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瓦迪卡,我是善生。
一年一度的新款iPhone的配件指南,終於可以和大家見面了。這裡有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各種測試,MagSafe的兼容性如何,18W、20W、30W充電器到底有什麼區別,殼子貼膜種類繁多該如何選擇。
你想了解的,我都幫你測試好了。文內有受關注的MagSafe相關詳細測試,誰說想要實現15W無線充電必須要買蘋果20W充電器?
為了測試供電相關,我也基本買齊了目前市面開售的所有20W充電器。
話不多說,我們直接開始。儘量言簡意賅,簡明扼要。大家有什麼問題,也可以評論區給我留言,我儘量全部回復。
▼快充測試
今年iPhone 12系列沒有配備充電器,這個環保不環保的今天就不展開了。說到底都是利益,最大的利好應該就是充電器廠商了。
但不管怎麼樣,消費者罵歸罵噴規噴,充電器還是要繼續買的。
iPhone 12的充電規格和11系列沒有什麼變化,峰值功率在23W左右,但注意這是峰值功率。
目前市面上,最適合iPhone 12的就是18W、20W和30W了。為了測試這三種充電功率的不同,我跑了幾組全程測試,下面放出數據。
▼ 18W:藍色曲線、20W:綠色曲線、30W:黃色曲線。
▲ 三個不同功率下,iPhone 12的回電曲線差距其實不大,混在一起三條曲線有著非常多的重疊。
從10%-100%,都需要110分鐘充滿。60分鐘後,電量回升速度基本趨於一致。
▼ 18W充電器 全程曲線如下。
▼ 20W充電器 全程曲線如下
▼ 30W充電器 全程曲線如下
今年12系列,整體功率相比去年其實是有縮水的,三種功率供電,穩定在18W以上的時間差不多只有12分鐘左右。所以蘋果的策略,依舊是確保用戶30分鐘充電50%的使用體驗,12系列電池容量縮水功率也跟著下降。
所以就可以得出結論,18W、20W、30W充電器供電,整體差異性不大,選誰都可以。
考慮到今年大部分充電器廠家都要推出20W充電器,18W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而且MagSafe蘋果說明文檔是要求需要20W PD充電器供電,所以iPhone 12購買充電器的話,20W就是最合適的檔位。
除了預售買不到的,正常開售的20W充電器基本都在這裡了。
品牌如下,還有一個斯泰克沒有放,是我覺得它沒資格站在這裡,原因後面再說。
體積也一目了然了,今年的20W充電器都在走縮小體積的路線,但各家差距依然是挺大的。Apple原廠的就不說了,畢竟是「不成熟的技術蘋果不會用」。第三方的倍思最大,Anker nano最小,其次就是Aukey傲基了。
20W 充電器接入,跑滿iPhone 12的功率是沒問題的。畢竟維持在18W以上的時間也只有10分鐘,所以20W充電器是足夠用的了。
▼20W 充電器推薦
如果按體積選擇的話,20W最值得買的就是Anker和Aukey了。這兩個牌子之前還有些淵源,這裡就不展開了。
兩個都和蘋果的五福一安差不多大小,仔細對比的話左側的Aukey要比右側的Anker更大一些,Anker的造型更圓潤。
這兩個充電器價格差不多,Aukey便宜了幾塊錢。但Anker要更小,能量密度也更大,做工和外觀都要比Aukey更好一些。所以著幾塊錢我覺得還是值的,也有18個月的換新質保售後。
就Anker這個20W Nano而言,無論從體積還是能量密度而言,都可以繼續佔據20W充電器的C位。其實選擇20W充電器,追求的就是體積了,和蘋果五福一安大小的規格,換來的是滿功率輸出的快充,幾十塊錢的價格是很合適的。
下邊說一下其他的20W充電器,蘋果官方的直接略過吧。雖然現在降價了,但149的價格我沒有找到任何理由勸你們買它。
體積相比Anker和傲基沒有什麼優勢,比蘋果五福一安大一些。價格不便宜,秒殺也要106元的價格不推薦購入。他家還在賣破解的MagSafe和破解數據線,所以我對這個牌子也沒好感。
體積和圖拉斯差不多,比五福一安大一些,能量密度沒什麼優勢。但麥多多這個勝在便宜,做工也還行,如果對價格敏感的話可以購入。
取了一個超級矽來做噱頭,造型是和蘋果、ZMI那樣的扁平設計。體積其實不算很小巧,但也是勝在便宜,到手價僅需39元。這個產品的問題是過厚了,比ZMI的同造型產品要厚三分之一左右。
也是宣傳的迷你20W充電器,但這個體積實在是無力吐槽...不說和其他20W比了,都和左邊RAVPOWER的30W充電器一樣大了。說這個小的,是不是對「小」字有什麼誤解......
