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生活|「木構復興」展重塑千年絕美建築,建築師王灝:木構建築...

2020-12-12 福布斯中國

近日,由K11 Craft & Guild Foundation、建造學社及新世界中國聯合主辦、李翔寧策展的K11建築藝術節「木構復興」展及分展策展人左靖策劃的「木之迷思」當代藝術分展在上海chi K11美術館及購物中心空間呈現。

《新螺旋藻》 陳佳琪、王灝 2016

自從民國營造學社式微後,學界對傳統木構的討論往往基於學術層面的研究與探索,甚少見於創造。「如鳥斯革,如翬斯飛」的傳統木構撐起了中國古代造物文明的大傘,也是上千年傳統手工的集大成者。面對這傳承千年的木構遺產,建造技術和建造產物都需要革新,以一種新生的姿態投入當代大眾的生活。

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展覽呈現了K11 Craft & Guild Foundation聯合建築師王灝及建造學社近年來的木構研究與實踐,勾連起從建築到聚落、從營造技藝到工匠文化、從空間美學到生活方式的多個互相滲透的層面,並結合以「木」為主題的當代設計與藝術作品,展示出一種傳統生活方式的新陳代謝的可能性。

建築師 王灝

王灝的作品起於鄉村,以大量木構件來搭建現代建築,在國內實屬少見。K11建築藝術節「木構復興」展覽精選了近五年來王灝及建造學社最具代表性的木構實驗作品。其中既有專門為本次展覽創作的裝置作品「七柱式」、「蝴蝶梁」與「泗水歸堂」,也包括了自在谷建造學社基地、鬱宅、潘村、小越館、前童潤舍、陽明博物館等系列木構實踐。

與此同時,展覽呈現了王灝與建造學社在浙東地區的研究過程中所發掘、保存的諸多傳統木作構件樣品,以及基於傳統木構技藝創新的「鶴嘴柱」、「新螺旋藻大廳」、「編木拱」等新木構構件。這些展出的作品,以一種有機結合的方式穿插於K11購物藝術中心中,形成了一個面向大眾和城市開放的「共享式」展場,從而最大程度地呈現出當代木構與城市生活之間的緊密性。

《小越館》 王灝設計團隊 2016

在挑選展覽的場地的前期,王灝曾有過顧慮,他希望以一種最自然的方式讓大眾接觸到這個展覽,「我們想要通過這個展與大眾進行交流,把木結構所具備的泛文化的力量,帶到大家面前,所以把這次的展覽放在這裡,不是美術館,也不是專業的建築博物館。」

作為主參展人,王灝談論了自己對於「木構復興」主題展的理解,並對自展作品進行了解讀。王灝希望以展覽的形式去展現圍繞木構而展開的全套的生活方式,在當代的語境下,做一個全新的演繹。與傳統進行對話,不是從一個符號、或是純技術的角度,「這種對話建立在氣脈相通的基礎上,而不是單純的容貌相似。」

作為純天然的材料,溫潤木材與身俱來具有一種親近感,可與我們的皮膚直接接觸。在五行中,人本屬木性,從原始時代到現代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木頭始終是人類最重要的伴侶。此外,木材有很多特性和功能,它帶著天然的香味,有時更具有一定的藥性。

螺旋木塔

當然,木頭更曾代表了中國最高的工藝集成,在現代建築侵入之前,大部分工藝都和造房子有關,而造房子大部分是用木頭來建造的。「你可以想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裡,大部分的物理遺產都與木結構有關,比如故宮或一些園林建築。」王灝解釋說,「它可以進行工業化發展,可以預製化,和我們當代的工業化進行無縫拼接。相較於鋼筋和混凝土,木頭更便於加工,便於成材,無需裝飾,拿來即用,而且它自然生長,非常環保,生生不息,也寓意著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王灝對木材的運用駕輕就熟,提及緣何對木材情有獨鍾,他想了想說,「木構是中國匠作系統存在的依據,中國的造物系統中倘若沒有木頭,就失去了意義。木構,作為是東亞文明最重要的象徵,它的背後代表了一種思想,而這種思想承載的是一種造物邏輯,有別於西方的造物邏輯。」

自在谷

比如,以安徽省黃山西南麓黟縣西遞鎮峽谷之間的溪流、山林與農田景觀為依傍的「自在谷,為亞洲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遊牧者們營造一個嶄新的居住與生產場域,一個當代的「桃花源」。通過「自在谷」的建造,王灝希望重建旅行、棲居、創作、研究、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與公共文化之間的互文關係,從而構建一種新的人文地理。

在王灝的木構世界裡,「稻田、水渠、木構、竹林」這些傳統元素組成了詩意的生活哲學, 「一半室外,一半室內」的空間邏輯則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將木結構融入設計即是對「匠造理念」的延續,對中國世界觀及空間觀的重申。

