都愛楊貴妃,但他們有的是充滿了幻想(白居易),有的是開不了口(晁衡)、有的是奉上了最美的詩句(李白),有的則是在江山和美人之間,選擇了後者(唐玄宗)。
唯獨白龍,他可以為了楊貴妃,將她身上的毒引到自己身上,不惜將靈魂禁錮於一隻貓的身上。然而楊貴妃已死,她對楊貴妃的愛,已經化成了瘋魔的痴念,甘願守護著一具軀殼,進而將仇恨凌駕於其他人的身上。
這是因為,白龍有感於楊貴妃的身世,在電影中,白龍第一次與楊貴妃對話,當丹龍說白龍是自己爹撿回來的時候,白龍還憤憤不平的糾正說「我是被爹賣了的」。
楊貴妃隨後對白龍說出了自己身世,意思就是,我們的出身類似,都是孤兒,但如今能成就這樣的地位,是要懷著感激的心情。(這也是楊貴妃甘願赴死的表現)
然而此時白龍的反映卻很大,一臉苦大仇深,在他眼裡,世道是不公,為什麼兄弟丹龍被師父寵愛,就因為自己是出身不好嗎?由此可見,白龍一開始對這個世界就是充滿怨念的,他與楊貴妃是兩個極端,楊貴妃感激這個世界對她做的一切,而白龍則是憤恨這世界對自己的不公。
所以,白龍愛楊貴妃,基於兩方面原因;
★其一,「同病相憐」而產生的憐愛。
★其二,有著與自己出身相同的境遇,卻滿懷感激的胸懷,而產生的崇敬之愛。
2、同病相憐
當他看到與自己「出身相同」的楊貴妃最終遭遇如此結局的時候,尤其是得到黑貓的記憶之後,更加體會到楊貴妃的痛苦,有著如此可悲身世的女人,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貴妃,如此悽涼、悲慘、痛苦的死亡,白龍此時已經徹底瘋了。
這是個時候,已經不單單是為了愛人而復仇,而是對這個不公平世界的復仇。白龍並不奢望一個已婚婦女愛自己,但他卻要為無端遭遇悲慘結局的楊貴妃,報復一切。
九、丹龍是怎麼樣的人
從電影的情節上來看,丹龍的人設很好理解,他的本性很善良,卻一個受制於封建禮教,不得不聽命於師傅(父親)、充當楊貴妃之死的棋子。
用現在的話來形容,丹龍是理智的,理智戰勝了情感。而白龍則是在情感中迷失了理智,二者是相輔相成、此消彼長的對立關係。
正因為丹龍一開始就知道這件事的來龍去脈,他也有感於這個世道的不公,但卻無力挽回。他看穿了這一切,最終出家,探索沒有痛苦的秘密,一生致力於將密宗、博愛的思想傳給後人。
由此可見,白龍、丹龍的人物設定,完全可以對照於白居易與空海的設定。都是瘋魔與理智的配置。電影雙主角前後對照,且形成呼應。
十、關於結尾的解惑
1、妖貓之死
與其說妖貓死去了,倒不如說是白龍的魂魄化作了白鶴飛走了。
當丹龍(惠果大師)再次出現的時候,點化了白龍,驚醒夢中人,貴妃已死,無力回天,白龍死去多年的軀體化作了白鶴飛天,其實不僅僅是軀體,還有白龍的魂魄,楊貴妃與白龍在天山相聚,僅留下了貓的軀殼。
作為貓奴,這段我流淚了。
2、白居易為什麼不改《長恨歌》了?
電影故事中,白居易一直糾結於《長恨歌》的真實性,總想在史料中找到關於真實的歷史記載,但最後真正知道故事真相的時候,為什麼不改了呢?
因為我們現在的所看到的《長恨歌》,就是一出愛情悲劇敘事詩。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為悲劇的主人公。而詩中,也寫盡了對楊貴妃的思念。
而縱觀《妖貓傳》後半段的故事,不也是一出愛情悲劇嗎?
電影中妖貓犯下了滔天大罪,最終也是難逃一死,但其身世也是惹人生憐的。而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最終結局也是悽慘,當白居易終於了解到了事件的來龍去脈,也看清了一件事,倒不如讓所有的恩怨化作白鶴離去,只留下美好的東西讓世人銘記。
整部電影,對妖貓犯下的事件是批判的,對王權和男權也是批判的,但對於愛情是歌頌的,從結尾就能看出來。
詩句是假的,但情感是真的。就連李白也是在沒有見到楊貴妃的情況下寫出的《清平調》。白居易所經歷了這些事件,更加認清了那個時代真實情感的可貴:
楊貴妃「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人夢」的相思之情,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說得是唐玄宗,也是白龍。終究還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況且,白居易在事件之前的《長恨歌》不也得到了妖貓的認可嗎?
整起妖貓事件,就是一個人理想和價值觀破滅又重建的過程。整部《妖貓傳》,就是《長恨歌》的主題。
3、空海為什麼被惠果大師所接納?
