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到了2019年,化學元素周期表就滿150周歲了。為了給它「慶生」,聯合國宣布2019年是「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
那各位看官,你知道化學元素周期律是如何被發現的嗎?是因為七八月的天氣讓某個人腦袋一熱,就······
不是的!其實,那是在一個寒冷的冬季。
嗖地一下,回到了1869年2月17日這一天。那天,俄國科學家德米特裡·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要宣布一件大事——他幫63種已知的元素找到了家。將元素按照相對原子質量大小橫向排列,同時,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元素放在同一列。這成為短式表元素周期表的雛形。(除短式表外,還有長式表(維爾納式為代表)、特長表(以波爾塔式為代表);平面螺線表和圓形表(以達姆開夫式為代表);立體周期表(以萊西的圓錐柱立體表為代表)等)。
雖然門捷列夫是大家公認的元素周期表的締造者,事實上它也確實極大的方便了科研的進行和對於元素的記憶和分析。但是,他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了如此偉大的發現。
人們研究發現,早在1789年出版的《化學大綱》中,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就發表了歷史上第一張《元素表》。在這張表中,當時已知的33種元素被分為了4類。此後,有多位化學家對元素的性質和分類開展研究。
和門捷列夫同時代的多位化學家,也對元素周期規律進行過研究。1865年,英國化學家紐蘭茲在研究中發現,當元素按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排列起來時,每隔8個元素,元素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就會重複出現。他稱這一規律為「八音律」。
但是,與前面的科學家相對,門捷列夫這種劃分元素排布方式的方法更加簡潔美觀,也更被大家認可。是門捷列夫,給了每個元素一個可以安身的家🏠。
後來,隨著新元素的不斷被發現,和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我們才看到了下圖這樣美麗的、整齊的元素周期表,並端端正正地附在每一本關於物理、化學、或材料相關的書本裡。
科學家們是按原子序數遞增排列,將電子層數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將最外層電子數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現在的元素周期表裡展現的元素有118種,但是其中早被熟知的有112種。
這種元素周期表有7個周期(行),16個族(列)。每一個橫行叫作一個周期,每一個縱行叫作一個族(注意⚠️:VIII B族包含三個縱列)。這7個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行)和長周期(4、5、6、7行)。這16個族,均為從左到右的每個縱列(記得把VIII B族除外啦😄)。
每個周期的元素的電子層數相同,但是最外層電子數遞增;每個族的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相同,所以它們也有相似的性質。
「氫(qīng) 氦(hài) 鋰(lǐ) 鈹(pí) 硼(péng) ;碳(tàn) 氮(dàn) 氧(yǎng) 氟(fú) 氖(nǎi);鈉(nà) 鎂(měi) 鋁(lǚ) 矽(guī) 磷(lín) ;硫(liú) 氯(lǜ) 氬(yà)鉀(jiǎ) 鈣(gài)」。相寧根據自己的經驗感覺,一般的話,了解前20個元素基本上就能橫掃高中化學了。
但是,傳說中的大神是和我們不一樣的煙火,記憶元素周期表很難嗎?那就換個方法!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感嘆——哇!元素周期表也可以這樣玩!
方法1.把元素周期表掛在嘴上
——洛天依
洛天依小妹妹作為一個情感豐富,看起來有點冒失和天然的15歲虛擬歌姬萌妹子,擁有著明麗清脆的治癒系聲線。
但是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她還是一個隱形學霸呢。為了學好化學,她用動聽的聲音,將化學周期表譜成了一曲讓人流連忘返的歌。
大家聽聽看,隱形學霸洛天依是靠著如何的韻律將化學周期表爛熟於心的。聽完後,相寧覺得整個元素周期表都清晰了。
方法2.把元素周期表躍然紙上
——Kaycie D
他是一名美國插畫師,大神就是不走尋常路的。每個元素的性質都不一樣,是不是?所以,他為每個元素量身製作,精心設計了一副皮囊。這個新的樣子,不僅生動形象,也將每個元素的狂拽炫酷展現的淋漓盡致了。
看了這個漫畫,你是不是覺得——原來周期表也可以這麼好玩!而且——
這下,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記住不元素周期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