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上的大型車展、長城內外的「人從眾」,讓我們盡情放飛的同時也羨慕壞了外國人.....但假期剛過,青島就出現令人不安的消息。
自10月11日起,青島先後確診了13例本土新增病例。5天後的10月16日,青島「破案」了:
這是一起院內聚集性疫情。9月份青島港疫情的兩名感染者在青島市胸科醫院隔離觀察期間離開封閉區進入CT室進行檢查,但因為防護、消毒不規範,致使CT室遭到病毒汙染,繼而引發了一系列院內傳播。
就在青島的危機暫時告一段落時,廣州花都區確認了一例無症狀感染者,這位感染者是花都區入境人員隔離酒店的工勤人員,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結果,專家初步判斷與境外輸入病例相關聯。
青島和廣州的感染病例,再次將公眾的視線聚焦到CT室、發熱門診、隔離病區及入境人員隔離酒店等高風險區域的環境清潔和消毒中來。
Question1 新冠病毒對環境的汙染情況如何?
研究一 2020年4月10日,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在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在線發布了題為《Aerosoland Surface Distribution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inHospital Wards, Wuhan, China, 2020》的文章,研究團隊在武漢火神山醫院內開展了新冠病毒氣溶膠與物體表面空間分布規律研究,研究者收集了ICU和普通病房中潛在汙染物體的拭子樣本,結果發現在收治確診病人環境中,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廣泛分布於空氣和物體表面:
隔離區域的汙染區陽性率:ICU 94.7%(54/57),普通病房100.0%(9/9);
不同區域標本陽性率:ICU 43.5%(54/124),普通病房7.9%(9/114);
地板拭子標本陽性率:ICU 70.0%(7/10);普通病房15.4%( 2/13);
高頻接觸物體表面陽性率:計算機滑鼠(ICU 6/8,75.0%;普通病房 1/5,20.0%),病床扶手(ICU 6/14,42.9%;普通病房 0/12)、門把手(普通病房 1/12,8.3%);
出風口樣本陽性率:ICU66.7%(8/12),普通病房8.3%(1/12);
研究二 Sean Wei Xiang Ong等對在新加坡確診的某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環境表面進行了採樣,結果顯示:87.0%(13/15)環境表面(包括出風口風機)、60.0%(3/5)衛生間(馬桶、水槽、門把手)的標本SARS-CoV-2呈RT-PCR陽性。
除了這些患者長時間停留的場所汙染嚴重之外,新冠病毒氣溶膠也可隨著醫務人員的移動汙染其他場所。來自火神山的研究還發現:藥房的陽性率100%,更衣室地板上樣本也出現了陽性。
不僅環境表面被病毒汙染嚴重,而且新冠病毒可以在無生命的環境表面長時間的存活:
一項研究發現,COVID-19 病毒在布和木料上可存活 1 天,在玻璃上可存活 2 天,在不鏽鋼和塑料上可存活 4 天,在醫用口罩的外層可存活 7 天;
另一項研究發現,COVID-19 病毒在銅質物體上可存活 4 小時,在紙板上可存活 24 小時,在塑料和不鏽鋼上可存活 72 小時;
10月17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發布消息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青島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調查過程中,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實驗室外證實在冷鏈運輸特殊條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裝上存活較長時間,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鏈物品為載體具備遠距離跨境輸入的可能。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導致無有效防護的易感接觸者發生感染。
Question2 環境清潔消毒到底怎麼做?
青島事件之後,大家對環境清潔消毒的關注程度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那麼,CT室、發熱門診、隔離病區及入境人員隔離酒店等高風險區域的環境清潔消毒到底怎麼做呢?
國家聯防聯控機制7月20日印發的《應對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醫療救治工作方案》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等規範、指南中明確建議:
基本原則:預防消毒與隨時消毒相結合;遵循清潔單元化操作;加強醫療區域日常環境物體表面清潔消毒;強化高頻接觸物體表面的清潔與消毒;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居住過的場所,如隔離病房、轉運工具等應當進行隨時消毒;患者出院或轉科後應立即進行環境終末清潔與消毒;清潔消毒時應按照先清潔、後消毒,從上到下,從相對清潔到汙染表面的順序進行。
環境物體表面,可選擇含氯消毒劑、二氧化氯等消毒劑擦拭、噴灑或浸泡消毒。
室內空氣有人情況下選擇自然通風或機械通風、人機共存空氣消毒機或具有空氣淨化消毒裝置的中央空調通風系統。無人情況或終末消毒時可選擇紫外線燈輻照消毒、過氧乙酸、二氧化氯、過氧化氫汽(氣)化/霧化消毒。
Question3 如何縮短終末消毒時間,提高終末消毒效率?
CT檢查是新冠肺炎患者篩查和診療中重要的檢查手段,使用頻率較高,但大部分CT機房空間密閉,通風不良;且由於CT設備價格昂貴,很多醫療機構只有一臺,難以避免不同人群共用且使用頻率較高。按照規範要求,疑似/確診新冠肺炎病例檢查後檢查室應進行終末消毒,但傳統的終末消毒過程需要較長時間,通常>1小時。如何規範、有效、快速的完成CT室的終末消毒,讓青島病例不再發生,讓患者不必長時間等待呢?
