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可能會遇到職業瓶頸、想要轉行,或是想系統地提升自己,在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你收到得眾多建議中,一定有「出國讀書」這一條。
它被看做是一種蓄勢的方式,有時也被認為是一種逃避。本期《第一財經周刊》想要討論的,正是這件事的性價比。
首先,在科銳國際業務總監楊展所接觸到的案例中,積累了一定工作經驗和職場經歷的人的確更適合出國讀書,因為這群人往往帶著職業方面的困惑和問題去學習,他們目標更加明確,學習過程也更有針對性。
根據萬寶盛華集團(中國)人力資源解決方案事業部總監李承志的觀察,出國前就有工作經驗的人,回國後的薪資至少提升20%至30%。因為他認為,有國外留學經驗的人的個人競爭力往往在入職之後才會得到更大的體現,如果綜合能力比較強的話,這群人在職業晉升上所花的時間比普通人要減少20%至30%。
除了在回國後獲得薪酬的漲幅和職業晉升的機會,從我們採訪的個人案例中,也聽到了諸如「眼界、思維方式、心態」這樣的關鍵詞。「你真正意識到世界有這麼大,有很多人正在做各種有意思的事,你不再局限,一方面精彩的世界能激發自己的好奇心,另一方面通過不斷地與不同的人接觸,找到自己的定位。」從哈佛大學MBA畢業的唐瑭說。
規劃,是我們這次採訪中接觸的個人案例和人力資源專家都反覆強調的兩個字,它可能直接影響了你出國讀書的投資回報率。具體來說,在出國前,你應該先分析一下你未來想從事的行業、職能、你的預期薪酬和職位,然後決定你想要留學的國家、學校和專業等等,對這些內容規劃得越清楚細緻,未來就業的難度就越小,性價比也越高。
當然,留學回來,除了多一張文憑,更重要的是,海外留學的知識和經驗能否與未來的工作相匹配,因此在留學期間,也不要忽視參與社會活動和社會實踐,以及人脈資源的拓展,這些綜合能力都是HR在考評你時很看重的因素。
有幾個行業讀完回來特別搶手
根據智聯招聘海外招聘事業部資深招聘顧問朱兆豐的經驗,通常高技術、快消、汽車、金融、醫藥行業吸納擁有海外留學背景的人數較多,大型製造業的研發部門也更中意有國外名校相關專業背景的人才。這其中又以外資企業、500強企業最明顯。
李承志則觀察到,快消、零售、諮詢、金融行業對MBA學歷求職者的需求明顯多於其他行業。另外,法律行業如果能在國外讀個學位同時考出當地的律師執業資格,在處理跨國項目時會很有優勢,這也是目前許多跨國公司、上市公司和外資律師事務所最需要的人才。
具體到職能來說,技術類和管理類人才出國深造後的就業行情更好。技術、製造業、醫藥、汽車等技術推動的行業裡,有歐美國家技術類專業學位的公司人比較受青睞。另外,在注重海外背景的外資企業和跨國公司,做到一定的管理職位時,有一些跨文化的學習背景和就業背景能獲得更好的職業提升。
當然,這件事也和你的個性有關,你是否能夠獨立生活、你有沒有獨立拓展資源的能力、你能不能很快適應新的文化等,都是決定你是否能在國外生存下來以及你的出國深造是否能兌換出更多價值的因素。
再回學校也得掐個時間點
唐瑭在去哈佛大學讀MBA之前已經在國內的外資投行工作了3年,當時她面臨的狀況是,如果繼續往下做,可能會有職位的提升,但一旦晉升後,人的習慣和惰性都可能讓她缺乏動力再去做一些革命性的改變,「那個時間點我必須做一個選擇,是某種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追求理想,還是在這個職業上安穩地走下去。」唐瑭告訴《第一財經周刊》。
她的想法也代表著大多數工作一段時間後考慮出國讀書的人的想法——想要做一些改變,並且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時間點。大多數獵頭顧問的建議是,至少在國內工作3年,管理類崗位最好有5年以上經驗。因為只有對行業、公司和個人規劃有一定認識後,才能帶著困惑和問題去學習,達到更好的效果。另外也和你要承擔的成本有關,當你處在一個高位,全真空的學習狀態下,你需要承擔比低職位公司人更多的收入落差。
任仕達中國市場總監孫海寧認為經濟周期也應該作為考慮因素。通常一個經濟周期大概會持續5至6年,比較好的出國時間點是在全球經濟見底的一兩年後,這樣等回國求職時,整體經濟正在穩定上行。
不妨先算算成本
出國讀書意味著你得停掉國內的工作。除非你拿到全額獎學金,否則出國讀書其實還是一筆蠻大的費用。以美國為例,學費和生活費每年大約要花掉30萬到50萬元人民幣。歐洲國家,比如英國,有相對短的學制,因此總體學費會略低一些。「不過實際的數字會遠高於此,因為你得出去社交,參加各種活動、旅行等等。」唐瑭說。
另一方面,除非你去兼職做一些事,否則你要做好兩三年零收入的準備和心理落差。
出國深造還需要考慮的另一種隱形成本則是職業狀態改變所帶來的風險。比如你原本的晉升機會,以及這種晉升所帶來的薪酬上的提高。
