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原因,照片和視頻發現是越存越多,剛開始想著筆記本買個1T內存的,再來個移動硬碟應該夠用,但不到半年就告急了。一塊塊的移動硬碟,需要找點資料也不方便。於是考慮弄套四盤位左右的NAS,其實之前也玩過一個輕量級的,我家雲,可惜後來關門了,最終只是拆出一塊2T的機械硬碟。也去看了群暉四盤位的,價格直接給勸退了,而綜合考慮了下,其實原來NAS最多就是下個電影,還有就是手機數據備份下,用的頻率也不高,關鍵折騰起來也麻煩。綜合對比下,最終還是覺得硬碟櫃來的更合適。
先來說說,NAS和磁碟陣列櫃(硬碟櫃)的本質區別。磁碟陣列櫃一般採用臺式機的CPU作為處理器,相對於NAS採用的嵌入式、低功耗的專用CPU來說,磁碟陣列櫃在數據存儲速度比NAS更快。因此磁碟陣列櫃具有數據存儲速度快、存儲容量大等優點,對於個人用戶,需要數據量比較大額,磁碟陣列櫃還是很有必要的。當然,NAS的優勢就是只要有網絡就可以隨時訪問,高度自動化和高擴展性等等。而最近發現了一個能將硬碟櫃改造成輕量級NAS的辦法,成本不到50元,具體的後面再說。
對於家庭用戶或者是中小企業用戶,數據需求不是特別大的,4盤位的足夠了。考慮到硬碟櫃需要長時間運行,不僅要考慮傳輸性能更快,也要考慮散熱性,最終經過綜合比較,選了 Yottamaster磁碟陣列硬碟櫃四盤位的。
在包裝測側面可以看到產品特點,四盤位支持2.5"和3.5"SATA HDD/SSD硬碟,這個對於家裡有很多閒置硬碟用戶來說簡直就是福音,不用一個個買硬碟殼了,直接都裝一臺機子上,使用起來更加方便。還有個人比較喜歡的就是支持多種RAID模式,對於存儲方面給有不同需求的,可以自定義設置。
包裝清單裡東西還是比較全的,四盤位外置硬碟櫃一臺、數據線、螺絲刀、硬碟螺絲、電源線和使用說明書。
Yottamaster磁碟陣列硬碟櫃的外觀顏值還是非常高的,外殼採用鋁合金材質,表面是鐵灰色,應該是採用的氧化處理,看著很有金屬質感。做工精緻,這個是其他那些雜牌鐵皮箱子的硬碟櫃是不能比的,滿滿的質感。
背面是散熱孔和電源接口、USB3.0接口、RAID DIP鍵、SET鍵和電源開關。散熱孔內是80*80mm靜音風扇,內部採用的空氣對流散熱風道設計,在散熱效果上還是非常不錯的。而且即使長時間工作狀態下,表面都沒有明顯的溫熱感。除了背後的蜂窩散熱孔,也得益於外殼鋁合金材質,散熱效果更佳。
拿到的這款 Yottamaster磁碟陣列硬碟櫃四盤位型號為FS4RU3,型號第三位數是盤位數,R表示RAID功能,比如同系列型號裡的FS4U3就是沒有RAID功能鍵,不能進行手動設置。打開盤位倉比較輕鬆,輕拉左側按鍵,盤位倉蓋子就會打開,稍用力拉,硬碟就出來了。安裝硬碟時,用力往裡推,明顯感受到硬碟卡入位了,就可以輕推關閉倉門。
Yottamaster磁碟陣列硬碟櫃FS4RU3目前支持RAID5、RAID0、RAID1、RAID3、RAID10、CLONE、JBOB/SPAN和Norma八種模式,幾乎涵蓋了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所有RAID模式。這個可以通過背面的RAID鍵來設置實現。
這裡如果需要更改RAID時,需要機子在Normal位置,然後按住"SET"打開電源,大約10秒後就進入"Normal"模式了,然後後面同樣方法就可以設置對應所需要的模式了。在非Normal模式下,即使硬碟被取出一塊,並不影響使用,而且如果其中一塊滿了,可以替換上新的硬碟,不過新硬碟會被格式化,還有,後面在不改變盤位順序情況下,都可以被輕鬆讀取。另外,不同的RAID模式,各種性能表現不同,就看自己的需求。LEO目前有四五塊硬碟,而且硬碟還都比較新,所以安全性方面目前並不是很擔心,所以選擇了RAID 0,在可用容量和速度上都是最大優化的。
