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K11 Craft & Guild Foundation、建造學社及新世界中國聯合主辦、李翔寧策展的K11建築藝術節「木構復興」展及分展策展人左靖策劃的「木之迷思」當代藝術分展在上海chi K11美術館及購物中心空間呈現。
《新螺旋藻》 陳佳琪、王灝 2016
自從民國營造學社式微後,學界對傳統木構的討論往往基於學術層面的研究與探索,甚少見於創造。「如鳥斯革,如翬斯飛」的傳統木構撐起了中國古代造物文明的大傘,也是上千年傳統手工的集大成者。面對這傳承千年的木構遺產,建造技術和建造產物都需要革新,以一種新生的姿態投入當代大眾的生活。
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展覽呈現了K11 Craft & Guild Foundation聯合建築師王灝及建造學社近年來的木構研究與實踐,勾連起從建築到聚落、從營造技藝到工匠文化、從空間美學到生活方式的多個互相滲透的層面,並結合以「木」為主題的當代設計與藝術作品,展示出一種傳統生活方式的新陳代謝的可能性。
建築師 王灝
王灝的作品起於鄉村,以大量木構件來搭建現代建築,在國內實屬少見。K11建築藝術節「木構復興」展覽精選了近五年來王灝及建造學社最具代表性的木構實驗作品。其中既有專門為本次展覽創作的裝置作品「七柱式」、「蝴蝶梁」與「泗水歸堂」,也包括了自在谷建造學社基地、鬱宅、潘村、小越館、前童潤舍、陽明博物館等系列木構實踐。
與此同時,展覽呈現了王灝與建造學社在浙東地區的研究過程中所發掘、保存的諸多傳統木作構件樣品,以及基於傳統木構技藝創新的「鶴嘴柱」、「新螺旋藻大廳」、「編木拱」等新木構構件。這些展出的作品,以一種有機結合的方式穿插於K11購物藝術中心中,形成了一個面向大眾和城市開放的「共享式」展場,從而最大程度地呈現出當代木構與城市生活之間的緊密性。
《小越館》 王灝設計團隊 2016
在挑選展覽的場地的前期,王灝曾有過顧慮,他希望以一種最自然的方式讓大眾接觸到這個展覽,「我們想要通過這個展與大眾進行交流,把木結構所具備的泛文化的力量,帶到大家面前,所以把這次的展覽放在這裡,不是美術館,也不是專業的建築博物館。」
作為主參展人,王灝談論了自己對於「木構復興」主題展的理解,並對自展作品進行了解讀。王灝希望以展覽的形式去展現圍繞木構而展開的全套的生活方式,在當代的語境下,做一個全新的演繹。與傳統進行對話,不是從一個符號、或是純技術的角度,「這種對話建立在氣脈相通的基礎上,而不是單純的容貌相似。」
作為純天然的材料,溫潤木材與身俱來具有一種親近感,可與我們的皮膚直接接觸。在五行中,人本屬木性,從原始時代到現代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木頭始終是人類最重要的伴侶。此外,木材有很多特性和功能,它帶著天然的香味,有時更具有一定的藥性。
螺旋木塔
當然,木頭更曾代表了中國最高的工藝集成,在現代建築侵入之前,大部分工藝都和造房子有關,而造房子大部分是用木頭來建造的。「你可以想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裡,大部分的物理遺產都與木結構有關,比如故宮或一些園林建築。」王灝解釋說,「它可以進行工業化發展,可以預製化,和我們當代的工業化進行無縫拼接。相較於鋼筋和混凝土,木頭更便於加工,便於成材,無需裝飾,拿來即用,而且它自然生長,非常環保,生生不息,也寓意著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王灝對木材的運用駕輕就熟,提及緣何對木材情有獨鍾,他想了想說,「木構是中國匠作系統存在的依據,中國的造物系統中倘若沒有木頭,就失去了意義。木構,作為是東亞文明最重要的象徵,它的背後代表了一種思想,而這種思想承載的是一種造物邏輯,有別於西方的造物邏輯。」
自在谷
比如,以安徽省黃山西南麓黟縣西遞鎮峽谷之間的溪流、山林與農田景觀為依傍的「自在谷,為亞洲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遊牧者們營造一個嶄新的居住與生產場域,一個當代的「桃花源」。通過「自在谷」的建造,王灝希望重建旅行、棲居、創作、研究、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與公共文化之間的互文關係,從而構建一種新的人文地理。
