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院發布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典型案例:「私人偵探」行為或構成犯罪

2020-12-17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2月5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時被各種推銷保險、商鋪等的騷擾電話侵擾,不知道在哪個環節,我們的電話號碼、姓名等信息被洩露給了完全不認識的人。

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在享受著大數據帶來便捷的同時,個人信息不可避免地被收集、使用。交易、瀏覽、通信過程中,人們留下的痕跡是如何被利用的?洩露、濫用、超範圍收集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會受到什麼樣的法律制裁?北京三中院法官4日以案釋法。

僱「私人偵探」跟蹤配偶,是很多電視劇中的橋段,但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公布的一起案件告訴大家,依據我國現行法律規定,所謂的「私人偵探」行為很可能構成犯罪。

被告人王某自稱「私人偵探」,受呂女士的委託,通過跟蹤拍照、查詢開房記錄、定位手機等方式,在5個月時間裡,獲取到呂女士丈夫的行蹤軌跡、住宿信息等個人信息。呂女士先後支付酬金共六萬四千元。一審法院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王某有期徒刑兩年六個月,罰金十萬元,並繼續追繳其六萬四千元違法所得。

北京三中院二審維持原判,強調向特定人提供公民個人信息,也應當認定為刑法規定的「提供公民個人信息」。北京三中院副院長辛尚民分析:「涉案信息過去主要為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住址等傳統靜態信息,現增加了徵信信息、定位信息、行蹤軌跡信息、住宿信息、房屋產權信息等多方面、多維度的動態信息。」

法院調研發現,企業,比如酒店、快遞公司、外賣平臺等,成為信息洩露的重災區,而特定群體信息也容易被犯罪分子盯上。辛尚民說:「單位職員利用職務之便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分子通過惡意軟體等方式侵入企業獲取個人信息現象多發;涉案公民個人信息歸屬主體類型化明顯。」

北京三中院發布的典型案例顯示,北京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為推銷演講培訓課程,僱傭20多人從事電話銷售工作,並通過入職培訓、口口相傳方式授意員工加入以信息資源交流為目的的QQ群,通過交換等方式獲取包括姓名、手機號碼等在內的公民個人信息。這家單位被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罰金五十萬元。主管人員和職工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至八個月不等,均被並處罰金刑。

在一起招聘平臺員工售賣個人簡歷信息的案件中,被告人利用公司的漏洞,私自將公司的155673條個人簡歷信息非法出售或提供給他人,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罰金人民幣三十萬元;購買信息者也被追究刑責。

在一起物業員工竊取業主信息案中,4000多條業主信息被被告人賣了4000元,被判處有期徒刑八個月、緩刑一年,至有期徒刑一年不等,並處相應罰金。刑一庭庭長王海虹分析:「任何單位和個人違反國家規定,獲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都構成犯罪;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從重處罰。」

不同的信息價錢不一樣,對應的刑罰也有差別。依據我國刑法,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徵信信息、財產信息五十條以上,構成犯罪;住宿信息、通信記錄、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響人身、財產安全的公民個人信息五百條以上,構成犯罪;一般公民個人信息五千條以上,構成犯罪。違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屬於情節嚴重,構成犯罪。

我們該如何防範被犯罪侵害?法官李丹建議,不隨意填寫、分享、丟棄個人信息。「快遞單、火車票、飛機票、保險單、銀行卡交易小票等,丟棄前需要移除個人信息;避免在網上或者街頭隨意參加一些需要填寫真實身份、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的抽獎、競猜、促銷送禮品、街頭問卷等活動。儘量避免在朋友圈通過視頻、照片、文字等形式過度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家庭住處、單位地址、子女情況等信息。」

李丹建議,如果個人證件丟失或者個人信息洩露,要第一時間補辦證件、更換帳號,更改重要的密碼。注意收集證據線索,及時報案,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相關焦點