寧波保國寺

在芸芸木構建築中,王灝最心儀的兩個木構房屋都位於江南。一個是位於徽州呈坎村的寶綸閣,另一個則是寧波的保國寺。「這兩個房屋誕生於不同的年代,前者是明代早期的產物,而保國寺則誕生於南宋,無論從技術、空間氛圍來看,你都可以感受到超越建築本身的價值,這兩座房屋基本承載了江南地區木結構建築的含義,也屬於人類文明造物的最高境界。當你踱步於這兩個木結構空間中,這種直觀感受完全不亞於你在歐洲看到的聖索菲亞教堂,或是羅馬的萬神廟。更有意思的是,雖然它是中央建築般的存在,但它卻是入世的,除了在用料和工藝上更為講究外,與周圍的民居建築幾乎無異。」 王灝停頓了下,充滿自信地說,「世界上所有民族中,木結構做得最出色的,我相信是我們中華民族。」

在王灝看來,木構並不存在古典與當代兩元文明的劃分,他認為,當我們利用新的材料和工藝達到古典建築曾經到達的高度時,當代木構與傳統木構就像兩座山峰,可以進行對話,而不是當我們提到傳統木結構就無比崇拜,「通過創新達到經典的高度,是我們創作新木結構的想法。」

《木構與生活》 左靖

在展覽的「木構與生活」板塊,當代「小木作」榫卯家具與碧山工銷社「長效設計」理念下的生活器皿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木作文化下生活方式的閉環。

榫卯文化,是匠作文化的一種。在古代,人們不用一顆釘就能建起一座城,無論是建築或是家具,全憑榫卯結構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細斜直連接合理,面面俱到。其工藝之精確,扣合之嚴密,間不容髮,使人有天衣無縫之感。

一榫一卯,一凸一凹,一轉一折,自有一套奇妙的自然體系,無需一針一釘,如克剛之柔,猶如太極,渾然天成。榫卯家具很神奇的地方在於,把它們做得足夠好,每一個構件拆開都是可以獨立存在的,自身就是一個整體。千年過去,榫卯一直都在光陰長河裡存在,而新中式,讓榫卯在中國文化的活性重現。

對於榫卯未來的傳承和創新,王灝似乎並不擔憂,「其實,和木結構結緣的人特別多,匠作文化作為中國傳統的造物系統的代表,會一直延續下去,它是植根於中華民族骨子裡的一種基因,是農耕文明以來長年積累起來的信仰。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人們都極為推崇匠作、手作文化,只是它們的叫法不同,在亞洲,被稱為榫卯文化,到了歐洲它變成了高級手工定製,但其核心卻異曲同工。因此,在任何地方,有些人喜歡復古,有些人願做守衛者,有些人則熱愛探索,人的多樣性導致了榫卯文化不會被後人遺忘,總有一些人願意不計報酬,出於內心去維護它。在中國,榫卯文化可以當代化,比如,與我們的古宅、古村落的拯救計劃緊密結合在一起。」

王灝心目中的「建築」,它不服務於你的現狀,它應該服務於一種永恆性的東西,它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可能是一種傳統,更可能是一種習俗。「建築師的作品看多了,很容易看出他們堅持什麼東西。」王灝說,「建築就是露體、色相的東西,能看到顏色、形式以及各種各樣的材料,但是,它背後是有靈魂的,這個靈魂會表達出某一種狀態,每個人都能看到,它可能是清高,可能是對社會有一種批判,也可能是保持某種繁榮。而如何營造出東方哲學上才有的詩意,這是木結構建築所具備的潛力。」

隨著人們越來越關注可持續發展和環保的人居環境,關於木結構的未來,王灝認為,一定會成為主流,「根據整個泛文化的復興,人們選擇木結構,原因在於它是一個更高級的消費行為,它背後需要一個更加龐大的工業支撐,就像我們今天所談及高級手工定製,隨著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考古熱潮,會形成一定的主流,木結構永遠是高消費的行為。消費端決定生產端和設計端,作為前瞻性設計師,可以預想發展趨勢,最終做出符合年輕人審美的產品。」

以下是福布斯中國與王灝的部分對話:

福布斯中國:您如何看待「新木構」之於當代建築的意義?

王灝:在歐洲沒有「新」的概念,因為歐洲的木構產業一直在發展,它們更多的不是去強調「榫卯關係」,而是詩意的建造,強調架構系統的適當介入,它是基於力學更客觀的設計,基於材料本身性能,這是很重要的思想。任何當代的事物之所以能稱之為「當代」,一定是有理性的基礎,又有工業化的可能性和機器的介入。在現代建築學的範疇內,新木構更多的是把中國傳統的架構系統改造成一個當代建築學能夠接納的思想,這就是我們做的意義,它形成多元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支,而不是大家只知道的某個建築師,卻不知道中國的建築的精髓所在。

這個世界有趣的地方在於,再小的思想,只要是有價值的,它就是與眾不同的。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地域的、地方意識的覺醒,或者地方文化的覺醒,最後形成燦若星河的構成,這是人類的未來。同時,新木結構的建造方式會形成世界建造文明裡非常重要的補充,也是我們傳統中國匠作文化對當代世界的共性。

福布斯中國:木頭被運用到現代建築中,遇到最大的挑戰是?