其一惠果之前化身瓜翁,結果被空海識破幻術,也是能破除自己修行多年的幻術唯一人,在惠果眼裡,空海的本事不一般。
其二,在妖貓傳的故事中,空海始終處在一個看穿世事的層面上,理智且富有情感。因為空海在海上風暴的遇險中,已經超越了生死。在這個基礎上,空海有著對整個世界的頓悟,再經歷了妖貓案件的洗禮,在惠果大師眼裡,空海有著成為一代大師的底子,所以最終惠果接納了空海,傳授給他無上密。
在歷史上,空海確實是惠果大師的弟子之一,他曾六次渡唐學法,弘揚真言宗。
4、無上密是什麼?
無上密是空海來到大唐要尋找的東西,就是唐密。
電影中所言,無上密是超越生死、沒有痛苦的秘密,但實際上只是代表了一個目標,可參考《西遊記》中唐僧取經,取什麼經,我們也不知道,但重要的是取經過程中的磨難。無上密也是一樣,代表著一個符號,重要的是還是電影本身讓空海所經歷的事件對他造成的影響。
5、極樂之樂是什麼?
電影中的解釋,「極樂之樂」就是駕馭一切的快樂,萬能的日記本裡說得。
在故事中的,這四個字有著兩層意思:其一為奢華之樂,其二為理性之樂,以妖貓出現的前後作為分水嶺。
★比如陳雲樵,之前各做作,妖貓出現之後頓時歇菜,老婆被玩死了,自己傻逼了。
★比如唐玄宗,也是各種作,直到把整個把自己玩進去,失去了最心愛的女人,大唐也差點完蛋。
在他們眼中,這樣的奢華就是「極樂之樂」,但妖貓告訴他們,放TM的屁。
而對於空海和丹龍來說,真正的「極樂之樂」就是那種「沒有痛苦的秘密」,就是「理性之樂」,這是《妖貓傳》的宗教氛圍。
所以,這裡也是個對闕關係:
▲上闋:奢華之樂,之後伴隨著痛苦
▲下闕:理性之樂,沒有痛苦的秘密
▲主題:極樂之樂
6、妖貓為什麼只吃眼睛
電影中關於眼睛的伏筆,前後呼應。
妖貓只吃眼睛,按照正序時間的話,第一次出現在問責唐玄宗的時候,他說「我餓了,山洞裡沒有魚眼睛可吃」把這老頭嚇了一跟頭。
這說明,妖貓還是真貓的時候,在宮廷裡是只吃魚眼睛的。隨後他取走了玄宗的雙眼,一個雙關的隱喻「只吃魚眼睛的貓,吃了人的眼睛」,為的是報復,一個蒙蔽了所有人的君王,也是「幻術大師」,有眼無珠,也讓你嘗嘗失去雙眼的滋味。
隨後妖貓在行兇中,也吃掉了不少人的眼睛。然後正序時間到了墓穴內,白居易和空海來到墓地中,壁畫上的佛像的眼睛突然睜開了,把白居易嚇了一跳。
喜歡看懸疑片或恐怖片的朋友,真乃是「暗中觀察」的典型設定,也不難理解,此時是妖貓的幻術讓佛像「睜眼」,觀察著空、白二人的一舉一動。
這是一個反轉的隱喻,也有著宗教意味。電影中天下人都真假幻術被蒙蔽了雙眼,結尾處佛祖「睜眼」,驅散幻術普照大地,象徵著真相大白於天下,也就是傳說中的「蒼天有眼」。
這裡也是個對闕關係:
▲上闋:真假幻術蒙蔽雙眼
▲下闕:佛祖「睜眼」真相大白
6、黑貓
黑貓,雖然在西方傳統中代表著不詳,但在東方文化中,黑貓寓意著吉祥哦!
古時的人們認為,黑貓能闢邪,使妖魔鬼怪不敢靠近,還能為主人帶來吉祥。所以,在古時的富貴人家,都有養黑貓,或者擺放黑貓飾品的習慣。比如:在門口掛一個墜有黑貓的風鈴。甚至有些富人,用黃金打造成貓作為裝飾,一定要用漆塗成黑色才行。
至此,電影最大的對闕關係出現了。
★他的名字叫白龍,仙氣十足的被稱為白鶴少年。
★最後「變成」黑貓,妖氣瀰漫被稱為妖貓。
▲上闋:黑貓(妖貓)
▲下闕:白龍(仙鶴)
物是人非,盛世終衰,由仙變妖。
彩蛋:吃瓜+魚頭
妖貓與瓜翁,到了結束之後,觀眾才明白他們就是白龍和丹龍,但開場20分鐘內,卻也暗示了兩人的關係。
妖貓第一次開口說話,問春琴「瓜甜嗎?」隨後春琴一轉身,就看見妖貓和滿地瓜皮,說明妖貓吃了瓜,但他不是說只吃魚眼睛嗎?
當空海和白居易中了瓜翁的幻術之後,空海手中的瓜變成了魚頭,一個瓜翁的幻術為什麼會出現魚頭。
這是隱喻二者之間的關係,吃魚的貓也吃了瓜,賣瓜的老頭也有魚,細心的觀眾會從這個呼應的細節,就可以從開場不久之後,就能察覺妖貓和瓜翁千絲萬縷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