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是我的朋友,今年23歲,金融學專業本科畢業,工作後進入國內一個二線城市的商業銀行工作。
父母告訴她,銀行工作穩定,而且整天待在辦公室裡,舒舒服服的,多好!
高中同學、親戚朋友羨慕她,大學考了一個好專業,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還能找到一份這麼好的工作!
看到這裡,我們似乎能夠預感到這個女孩子美好而又輕鬆的一生。
但是,故事往往是有一個好的開始,但卻不一定有一個好的結局。
小A擔任銀行櫃員後,忽然發現雖然自己考試成績不錯,但是實際工作中,自己清帳比不過同事,業績倒數第一;總行來查帳,錯誤率最高的是她,被批評最多是她;每日壓力很大,總是擔心出錯,但是惡性循環往往就是這樣,越焦慮越出錯,壓力也越大。小A也迫切地想要逃離這裡。
看到這裡我們肯定很好奇,工作這麼好,人也很努力,為什麼就是幹不好呢?
根據生涯發展理論中三葉草模型,一份理想的工作,應該是「興趣+能力+價值」的組合。小A在高中畢業報考專業之前並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是什麼,父母說學金融畢業以後好賺錢,便進入了金融專業;結果入學後才發現自己對金融並不是太感興趣,學起來並不順暢,自己的興趣點並不在這裡。導致4年大學生活過得也很痛苦。
那麼問題就是如何發現自己的興趣,並運用它成為人生贏家呢?
按照心理學相關理論,興趣分為三個層級:感官興趣、直覺興趣和志趣。
感官興趣就是重在帶來激烈的情緒、認知反應等感官層面的興趣。比如我們看姚晨主演的《挺好的》,會對同情、憐憫明玉的遭遇,會吐槽蘇大強的無理取鬧,會討厭道貌岸然的「蘇大哥」;但是儘管我們看的時候很激動,但是2個月以後可能已經忘記了,並沒有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什麼影響。再比如我們很喜歡《白蛇緣起》這部電影,視覺畫面給我們帶來很多美得感受,不自覺地吸引人,但是第三天我們可能已經不記得許仙第一次與白蛇見面的場景。
直覺興趣所需要的精力投入則要高許多,比如萬科創始人王石喜歡登山,退休後對登山的身體素質要求、登山裝備、山體的物理條件等方面進行了很深入的研究,終在52歲時登頂珠穆朗瑪峰,是企業家裡登山技術最好的。再比如,小A從大學時開始就非常喜歡寫作,平時也兼職寫作給公眾號投稿,離職後,便找了一份新媒體運營的工作,專職寫文案、推廣公司的產品。工作之餘不斷研究大號文章,自己也寫出了幾個10萬+的文章。
志趣所需要的投入就更多了,比如鋼琴王子郎朗,3歲開始練琴,17歲一戰成名,14年時間,每天至少聯繫8小時,一共是40800小時;鋼琴是他的最愛,他也為之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時間。
小A的案例也是如此,如果他能夠繼續打磨自己的寫作技巧,並綜合其他數據挖掘的技能,未來也有可能成為大V,運營自己的新媒體。
綜上,想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成為人生贏家,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層面,而是不斷地投入資源和精力,打磨自己的技術和能力,不輕易放棄,終有一日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