現在市面上就有一款設備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一種採用HPV微冷凝技術的過氧化氫(復配過氧乙酸,即:7%過氧化氫+0.4%過氧乙酸)霧化消毒設備可實現在15分鐘內完成物表和空氣的快速消毒過程,該設備可以快速覆蓋物表,但又不引發物表潮溼,消毒完之後不用擦拭物表,特別適用於CT室、120救護車等資源有限、使用頻率又高的場所。
Question4 保潔工具怎麼處理?
傳統的可復用保潔工具多數採用現場清洗的方式,即使用中布巾、地巾在隨身攜帶的水桶中進行清洗。這樣處理方式不僅達不到清潔的目的,反而讓保潔工具成為移動的汙染源。因此,在《WS/T 512—2016 醫療機構環境表面清潔與消毒管理規範》和《應對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醫療救治工作方案》等規範中,就可復用保潔工具的處理,給出了建議:
物表擦拭宜釆用有效消毒溼巾,也可使用超細纖維布巾;地面清潔消毒宜使用超細纖維地布;
保潔工具使用後應及時清潔與消毒,乾燥保存。復用處理方式包括手工清洗和機械清洗。
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宜採用機械清洗、熱力消毒、機械乾燥、裝箱備用的處理流程。熱力消毒要求A0值達到600及以上,相當於80°C持續時間10min,90°C持續時間lmin,或93°C持續時間30s。
目前眾多醫療機構已對地巾、布巾採用機械清洗消毒的方式。如上海瑞金醫院、上海華山西院、上海曙光醫院、上海肺科醫院等。
Question5 如何規避汙物處置間的感染風險?
汙物處置間是各病區進行地巾/布巾清洗消毒、汙物收集處理、糞便等處理的場所。顯而易見,這裡是汙染最嚴重的場所。
有研究發現,患者的嘔吐物或糞便中可能含有非常高濃度的病原微生物,每克糞便中可能含有10^5–10^9CFU志賀菌,10^4–10^8CFU沙門菌,或諾如病毒10^8–10^9個基因組拷貝數,每毫升嘔吐物中包含至少10^6個基因拷貝的諾如病毒。同時,大量的研究證明,馬桶衝水可產生氣溶膠,且生物氣溶膠在空氣中的含量會隨著馬桶衝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開蓋衝水後被檢測到的細菌濃度是關蓋衝水的12倍多。
配置標準化的汙染處置間、配置自動化的便盆處理設備將大大降低汙物處置中感染傳播的風險。
上海瑞金醫院9號樓20層血液科病房使用的一次性便盆粉碎處理機可將患者糞便等汙物及其使用的一次性便盆、便壺一鍵粉碎後排入汙物管路,整個處理過程全部在密閉狀態下進行,無氣溶膠產生,同時也可消除空氣中的異味。
目前,全球第二波疫情反彈形勢極其嚴峻,同時秋冬季呼吸道感染病的高發期也已來臨,我們外防輸入和秋冬季疫情防控的壓力持續增大。如果類似於青島病例這樣的漏洞不補,薄弱環節不被重視,如何想像我們可以平穩度過秋冬季?憑藉偉大祖國制度優勢和全國人民的團結一致,我國取得了疫情防控的偉大戰略成果,但同時也該記住,常態化疫情防控是精細活,尤其是重點環節一旦出現紕漏,歡樂就可能遠去。有驚無險的青島,給大家上了一課。讓我們銘記教訓,謹慎前行!
可攜式過氧化氫霧化消毒機在急救車上的終末消毒-乾燥效果現場演示
參考文獻:
[1]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山東省完成青島市疫情流調溯源工作.
http://wsjkw.shandong.gov.cn/ztzl/rdzt/qlzhfkgz/tzgg/202010/t20201016_3416298.html
[2]新華社.廣州發現1例新冠無症狀感染者.https://mp.weixin.qq.com/s/rTMlBz7pd701zrTouZ-Nww
[3]WHO.在COVID-19的背景下對環境表面進行清潔和消毒(2020年5月15日)
Yuan Liu, Zhi Ning, Yu Chen, et al. Aerodynamic analysis of SARS-CoV-2 in two Wuhan hospitals. 2020, 582(7813):557-560.
[4]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關於印發應對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醫療救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聯防聯控機制醫療發[2020]276號)
[5]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 http://www.nhc.gov.cn/jkj/s3577/202009/318683cbfaee4191aee29cd774b19d8d.shtml
[6]倪曉平.《醫療機構環境表面清潔與消毒管理規範》重點詮釋[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誌,2017,27(15):3370-3376.
[7]毛怡心,丁培,孫宗科.馬桶衝水行為與微生物氣溶膠傳播[J].微生物學報,2018,58(12):2070-2077.
標題:《青島「破案」CT成焦點,環境消毒到底怎麼做?》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