  • 銀川發布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十大典型案例
    9月17日,銀川市召開網絡安全宣傳周法治宣傳新聞發布會,市委網信辦、市公安局發布銀川市侵犯居民個人信息十大典型案例,涉及教育行業、房地產行業、裝修行業、法律諮詢、醫療行業等。此次發布旨在通過案例發布和培訓讓全社會了解生活中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十大典型案例  金鳳區4·29宋某等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
  • 購買萬條個人信息進行電話營銷獲刑,揚州邗江發布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典型案例
    揚子晚報網11月26日訊(通訊員 杜本明 記者 陳詠)26日,揚州市邗江區法院舉行個人信息保護工作新聞發布會,通報案件審理情況,發布典型案例。法官通報典型案例2017年以來,邗江法院共受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及計算機信息系統犯罪案件16件91人。
  • 銀川市發布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十大典型案例
    一個長期盤踞銀川,輻射3省的跨地區跨行業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團夥被一網打盡,4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歸案,查獲公民個人信息超過400萬條用於房屋裝修業務推廣,涉案金額超過50萬元。該案是《刑法修正案(九)》修改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條款以及《網絡安全法》施行後,全區偵破的首例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4名嫌疑人均被判處2年以上有期徒刑,其中包括一名單位「內鬼」。
  • 北京一招聘平臺員工售賣簡歷信息,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新京報訊(記者 吳淋姝)12月4日,第七個「國家憲法日」當天,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在「涉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案件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上表示,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過去主要以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住址等傳統靜態信息為主,如今,包括徵信、定位、行蹤軌跡、住宿、房屋產權在內的動態信息被收集
  • 打擊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
    打擊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 2019十大案例 -2019年以來公安機關打擊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十大典型案例2016年以來,全國公安機關在打擊整治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專項行動、打擊整治黑客攻擊破壞犯罪和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專項行動、「淨網2018」「淨網2019」「淨網2020」專項行動中,持續重拳打擊整治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活動,偵破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1.7萬餘起,抓獲各行業內部人員3000餘名,發現並通報一大批涉及金融、教育、電信、交通、物流等重點行業信息系統及安全監管漏洞,打掉了一批非法採集
  •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相關法律法規及典型案例彙編
    前言:由於筆者近期在辦理涉及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案件,故搜集了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最高院、最高檢發布的典型案例,
  • ...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個人信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司法實務...
    相關案例邵保明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案例來源:2017年最高法發布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要旨】非法出售戶籍信息、手機定位、住宿記錄等個人信息,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基本案情】2016年初起,被告人邵保明、康旭、王傑、陸洪陽、倪江鴻分別以「大叔調查公司
  • 公安部:嚴打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十大典型案例一、北京顧某等人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案2016年6月,北京公安機關網絡安全保衛部門破獲顧某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案。經查,自2016年1月起,顧某夥同他人製作用於非法獲取該公司帳號的軟體程序,並在網際網路上大肆收購網站身份認證信息,使用軟體大量實施「撞庫」行為,非法獲取該公民個人帳號約10萬組,並通過網際網路大量出售帳號及掃號程序,非法獲利10萬餘元。
  • 江蘇法院發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典型案例
    法院認為,被告人侯濤等六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利用網絡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騙取被害人財物,詐騙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均已構成詐騙罪。六名被告人與他人共同故意實施詐騙犯罪而組成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系共同犯罪,且構成犯罪集團。被告人侯濤是該網絡詐騙集團的組織者、指揮者,系犯罪集團首要分子,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其在庭審前未如實供述犯罪事實。
  • 武漢私人偵探調查公司個人調查是否構成違法?
    湖北武漢、荊州、宜昌、襄陽幾大城市有一種為私人提供幫助的行業叫私家偵探,那麼僱用私家偵探調查一些公民私人信息,這在當今社會需要中很常見,刑法也規定,非法獲取、提供公民個人信息都需追究刑事責任那麼「私家偵探」調查公民個人信息是否違法?武漢情調查機構 王凱為您解答。「私家偵探」調查公民個人信息是否違法當前法律存在一些模糊空間。直觀地看,沒有法律依據提到任何人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均有可能涉嫌犯罪,但是最終是否構成犯罪取決於諸多因素。 「公民個人信息」是一個模糊、變動的概念,刑法修正案(七)沒有對其作出明確界定。