因此,楊展的建議是,出國讀書前一定要把對未來的計劃做到細緻:未來想跟哪個行業的哪類公司發生聯繫,想做到什麼崗位,收入增加到什麼程度,這些都決定了你最終去哪個學校、哪個專業,以及你出國讀書的成本回收率。
再看看回報
◎薪酬的提升
根據李承志的觀察,出國前就有工作經驗的人,回國後的薪資至少提升20%至30%,這還是保守估計。如果有名校背景,同時個人能力和經驗出眾,增幅會更高。薪酬水平也和行業有關。參照目前的市場價格,比如投行、私募、諮詢等行業的公司就會開出比較高的價格。
◎更快的晉升
不過,很多企業的HR對於這群人的招募也趨於理性,最開始給你的開價可能並不高。「真正看的還是你在後期的晉升。」李承志告訴《第一財經周刊》。出國深造過的人往往具有更獨立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由於有與不同國家背景的人交流學習的經驗,這群人往往更多元化,看問題的角度也更開闊,這些都會體現在進入工作之後的表現上。根據李承志的觀察,有海外MBA經驗的人如果綜合能力比較強的話,在職業晉升上所花的時間比普通人要減少20%至30%,甚至50%都有可能。
◎人脈資源的擴充
楊展認為這種人脈不僅僅只是多了國外的老師和同學,事實上,在你做作業或論文的時候,需要有業內的案例,和有經驗的人進行交流的同時,也是推動你和業內人士建立聯繫的機會。在未來就業時,這些人脈資源或許能幫助你獲得更好的機會。
◎視野、心態等的提升
這可能是個比較虛的東西,但從唐瑭和任衡的反饋來看,他們都提到了出國後心態的變化,在他們看來,見到了更大的世界,認識了很多和自己完全不同背景的人,有更高的眼界,心態上也更包容。任衡是在微軟工作1年後去的史丹福大學學習計算機科學專業,正是受到斯坦福濃厚的創業氛圍影響,他畢業後留在了美國嘗試創業,回國後則創辦了聚愛財。
做這些,提升你的出國回報率
◎規劃,還是規劃
出國讀書並不是個草率的決定,如果在出國前能仔細規劃好未來的方向,更能提高這段留學經歷的投資回報率。
這些是在你出國之前就要想好的問題:
我未來要從事什麼工作?
這份工作的職業上升路徑如何?
出國讀什麼專業對職業生涯有幫助?有什麼幫助?
申請這個學校是不是能帶來資源?教授、同學能不能帶來在當地實習和工作的機會?
畢業之後是不是能在當地留下來?留在哪些公司?
這些公司是不是有中國的業務?
即便拿到了Offer,這是不是我期望的專業方向?
◎選對學校和課程
我們以出國深造方向中被選擇最多的MBA教育為例,不同學校的側重點就不太一樣。
楊展建議專業和學校的選擇還可以結合到企業集群分布上:美國中部的石油公司跟當地的學校聯繫都很緊密,如果是石油化工類的專業,這類學校的相關專業是首選,因為你獲得實習甚至工作經驗的機會更大。同樣的道理,IT類的學位,能去矽谷附近的學校是最理想的。甚至還要提前考慮好是否要在當地考個證,要不要在當地找個工作機會。每個專業也都有行業網站論壇,最好由有經驗的人給一些介紹或者推薦則更好。
◎課餘時間的企業實踐和社會活動
如果你以為出國深造只要應付作業和考試,那就錯了,事實上,社會實踐經驗和社會活動等都是你回國後找工作時很重要的加分項。從HR角度來說,他們往往更看重一個人的整體素質,學歷只能證明這個人的學習能力,所以他們也會考察你的團隊融入能力。「你放假時做什麼,有沒有參加社交活動,這些也是HR比較看重的。」李承志說。
找到當地的企業實習,獲得更多實踐經驗。從時長來說,4個月以上的實踐會讓未來僱主對你的企業實習經驗更有把握,如果一家公司沒法給你長期實習機會,則可以多找幾家,爭取在總時長上有優勢。
◎和國內保持聯絡
由於出國期間在思維方式和心態方面會經歷比較大的變化,回國後會經歷一段適應的過程,朱兆豐就發現不少國外回來的人才都遇到了不接地氣的問題。
楊展對此的建議是,在國外時也要常常了解所在行業在國內發生了什麼,因為很多行業發展很快。其次,要和以前的同事、朋友、上級保持溝通,了解國內的僱傭動態,知道哪些工作緊缺,該找誰幫自己推薦,往哪裡投什麼職位的簡歷。楊展看到的找工作效率最高的案例,除了通過獵頭就是通過推薦,因為同事、上級懂行業,也能看到你的成長過程,他們的推薦會更有分量。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周刊》 已獲得轉載許可
《第一財經周刊》致力於關注公司現象和商業新聞,為公司人讀者群提供各行各業商業創新的信息與觀點。內容上倡導創新的觀念,語言上追求輕鬆易懂的風格,自2008年2月創刊以來,開創與建立了一種屬於第一財經周刊的商業新聞理念:為讀者提供嶄新而富有價值的商業新聞服務。內容上既有專業的公司現象分析,也有輕鬆實用的行業信息和公司人關心的各方面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