50多塊錢的價格,找不到任何一個理由去買它。即使增加了可摺疊插腳,但這樣的體積我帶個氮化鎵的2C1A不好嘛。
ZMI的20W終於開售了,這兩年ZMI的產品研發明顯跟不上了,很多產品反應都很慢。
目前單個充電器是缺貨狀態,需要到非自營的旗艦店購買。自營店只有一個套裝,也許是對自己的產品太自信了。
不過39元的價格,加上ZMI的品牌效應,後續應該會賣得很好。我也買了,可惜還沒發貨。目測和18W是一個模具,這裡放上ZMI 18W對比一下。
▼30W 充電器
30W充電器,單獨給iPhone 12用的話其實沒太大必要,20W已經足夠了。但如果你想兼顧iPad Pro或者電腦的充電,那麼買一個氮化鎵的小體積30W還是可以的。
30W種類繁多,這裡只推薦我常用的吧,Anker和傲基,都是採用了氮化鎵技術縮小體積。
▼MagSafe 答疑解惑
MagSafe作為今年備受矚目的新特性,坦白講其實並沒有那麼驚豔。
但蘋果的號召力依然強大,這個MagSafe充電器現在官網依舊是期貨狀態。不過線下Apple Store備貨很足,都是隨便買。注意這個線材是不可拆卸的,另外一邊是USB-C接口。
MagSafe 兼容任何20W以上的PD充電器
之所以要說答疑解惑,原因是看到網上流傳了太多謠言。什麼油管博主親自測試,發現MagSafe只能使用蘋果官方20W充電器,其他的充電器統統不兼容等等。
經過我一周的不懈努力,終於搞清楚了目前這個技術的性能和供電需求。
官方說明是需要使用20W充電器供電,坊間傳言必須使用蘋果20W才可以觸發15W的無線快充。我也特地去問了天才吧的小哥,大幅是蘋果沒有明確必須使用原裝20W,理論上是PD充電器即可。
我先使用蘋果20W接入,充電器端功率在18W左右。去除掉無線充電不到20%的轉換損耗,也符合蘋果標定的15W無線快充規格。
但奇怪的是,當我繼續測試其他第三方充電器的時候,充電器端卻只有12W左右。試了手頭從小到大的PD充電器,無一例外均無法觸發激活蘋果的15W模式。
到此,我也和那位油管上的人一樣,認為這個協議只能通過蘋果20W充電器觸發。
但經過了我不斷的嘗試,排除一切可能的因素之後,終於被我找到了原因。
可能是目前蘋果對這個協議的握手存在Bug,和當初剛支持PD充電的8 Plus一樣,經常性的無法跳轉到PD供電。
當你結束MagSafe供電,需要把手機休息幾分鐘,此時再次接入充電器即可成功觸發15W。
實測手頭所有大於20W的PD充電器,通過上述辦法,均可測試出兼容蘋果15W協議(充電器端 18W-19W)的功率表現。
Anker Nano 20W 兼容
倍思 20W 兼容
這時候如果手機不休息幾分鐘,即使接入蘋果原裝的20W,充電器端功率也只能在12W左右。
即使是拿65W 2C1A去測試,也可以成功兼容。
▼MagSafe充電曲線
▼ 首先看一下MagSafe的全程充電曲線,簡單解讀一下就是對溫度異常的敏感,且高功率維持時間非常短暫。
高採樣率抓了7萬多組數據,這裡礙於篇幅不展開了,這兩天我會寫一個相關的專題內容。
▼ 可以看到18W的功率,僅僅維持了7分51秒,即開始下降。
回電曲線可以看到,整體電量回升很平緩,10%-100%回電需要130分鐘。半小時充電47%,一小時充電72%。
坦白說我對MagSafe這個新特性還是比較失望的,用戶體驗提升不了多少,但卻可以作為蘋果賺錢的一大利器。目前認證協議已經開放,通過認證的企業都可以向蘋果購買這個磁吸模組。和MFI一樣,不同的是名字叫做MFM(Made for MagSafe)。
除了手機殼企業,支架類品牌商也都可以推出相關的產品。掐指一算,這是未來可以媲美MFI營收的認證協議。
目前市面上已經有山寨產品出現,幾十塊錢就可以買到。但非常不建議購買,即使現在可以激活蘋果15W,蘋果是不會允許山寨動這塊蛋糕的,一個更新就可以封死。
▼手機殼