目前手頭的是一塊我家雲裡拆出來的東芝SATA3 監控級硬碟,這個到還是挺適合用在硬碟櫃這樣的設備裡的,另外幾塊則是西數藍盤。安裝方面和安裝到硬碟盒差不多,拉出託盤,然後放入硬碟,在側面用螺絲固定住就可以了。然後將託盤推入硬碟櫃,插上電源連上電腦就可以使用了。
初次使用時,需要到"計算機管理"打開磁碟管理來設置,這個和在電腦上加裝硬碟的設置是一樣的。按流程新建簡單卷就可以了。格式化後大概10秒左右,就會在資源管理器顯示新的盤符。如果需要設置RAID模式,則會重新格式化,後面也還是需要在磁碟管理裡設置一次。
如果懶的手動設置RAID,其實也可以下載Yottamaster RAID Manager軟體直接設置,這個要比手動設置更方便。不過一般第一次設置完成後,也不會再去動了。
在RAID0模式下,性能據說會有翻倍的表現,而測試數據結果確實亮眼,和手頭一塊固態移動硬碟的拷貝速度有的一拼了。而且畢竟是機械硬碟,這個數據還是相當可以的。
不過另一塊拆機的老盤,傳輸速度就顯得後繼乏力,看來硬碟櫃再如何提升,和機械硬碟本身的品質還是有很大關係的。等這幾塊盤填滿了,後續還是得入幾塊容量更大的西數紅盤。
相比NAS設備24小時運行, Yottamaster磁碟陣列硬碟櫃FS4RU3還有智能休眠功能,在10分鐘無數據交互就自動進入休眠狀態,有效的減少了發熱和損耗,對於硬碟使用壽命也會有很大延長。
硬碟櫃升級為NAS?竅門原來就是它
個人用戶對於NAS的需求,第一個是存儲視頻和照片為主,節約手機和電腦的本地空間。另外就是人在外面時,可以隨時訪問。硬碟櫃因為不帶系統那肯定是沒法實現的,如果掛個電腦,那成本也太大了。而之前用過我家雲,其實已經基本可以滿足,不過可惜倒閉了。那就找找我家雲類似的設備,而隨著"挖礦"熱潮的褪去,在閒魚上就經常能看到有人賣"老母雞",也就是迅雷旗下的玩客雲,功能和我家雲類似。
於是在閒魚上找到一個價格相對優惠的,而且支付寶又給了十幾塊的紅包,最終41元拿下一個99新老母雞。
綁定上玩客雲後,就可以在上面看到插上的磁碟陣列了,可以隨時隨地的訪問,而且還可以在上面直接下載較大的文件,也不用讓電腦開著,有種子和磁力連結就能直接下載到硬碟柜上。而且也可以給手機自動備份。
另外在玩客雲上開啟Samba後,PC端、TV端都可以直接訪問了。不過Win10系統需要在設置裡開啟,"啟用或關閉Windows功能"裡將"SMB 1.0/CIFS文件共享支持"都勾上,就可以在網絡裡看到了。OTCLOUD_XXXX就是磁碟陣列櫃了,雙擊就能直接訪問,就可以在區域網裡直接訪問硬碟櫃了。
PC端也可以通過安裝應用登陸來實現訪問,如果是筆記本電腦在外地,這樣就能實現遠程訪問。
但玩客雲畢竟有"挖礦"功能,雖然也可以去申請關了,但據說還是對家裡的帶寬有影響,最簡單的當然就是直接斷電,但如果需要用怎麼辦呢?簡單的很,給玩客雲加一個小米智能插座,即開即用,可以實現遠程控制,還能監控耗電情況。而且因為Yottamaster磁碟陣列硬碟櫃有自動休眠功能,在連接的玩客雲斷電後,會自動進入休眠狀態,通電開啟後會自動喚醒連上。
小結:對於家庭個人用戶,其實上群暉之類的NAS還是有點奢侈了,如果是玩黑群暉,雖然成本上會低不少,但對於普通用戶來說設置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而僅僅是有存儲擴容需求,選擇類似Yottamaster磁碟陣列硬碟櫃的品牌硬碟櫃,應該說是最佳的選擇了。而且無論是傳輸速度,還是說智能休眠,RAID設置,Yottamaster磁碟陣列硬碟櫃都表現的可圈可點。如果真的想帶點NAS功能,那用老母雞的方案也是其中之一,有興趣的可以試試看。好了,評測到此結束,對於NAS和硬碟櫃,還有什麼更專業建議的,也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