在王灝的木構世界裡,「稻田、水渠、木構、竹林」這些傳統元素組成了詩意的生活哲學, 「一半室外,一半室內」的空間邏輯則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將木結構融入設計即是對「匠造理念」的延續,對中國世界觀及空間觀的重申。
寧波保國寺
在芸芸木構建築中,王灝最心儀的兩個木構房屋都位於江南。一個是位於徽州呈坎村的寶綸閣,另一個則是寧波的保國寺。「這兩個房屋誕生於不同的年代,前者是明代早期的產物,而保國寺則誕生於南宋,無論從技術、空間氛圍來看,你都可以感受到超越建築本身的價值,這兩座房屋基本承載了江南地區木結構建築的含義,也屬於人類文明造物的最高境界。當你踱步於這兩個木結構空間中,這種直觀感受完全不亞於你在歐洲看到的聖索菲亞教堂,或是羅馬的萬神廟。更有意思的是,雖然它是中央建築般的存在,但它卻是入世的,除了在用料和工藝上更為講究外,與周圍的民居建築幾乎無異。」 王灝停頓了下,充滿自信地說,「世界上所有民族中,木結構做得最出色的,我相信是我們中華民族。」
在王灝看來,木構並不存在古典與當代兩元文明的劃分,他認為,當我們利用新的材料和工藝達到古典建築曾經到達的高度時,當代木構與傳統木構就像兩座山峰,可以進行對話,而不是當我們提到傳統木結構就無比崇拜,「通過創新達到經典的高度,是我們創作新木結構的想法。」
《木構與生活》 左靖
在展覽的「木構與生活」板塊,當代「小木作」榫卯家具與碧山工銷社「長效設計」理念下的生活器皿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木作文化下生活方式的閉環。
榫卯文化,是匠作文化的一種。在古代,人們不用一顆釘就能建起一座城,無論是建築或是家具,全憑榫卯結構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細斜直連接合理,面面俱到。其工藝之精確,扣合之嚴密,間不容髮,使人有天衣無縫之感。
一榫一卯,一凸一凹,一轉一折,自有一套奇妙的自然體系,無需一針一釘,如克剛之柔,猶如太極,渾然天成。榫卯家具很神奇的地方在於,把它們做得足夠好,每一個構件拆開都是可以獨立存在的,自身就是一個整體。千年過去,榫卯一直都在光陰長河裡存在,而新中式,讓榫卯在中國文化的活性重現。
對於榫卯未來的傳承和創新,王灝似乎並不擔憂,「其實,和木結構結緣的人特別多,匠作文化作為中國傳統的造物系統的代表,會一直延續下去,它是植根於中華民族骨子裡的一種基因,是農耕文明以來長年積累起來的信仰。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人們都極為推崇匠作、手作文化,只是它們的叫法不同,在亞洲,被稱為榫卯文化,到了歐洲它變成了高級手工定製,但其核心卻異曲同工。因此,在任何地方,有些人喜歡復古,有些人願做守衛者,有些人則熱愛探索,人的多樣性導致了榫卯文化不會被後人遺忘,總有一些人願意不計報酬,出於內心去維護它。在中國,榫卯文化可以當代化,比如,與我們的古宅、古村落的拯救計劃緊密結合在一起。」
王灝心目中的「建築」,它不服務於你的現狀,它應該服務於一種永恆性的東西,它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可能是一種傳統,更可能是一種習俗。「建築師的作品看多了,很容易看出他們堅持什麼東西。」王灝說,「建築就是露體、色相的東西,能看到顏色、形式以及各種各樣的材料,但是,它背後是有靈魂的,這個靈魂會表達出某一種狀態,每個人都能看到,它可能是清高,可能是對社會有一種批判,也可能是保持某種繁榮。而如何營造出東方哲學上才有的詩意,這是木結構建築所具備的潛力。」
隨著人們越來越關注可持續發展和環保的人居環境,關於木結構的未來,王灝認為,一定會成為主流,「根據整個泛文化的復興,人們選擇木結構,原因在於它是一個更高級的消費行為,它背後需要一個更加龐大的工業支撐,就像我們今天所談及高級手工定製,隨著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考古熱潮,會形成一定的主流,木結構永遠是高消費的行為。消費端決定生產端和設計端,作為前瞻性設計師,可以預想發展趨勢,最終做出符合年輕人審美的產品。」
以下是福布斯中國與王灝的部分對話:
福布斯中國:您如何看待「新木構」之於當代建築的意義?