  • 公安部公布十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典型案件
    近日,公安部公布了2019年以來公安機關偵破的10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典型案件。吳某交代其利用暴力破解手段非法獲取涉案網站後臺管理權限,盜取大量公民個人信息在「暗網」叫賣。四、北京公安機關偵破高某「暗網」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2019年6月,北京市公安局網安部門工作發現,網民「yuhong」在「暗網」販賣國內某銀行6.02萬條用戶個人信息。北京市公安局網安部門縝密偵查,鎖定犯罪嫌疑人高某。7月24日,北京公安機關將高某抓獲歸案。
  • 2019以來公安機關打擊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十大典型案例
    2016年以來,全國公安機關在打擊整治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專項行動、打擊整治黑客攻擊破壞犯罪和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專項行動、「淨網2018」「淨網2019」「淨網2020」專項行動中,持續重拳打擊整治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活動,偵破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1.7萬餘起,抓獲各行業內部人員3000餘名,發現並通報一大批涉及金融、教育、電信、交通、物流等重點行業信息系統及安全監管漏洞
  • 漢川首次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追究民事責任
    9月10日,漢川市檢察院對市法院開庭審理的四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均提起公訴和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要求法庭追究四案被告人刑事責任,同時判令5名被告在新聞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支付賠償金和徹底刪除所有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這是該院首次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追究民事責任,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 立足構成要件區分侵犯個人信息犯罪之罪數
    司法實踐中,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範圍較廣,經常和其他犯罪產生交集。由於公民個人信息的洩露常常導致大量詐騙、敲詐勒索、故意傷害等犯罪案件發生,給公民人身和財產安全帶來極大損害。因此,探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和其他相關罪名之間的關係,釐清一罪與數罪以及相關法律適用爭議,具有重要意義。  罪數,是指行為人所犯之罪的數量,即行為人實行的犯罪究竟是構成一罪還是數罪。
  • 公職人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問題研究
    摘要:公民個人信息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我們生活中所稱的個人隱私,在網際網路高速發達的今天,某些個人信息的「公開性」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因此給公民個人帶來的生活困擾以及為犯罪分子提供的無形便利等問題,成為不可迴避、亟待解決的社會及法律問題。在此問題範圍內,醫生、老師、公安民警、法院工作人員等特殊群體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中的兩個問題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是網絡犯罪中常見的一個罪名,也是筆者長期關注的一個罪名。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筆者連續三年都有處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其中不乏不提請逮捕、不批准逮捕和一審緩刑的案例。一、公民個人信息的認定侵犯公民信息罪的犯罪對象,是公民個人信息。
  • 民法典來了|納入隱私權範疇 公民 「私人生活安寧」不容侵犯!
    體現了國家對公民隱私的尊重和維護。日常生活中,擾亂私人生活安寧的案例不在少數,《民法典》生效後,接到騷擾電話、簡訊、或者朋友圈被微商刷屏等行為均可能構成對公民私人生活安寧的侵犯。小張明確拒絕,之後的一段時間內,該商家多次以簡訊、電話的方式向小張推銷書籍、文具等,並通過申請添加小張為微信好友的方式,向其不斷推送產品信息。小張認為該教育機構通過提供教育服務獲悉了其基本個人資料,在小張不知情的情況下擅自將其個人信息提供給其他商家,違反法律與社會公德,使得小張被無端騷擾,打擾了其學習計劃及生活安寧,嚴重侵犯隱私權,故小張將該教育機構訴至法院。
  •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認識誤區之一:買賣電話號碼不屬犯罪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認識誤區之一:電話號碼不是公民個人信息?因此買賣電話號碼特別是買賣不含機主姓名的電話號碼不是犯罪?法律常識: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認識的誤區之一(待續),你可能不經意間已經觸犯該罪,銷售類人員必看《刑法修正案(九)》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明確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臨潁法院開庭審理一起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
    10月28日、29日,臨潁縣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潘某軍等人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一案,涉案被告人多達34人,大部分為90後,20多名群眾全程參與視頻旁聽。在非法放貸過程中,王某、潘某軍、石某勝等人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竊取他人通訊記錄、通訊錄等公民個人信息,其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的規定,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應當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 身邊的民法典 | 納入隱私權範疇 公民 「私人生活安寧」不容侵犯!
    體現了國家對公民隱私的尊重和維護。日常生活中,擾亂私人生活安寧的案例不在少數,《民法典》生效後,接到騷擾電話、簡訊、或者朋友圈被微商刷屏等行為均可能構成對公民私人生活安寧的侵犯。小張明確拒絕,之後的一段時間內,該商家多次以簡訊、電話的方式向小張推銷書籍、文具等,並通過申請添加小張為微信好友的方式,向其不斷推送產品信息。小張認為該教育機構通過提供教育服務獲悉了其基本個人資料,在小張不知情的情況下擅自將其個人信息提供給其他商家,違反法律與社會公德,使得小張被無端騷擾,打擾了其學習計劃及生活安寧,嚴重侵犯隱私權,故小張將該教育機構訴至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