每年iPhone換新,我都會買很多殼子。今年不同的是,我不想再去買廉價的透明殼了,就我這幾年的體驗來看,廉價產品除了價格便宜以外,一無是處。
保護殼這個品類怎麼講呢,也屬於一分價錢一分貨的存在。好一些的殼子,真的可以提升日常的使用體驗。
我姐一直是一個10元包郵外殼黨,今年換了12之後,聽我的去買了個貴一些的殼子,也終於明白了貴有貴的道理。
目前官網在售的殼子,只要是MagSafe品類下的,都可以支持MagSafe磁吸特性。
這個官方透明殼賣399元,第一時間都是斷貨的狀態,這個還是託朋友從深圳買到的。
開始覺得這個白色MagSafe圈圈非常的醜,不過幾個朋友居然說很好看。導致我現在也看習慣了,但這個殼的缺點就是很滑。就是之前XR買的透明殼看,時間長了一樣會變黃。
皮殼是我給12 Pro Max準備的,特地選了這個花菱草的新配色。比我預想的要好看許多,顏色介於黃和橙之間,很特別。而且這個顏色的皮殼,離遠了看都不太像皮質的。
工藝用料都沒什麼說的,就是479元的價格可能很多人不太好接受。
內部的超纖植絨,MagSafe模組也直接內置了進去。
▼OtterBox
Apple Store裡到除了蘋果自己的殼子,OtterBox是唯一在列的品牌。OtterBox是來自美國的品牌,銷量應該這幾年都是第一。現在和蘋果的合作也愈發緊密,MagSafe蘋果都給了其首發和獨佔期保護。
官網上的這幾個配色,都是蘋果獨佔的產品,其他的渠道是無法購買的。官網都已經斷貨,我去了下線Apple Store幾趟,都沒有買到....目前線下線上都是賣斷貨的情況,答覆說大概3-4周之後會有。
蘋果獨佔的這幾個配色,都是色彩暈染的設計,我都挺喜歡的,可惜就是現在拿錢也買不到...
MagSafe模組通過貼片內置,這點和蘋果官方皮殼直接內置是不太一樣的。不過功能性沒有差異,不出意外的話,未來所有通過MFM認證的保護殼,都會通過這個方式內置MagSafe模組。
除了蘋果獨佔的顏色,OtterBox的天貓旗艦店也有獨佔了一個配色。
配色叫做「迷圖」,黑金搭配,和蘋果獨佔的暈染是同屬一個系列的設計。不規則的融合紋理。略帶做舊的風格,看上去辨識度很高。
這款迷圖我還挺喜歡的,除了亮眼特別的配色外,特殊的噴塗工藝手感也要更好。不沾手汗,而且不冰不滑。
Symmetry炫彩幾何系列,也是OtterBox的主推產品。
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手機殼系列之一了,今年的可選顏色沒有去年那麼豐富,不過也都是流行色。雖然通過了三次軍規防摔測試,但手感和輕薄依然照顧的很好
因為我定了12 Pro Max,這個12是給老婆用的,所以也提前選了個魅惑紅的配色,女生拿著清清爽爽的。
炫彩幾何系列除了紅、藍、黑和迷圖的獨佔款,還有兩款透明,一款全透明,一款帶細碎閃點的星辰款。
OtterBox的優勢,是軟邊框+硬背殼的運用。雙層材料一體式結構設計,背面是聚碳酸酯外殼,中框是一體合成橡膠。軟邊框,硬背板。好拆裝的同時,又做到了不錯的防護
今年因為iPhone 12改為了直邊框設計,導致即使是蘋果官方殼按壓也比較費勁。OtterBox對按鍵都內置了矽膠襯墊處理,按壓起來比蘋果官方殼舒服太多了。
POP系列,也是OtterBox我每年必買的。
今年的新配色很好看,和蘋果獨佔那款暈染的很像。
中間的POP支架可以打開,當做支架或者手夾都挺好的。出門在外,需要橫置的時候直接打開支架就行了。這個支架也可以自行更換款式,就像卡駱馳更換鞋扣那樣。
這裡多說一句,第三方沒有內置MagSafe模組的,也可以正常使用15W的蘋果無線快充。只要不是過厚,功率方面都是不影響的。
當然由於殼子內沒有磁鐵模組,吸力自然就要差一些了。但豎置的時候其實也不會掉,平面使用的時候也會有一些吸附感。
▼耐爾金
今年還買了個很有意思的殼子,耐爾金的護鏡防摔殼,價格不貴只要50來塊錢。