王灝:在歐洲沒有「新」的概念,因為歐洲的木構產業一直在發展,它們更多的不是去強調「榫卯關係」,而是詩意的建造,強調架構系統的適當介入,它是基於力學更客觀的設計,基於材料本身性能,這是很重要的思想。任何當代的事物之所以能稱之為「當代」,一定是有理性的基礎,又有工業化的可能性和機器的介入。在現代建築學的範疇內,新木構更多的是把中國傳統的架構系統改造成一個當代建築學能夠接納的思想,這就是我們做的意義,它形成多元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支,而不是大家只知道的某個建築師,卻不知道中國的建築的精髓所在。
這個世界有趣的地方在於,再小的思想,只要是有價值的,它就是與眾不同的。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地域的、地方意識的覺醒,或者地方文化的覺醒,最後形成燦若星河的構成,這是人類的未來。同時,新木結構的建造方式會形成世界建造文明裡非常重要的補充,也是我們傳統中國匠作文化對當代世界的共性。
福布斯中國:木頭被運用到現代建築中,遇到最大的挑戰是?
王灝:當木材運用到現代建築中後,它在國內遇到最大的挑戰在於——造價,目前我們國家配置木材的資源均是全球配置,較好的木材主要來自於加拿大、北歐、非洲等地區,我國的江南地區雖然也產木材,但主要以松木、杉木、樟木、櫸木等小木類木材為主,而那些建築類的大型木材只有在森林裡才能找到,所以中國目前成為全球最大的木材進口商,主要在建造寺廟、復古建築上的耗材量巨大。目前,我們正在試圖去恢復木材生加工的龐大產業鏈,真正解決木材和技術需求問題。或許過20年,你會發現我們生活中出現越來越多的木結構房屋。
福布斯中國:何為「建築的靈魂」?
王灝:在考慮建築靈魂的時候,我們心中也有一個「穴」。會考慮房子在都市裡面、村落裡面它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它要表達怎樣的立場,或者房子與房子之間形成哪些重要的串聯。可以這麼想,如果把自己的一些作品梳理起來,它可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系統。如果把這十個東西放在一起組成一個村,你不會覺得這些東西是參差不齊的奇花異草,反而相互之間都有關係。
這就形成了一個系列,這個系列它還在不停的變化,但是如果把所有東西收集在一起,能看得出它整體的和諧。比如說十年前的A房子、五年前的B房子和現在做的C房子,三套房子放在一起,會發現空間方面有一些想法的變化,但是骨子裡面一定有一個在現實中一直堅持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靈魂,不是一個房子決定的,是一系列房子整體的呈現。」
福布斯中國:可以為我們描述您心目中「未來的建築」的模樣嗎?
王灝:未來建築我們真正要關注的不是建築本身,而是環境,大量集群性的集合住宅不會是未來的建築。人類的未來一定是又回到初始的人口密度,居住的空間一定是與自然聯通的,是可呼吸的。
福布斯生活系列活動
涵蓋沙龍、晚宴、論壇、展覽、品鑑會等形式
暢談健康、消費、居住、出行、科技等前沿趨勢
致力於打造生活愛好者與創新者的跨界交流平臺
見證中國新消費時代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