王灝:當木材運用到現代建築中後,它在國內遇到最大的挑戰在於——造價,目前我們國家配置木材的資源均是全球配置,較好的木材主要來自於加拿大、北歐、非洲等地區,我國的江南地區雖然也產木材,但主要以松木、杉木、樟木、櫸木等小木類木材為主,而那些建築類的大型木材只有在森林裡才能找到,所以中國目前成為全球最大的木材進口商,主要在建造寺廟、復古建築上的耗材量巨大。目前,我們正在試圖去恢復木材生加工的龐大產業鏈,真正解決木材和技術需求問題。或許過20年,你會發現我們生活中出現越來越多的木結構房屋。

福布斯中國:何為「建築的靈魂」?

王灝:在考慮建築靈魂的時候,我們心中也有一個「穴」。會考慮房子在都市裡面、村落裡面它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它要表達怎樣的立場,或者房子與房子之間形成哪些重要的串聯。可以這麼想,如果把自己的一些作品梳理起來,它可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系統。如果把這十個東西放在一起組成一個村,你不會覺得這些東西是參差不齊的奇花異草,反而相互之間都有關係。

這就形成了一個系列,這個系列它還在不停的變化,但是如果把所有東西收集在一起,能看得出它整體的和諧。比如說十年前的A房子、五年前的B房子和現在做的C房子,三套房子放在一起,會發現空間方面有一些想法的變化,但是骨子裡面一定有一個在現實中一直堅持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靈魂,不是一個房子決定的,是一系列房子整體的呈現。」

福布斯中國:可以為我們描述您心目中「未來的建築」的模樣嗎?

王灝:未來建築我們真正要關注的不是建築本身,而是環境,大量集群性的集合住宅不會是未來的建築。人類的未來一定是又回到初始的人口密度,居住的空間一定是與自然聯通的,是可呼吸的。