這個殼子挺好玩的,後面設計了一個鏡頭蓋,還可以旋轉用來當做手機支架。PC背板+TPU軟邊,也是現在很流行的材質方案。硬背殼防摔抗震,軟邊框兼顧手感和拆裝。
出乎我意料的是這個TPU軟邊很柔軟,差不多是我殼子裡最容易拆裝的一個了。
鏡頭蓋合上的時候,一來可以保護鏡頭不被刮花,二來也能防止一些App啟動攝像頭侵犯隱私。
打開的時候,就可以旋轉去用作手機支架。
鏡頭四周設計了凸起保護,鏡頭蓋的內襯還有軟質保護層。
本來有些人對鏡頭劃傷不太在意,雖然Pro Max還沒到,但我看了一下官方的皮殼,心裡就涼涼了。
這個鏡頭凸起,Max明顯要比Pro高了很多。這也就意味著12 Pro Max的鏡頭凸起應該是和尺寸一下,創下了歷史之最。
所以Max用戶,真的建議這次要注意鏡頭的刮花了。要麼去買個Care+,或者也可以試試耐爾金這種護鏡防摔殼。
▼決色防摔小彩殼
這個殼子的特別之處,由多層結構完成,一共分為合金框架、防刮背板、緊固鎖帶、緩衝氣墊和防撞氣囊組成。
這種多層結構,其實防摔殼廠牌裡是不多見的。
達到了五層結構,但依然是一體式的設計。四個邊角的位置,都設計了氣囊結構。之前UAG和Tech21也都有類似的設計,對抵禦衝擊力是很有效的。
仔細看邊框內襯三也有一圈氣囊結構,這個在防摔殼裡是不太常見的做法,絕大部分只是在四個角裡做上氣囊。而且一旦邊框內襯加了氣囊,很容易無法兼顧邊框的輕薄。
決色的做法是氣囊採用波浪式處理,在保護手機的同時,氣囊材料不必充滿填充,相應的又減少了厚度和材料重量。
邊框看就是很正常的邊框,和一般手機殼無異,外觀上是看不出來裡面內置了氣囊等多層結構的。
鏤空開槽的靜音按鍵,可以最直接反映出邊框的厚度。如果邊框過厚,靜音鍵是很難來回撥動的。
這張圖就可以看出來,決色這個邊框其實並不厚,雖然是多層結構,但很巧妙的把邊框厚度控制到了一個合理的區間。
▼Power Support
來自日本的老牌保護殼品牌,以透明殼見長。老蘋果用戶,可能都知道Power Support。
我本身也特別偏愛透明殼,所以今年除了蘋果的透明殼,還買了兩個Power Support
這款是全包硬殼,也是Power Support多年來的主打品類。
這麼多殼子,能稱得上還原iPhone邏輯質感的,除了個別的凱夫拉,就只有Power Support了。
和手機的貼合度非常好,內殼做了特殊的處理可以防止水紋和彩虹紋產生。但全硬框的殼子,缺點是不夠防摔,適合那些追求極致輕薄的人群使用。
按鍵部分做了掏空處理,最大化的減重還原裸機手感。
前幾年這個硬殼是不太好拆裝的,今年似乎改進了工藝,拆卸容易了一些。
下面這一款,應該是Power Support第一次嘗試加入軟邊框,價格也要更便宜一些。
軟質邊框包裹,下邊還多加了一個Logo,拆裝也要比硬殼更容易一些。
四角都內置了氣囊,可以做到2米防摔了,這也是由於全包硬殼的地方。
▼LifeProof
LifeProof,我只買了wake系列,這個我從11就開始用了。
這個系列是環保材質做成, 由超過85%的海洋回收漁網製造。海洋波浪紋的外觀也很有設計感,握在手裡也很輕薄。
雖然輕薄,但仍然經過了防摔認證,畢竟LifeProof是做防摔保護殼起家的。
▼數據線
礙於篇幅,數據線就不聊那麼詳細了。在C-L第三方 MFI開售的時候,我也做了全網最詳細的橫評。
裡面有詳細的測試數據,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這些線我都在用,幾根已經壞掉了。我也依然覺得之前的測試數據,足以辨別數據線的優劣。
我就直接推薦吧,性能最好的就是Anker和ZMI。
Anker這根線,之前測試過數據非常優異,做工也可圈可點。現在這根線價格也下來了,還有18個月的換新質保,有需要的可以入了。不足的地方是因為是全球發售,所以長度限定在了0.9M。
