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生填報志願的時候,經常會用考生和家長問這樣的問題「什麼大學好?」。所謂大學的好壞就是大學的實力怎麼樣,那如何來判斷大學的實力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入手。
一、大學的知名度
知名度是大學實力比較的重要標誌,所謂知名度,簡單一點說就是學校牌子響亮不響亮,牌子越響,考生和家長認同度就越高。知名度其實是個比較綜合的指標,也是一個難以用量和具體參數來衡量的指標。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以是否為重點大學來判斷。總體來講,全國重點大學強於省、市重點大學,省、市重點大學強於普通本專科院校,普通本專科院校強於獨立學院,獨立學院強於民辦高校。而全國重點大學通常是指「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雙一流」重點建設高校。
二、大學類型來判斷
按型分類可將我國內地大學分為研究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應用型大學、高等專科院校等幾類。類型表現大學的科研規模,研究型大學的科研規模大於研究教學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的科研規模大於教學研究型大學。以此類推。
三、學校有多少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
是否有國家級重點學科、省級重點學科或者國家級特色專業以及這類專業或學科的數量都是衡量一所大學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有國家級重點學科的高校要好於沒有國家級重點學科的高校;重點學科數量多的高校實力要強於重點學科數量少的高校。
大學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大學的學科建設水平,其中有無國家重點學科以及同一重點學科的排名是衡量高校學科建設水平的關鍵。一所大學擁有國家重點學科的數量能直接反映這個學校在全國高校的學術地位、科研水平及培養人才的質量。
四、是否有相關專業的碩士、博士授權點
擁有博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一般要好於沒有博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擁有碩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一般要好於沒有碩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
博士點數量多的高校一般要好於博士點數量少的高校;碩士點數量多的高校一般要好於碩士點數量少的高校。當然,擁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學校那就實力更強了。
五、看學科評價指標
大學通常是圍繞學科組織起來的,學科是高等教育系統的基本組成,因此,通過審視學科競爭力可以洞悉一所大學的辦學特色和核心競爭力。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評價指標有:「雙一流」、學科評估、國家級重點學科、ESI綜合 排名等。
「雙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簡稱,也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 「985工程」之後的又一國家戰略。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共計137所,雙一流建設學科共計465個,上榜高校的學科實力絕對不俗。特別是有25所非原「211工程」高校進入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如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藥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大氣科學,南京郵電大學的電子科學與技術等,可見這些高校相關學科實力十分雄厚,學校特色也在相關領域有直接體現。
教育部的學科評估結果是衡量一所高校學科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最新的第四輪學科評估主要是對部分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開展整體水平評估,學科評估結果分為A、B、C共9個檔,如果高校參評學科的評估結果為A或者B,則說明高校在這一學科領域的實力比較強,特色比較鮮明。
ESI是指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是目前比較流行的評價高校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重要工具。ESI針對22個專業領域,根據科研論文指標排出居世界前1%的單位。如果高校的ES:[統計比較靠前,那麼在相關的專業領域內科研實力比較深厚。只是需要大家注意的是ESI統計數據是動態的,平均每兩個月更新一次。
六、師資力量是重要的指標
師資力量主要表現在教授(研究員)、副教授(副研究員)、博士和碩士導師數量及質量,還有就是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或者重量級學術大師的數量也很關鍵。其中一個院校的專職院士數量是這所院校實力的重要標誌。(注意是專職院士,不是兼職院士)
七、辦學時間的長短以及行業特色
辦學歷史悠久的,一般在教學設施、教學經驗等方面會比較豐富一些。我國內地凡是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學校,一般來說都有著非常不錯的實力。
一些擁有行業背景的院校在相關行業領域的院校優勢和特色表現得更為明顯。雖然歷經高校隸屬關係的調整和校名的更換,使許多學校和校名已經退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是辦學背景卻讓學校的傳統優勢和辦學特色依然清晰可見。如長安大學,2000年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原西安工程學院、原西北建築工程學院三校合併而成,因此他的優勢便沿襲之前三校的特色一公路交通,國土資源和城鄉建設。再比如燕山大學,其前身是東北重型機械學院,原機械工業部直屬高校,而機械類專業就是該大學的王牌特色專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