福布斯生活系列活動

涵蓋沙龍、晚宴、論壇、展覽、品鑑會等形式

暢談健康、消費、居住、出行、科技等前沿趨勢

致力於打造生活愛好者與創新者的跨界交流平臺

見證中國新消費時代的美好生活

相關焦點

  • 城市中的「木構復興」之旅:在木構中觸摸世代的記憶
    8月15日至10月18日,展覽「木構復興」在上海chi K11美術館舉行。展覽通過展示傳統木構在建築與藝術中的表達和復興,讓人看到木作在當代生活中的力量以及其背後的文化意義。策展人李翔寧告訴澎湃新聞,不同於鋼筋,木材可摸可感,能夠和人的身體產生聯繫,承載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記憶。
  • ennead + AIA Shanghai|木構建築專題討論會
    科技發展將更多新型材料引入建築中。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建材之一,木構建築以其環保、耐久和可回收性經久不衰。創新和科技在木構建築的設計策略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當代建築師亦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探索著木構建築的更多呈現可能。
  • 因三棟「怪房子」走紅 寧波鎮海中學校友王灝獲「中國版普利茲克」獎
    王灝當年的高中班主任和同班同學,也講述了他們眼中的這位建築師。他是「建造學社」的創始人之一,該社力圖重造民居、營造書院,並倡導民居研究以及木構設計。他的代表作有:王宅、柯宅、庫宅、胡宅、五號宅、寧波柯力博物館等。在「自然建造」的頒獎典禮上,評審委員會對王灝的評價是:「王灝的實踐探索致力於傳統營造文化的復興,而又脫離了簡單的懷舊和鄉愁,在現代建築的形式與傳統工藝的技法之間,創造出了一種富於張力和差異性的空間體驗。」
  • 木構設計競賽_2020年木構設計競賽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現代博物館於土耳其埃斯基謝希爾開放。建築評論家法爾克•耶格(Falk Jaeger)向讀者介紹他心目中排名前十的德國建築師事務所。  kadawittfeld建築師事務所,格勞堡凱爾特文化博物館 | 圖片版權: Werner Huthmacher 享譽世界的建築大師很多都來自美國、日本,或英國、法國、荷蘭、西班牙、奧地利等歐洲國家。國際舞臺上很少見到德國建築師的身影。
  • 籍籍無名的小廟,來自大唐,竟是中國第二古老的木構建築!
    其實由於中國的傳統建築為木結構,能夠保存千年以上的屈指可數,目前公認的有明確紀年保存較為完整的唐代木構建築只有三座: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和廣仁王廟正殿,這三座均在山西。哪怕是加上甘肅莫高窟196窟窟簷和推斷為唐代的正定開元寺鐘樓下層,也不過5座唐構,一隻手剛剛數得過來。
  • 導師介紹丨2020德國建築模型製作工作坊
    「編木拱橋」研究課題相關木構模型(2017年由德意志博物館收藏)美國漢庭頓日本園圓月橋模型 1:15(德意志博物館藏)「我的博士研究對象是「編木拱橋」,在研究過程中,我遵循德國歷史木構研究方法,將研究對象用大比例縮尺模型手工製作出來,一方面作為博士論文的成果,實現對文字與圖紙的生動轉譯,同時整個模型加工、搭建的過程對於研究並理解木構建築建造原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 重塑伊卡洛斯之翼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當代建築設計理論課程」教學成果展
    重塑伊卡洛斯之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當代建築設計理論課程」教學成果展
  • 首屆「自然建造獎」在滬公布:「詩意」建築背後的思考
    其實踐關注地方文脈、現場環境、建築現實、低技策略、民間記憶、個人記憶和集體記憶、公共生活等。實踐成就獎入圍建築師張雷基於自己的實踐體悟,闡釋了自然建造的三個特點:自然而然,即基本建築是自然而然的建築;自然材料,即自然材料記錄時間,包含在地性的基因;自然場所,即建築成為人和自然連接的場所,通過建築感受更好的自然。建築師羅宇傑獲得了技術探索獎。評審委員會認為,「羅宇傑的實踐關注可持續的建造方式,探索如何以更少的材料、去創造更為通用的空間。
  • 《福布斯》排行——世界十大最醜陋的建築
    福布斯曾發布了一份世界十大最醜陋的建築排行榜,從中選取六個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中國就有兩座建築上榜了哦!1,倫敦千年穹這座建築處在倫敦的東部,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的半島上,是為了紀念2000年的到來而建造的千禧建築之一,而因它奇特的造型,曾輝煌一時,但也因這座建築的造型太過奇特,看起來就好像是插上蠟燭的蛋糕融化之後的樣子,所以也被多次投票為世界最醜建築。
  • 鋼鐵玻璃建築:火車站頂棚與展覽會場
    19世紀早期,建築工人經常使用鑄鐵立柱來修建哥德式復興教堂。19世紀30年代,隨著鐵路的出現,也開始建造鑄鐵的火車站頂棚。這些頂棚必須具有橫跨多條平行鐵軌與站臺的寬度,同時還要保持足夠的高度,以便蒸汽與煙塵消散。倫敦的尤斯頓火車站是首個建有鑄鐵頂棚的火車站,頂棚跨度12米有餘。
  • 7月職位精選|正急需用人的十家建築、室內、規劃事務所
    王戈,院總建築師。獲中國建築協會青年建築師獎,亞洲建協榮譽獎,全球華人青年建築師獎。代表作品:深圳萬科第五園、武漢萬科潤園、上海萬科第五園、銀川華夏河圖藝術家村、安徽美術館等。招聘:資深建築師/建築師/助理建築師/實習生坐標:杭州市西湖區亞洲城花園東區別墅20幢詳請:杭州 · 久舍營造工作室成都 · 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
  • 《南宋建築史》:一部集大成的建築斷代史
    八十餘高齡的郭黛姮先生近日出版了自己的第十四部專著——《南宋建築史》。  說起郭黛姮先生,中國建築學界幾乎無人不知。她是中國建築史學大師梁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承繼師業,她以中國古代建築史為志業,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講臺上,一站就是五十餘年。作為當代著名的古建築學專家,她還是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她主持的「圓明園數字復原」項目蜚聲海內外。
  • 中國傳統建築到底有多先進?古建專家告訴你!
    作為一個以農耕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的民族,要想安居樂業、自給自足,必須「擇(吉)地而居」,選擇適宜人們繁衍生息的地方。這種地方不僅要適合人類居住,還要能滿足人的生產、耕作的需要,要選擇近水、向陽之地,「以土宜之法,以相民宅而卸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隨著社會發展,認識提升,自先秦開始,隨著《周易》和陰陽學說的發展,逐步建立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為主導的學術思想。
  • 優秀歷史建築分五種風貌類型 來看看代表建築有哪些
    (原標題:優秀歷史建築分五種風貌類型 來看看代表建築有哪些)
  • 沒用一枚鐵釘 龍灣老人耗時7年製作4米多高的木構黃鶴樓模型
    昨天中午,溫都記者在龍灣永中一處民房裡見到這座木構黃鶴樓模型。模型作者姜方堅老人現年74歲,這是他60年木作生涯的收官之作。退休後他集畢生技藝打造兩件得意之作姜方堅老人是龍灣區永中街道滄頭村人,14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學做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