ZMI這根線數據性能也很出色,但缺點是線徑很細,網尾處理和原裝線很像,耐久度會有些許不足。
最漂亮的數據線,來自Native Union。
這個牌子的產品,Apple Store也是有售的。內置凱夫拉,編織線被。主要是這個編織做工不錯,紋理也比較特別,還額外附帶一個皮質的收納帶。
經常玩配件的都知道,這個就是大名鼎鼎的斑馬線了。我從A-L到C-L一直在用,顏值很高。
這根應該是最軟的編織線了,來自VAKOMO。他家數據線不錯,手機殼的話就算了吧。
線材非常柔軟,我家車上都是買的這根。但缺點是線被編織一般,很容易起毛。
▼貼膜
今年iPhone 12系列回歸了直邊框,所以貼膜方面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我首發的時候買了hoda0.33的2.5D,整體挺滿意的。
今年3D沒有必要再做了,所以很多廠家都改為了2.5D設計。同時邊緣都做了收窄,因為12的整個玻璃都是平面了。
另外我買的兩張是耐爾金的防窺膜和摩米士的非全覆蓋,也算是市面上兩個很有代表性的品類了。
耐爾金 防窺膜
可以保護隱私的貼膜,之前我是沒有用過的。但使用了一次之後,真的覺得這個品類是有其存在的使用場景的。
地鐵上,公司裡,有時候會碰到別人窺屏。不管有沒有侵犯隱私吧,總歸有些許尷尬。這個膜的好處,就是在不影響正面視覺的時候,從側面角度是看不清楚屏幕的。
附帶了個貼膜神器,手殘黨也可以自己貼膜了。
耐爾金這個膜,在聽筒位置額外做了一個金屬罩。這個就很友好了,時間長了手機的聽筒不會積灰。
正面不影響觀感,和普通的高清玻璃膜無異。
但是換個角度看,就發現屏幕基本都是黑的,再偏一點就會變成全黑。這下就不會尷尬了,無論在哪,不用怕別人偷窺你的屏幕了。
今年其實換成直屏幕之後,玻璃膜沒有太大必要去做黑邊了,也就是和屏幕貼合的膠邊。但很多人還是很喜歡帶黑邊的貼膜,可能是看起來比非全覆蓋要貴?
貼上之後,正面觀感沒什麼差,但可以看到非全覆蓋和屏幕黑邊的縫隙存在。
而且這種非全覆蓋,做不好的話就很容易出現邊緣不貼合的問題。這也是相比黑邊膜,非全覆蓋的缺點。
邊緣縫隙,時間長了也容易積灰,且不撕膜的話很難清理。
所以貼膜這個事情看自己選擇吧,非全覆蓋和黑邊全覆蓋,使用起來倒都沒什麼問題。區別就在於那個黑邊,以及帶來的一些小問題。
▼耳機
耳機還能推薦別的嗎,那必然是蘋果自家的AirPods和Beats系列。
一句話直接總結。
降噪和一般非激烈運動佩戴需求買AirPods Pro;佩戴時間久,希望耳朵舒服且沒什麼降噪需求,那麼AirPods2即可;追求運動使用,無腦選Beats Pro就好了。
當然如果你場景比較細分的話,像我這樣買三個來用也是不錯的選擇。
上次就有人問耳機套,這次就一併放上吧。我的耳機套都是Twelve South和Native Union的,Apple Store裡都有賣的,都是蘋果官方合作品牌。
Twelve South的AirPods / Pro系列
分為布面和皮面,具體看自己怎麼選吧。皮面永久了很有味道,但比較怕水,布面的話就更耐髒一些。
Native Union
這個是我最近常用的,相比之下我更喜歡NU的。
整體的質感很棒,貼合度也很好。畢竟是高端品牌,細節處理都是很到位的。
相比TW的,NU貼合度更好所以要小巧一些。而TW則是設計了走線,也凸了個造型,設計感更足。
皮套的好處,就是即使永久了,也都有著自己的味道。顯舊了,但依然好看。
▼總結
沒什麼總結的了,基本把我這一段對於iPhone 12系列,能掌握的配件信息都分享了出來。
後續還會有一期充電相關的具體測試和20W充電器的橫評,也許等我的iPhone 12 Pro Max到了再做也不一定。
OK,基本就是這樣了。
我是善生,歡迎關注。
拜了個拜...
文章轉載自:善生的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