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他們,永遠留在脫貧採訪的路上
——追記舟曲縣融媒體中心記者陳文燕 王彥輝 閔江偉
當你看見我的時候,我和我的新聞在電視裡;當你看不見我的時候,我和我的新聞在路上。」可是,這一次他們年輕的生命,在歸來的路上永遠回不來了……
記者 李建舟 張繼元
2019年10月7日,舟曲縣融媒體中心的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三位新聞工作者倒在了脫貧攻堅的路上,他們在完成曲告納鎮脫貧攻堅新聞採訪後,返回途中所乘坐的車在隴南市兩水鎮不慎墜江,三人不幸遇難。
他們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回家的途中,停留在他們所熱愛並為之孜孜以求的新聞採訪路上,也離開了他們關心牽掛的至親、朋友們!
11月4日,州委、州政府決定,追授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全州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
無悔選擇
筆尖鏡頭凝聚起真情
無悔的選擇,不懈的追求,用筆尖記錄點點滴滴,用鏡頭凝聚人間真情,忠心於自己的新聞工作,選擇了開始,便選擇了艱辛。
本該是女孩裝扮自己,盡情揮灑青春的年紀,而她卻毅然選擇了上山 下鄉,風餐露宿的新聞工作,並為堅守自己的初心,踐行自己的使命,燃燒了青春,升華了生命,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詮釋了對黨的新聞事業的無限赤誠。她就是舟曲縣融媒體中心新聞工作者陳文燕。
陳文燕,2015年11月步入新聞行業,四年來,長期活躍在舟曲新聞工作一線,將自己的滿腔熱情與舟曲的新聞事業牢牢系在一起。用鏡頭記錄了舟曲的發展足跡,用圖像和聲音向群眾傳遞了最新的信息和社會正能量。出鏡、撰稿、攝像、編輯、新媒體運營,她對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無怨無悔,她信念堅定,克己奉公,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公而忘私、忘我奉獻」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
「下次有機會,大家再聚啊,我好好請你們,剛接到單位通知,我現在要去下鄉,採訪脫貧攻堅。」陳文燕對她的好朋友舟曲峰迭新區幼兒園老師韓貞媛說。韓貞媛和陳文燕從小學四年級就一起上學,一起玩耍,幾十年感情讓她們成為無話不談的閨蜜。
她告訴閨蜜韓貞媛,「選擇了電視新聞工作,就是選擇了一份執著和堅守,付出和熱愛」。
「由於她忙於工作,本來約定今年十一的重慶之旅,也沒有成行,也成為了最終的遺憾。」韓貞媛告訴記者。
熱愛生活、喜歡舞蹈的她和舟曲縣咔蔻舞蹈工作室的老師劉念成為好朋友。「我真的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真的不敢相信,但好多學員都告訴我這是真的。」劉念幾度哽咽,「燕子因為工作忙,三四周都沒有來這裡學習舞蹈了,本來說好這次下鄉回來,就把最近幾周落下的課補回來,但真的沒有機會了」。
匆忙的腳步,不是在採訪,就是奔波在採訪的路上,疲倦的身影常常陪伴漫天星光,不管是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突發災害第一線,重大活動報導現場,她都始終以一種忘我的精神和勤懇的態度紮實高效地工作。
「下次休息,回家一定給父母做一頓飯。」這是陳文燕對父母承諾,也變成了無法兌現的承諾。
「我喜歡我的專業,我更愛這份工作,我一定要發光出彩。」這是她常激勵自己的話,也是給疑惑她一個女孩子為啥幹上了男孩子都有點怵的電視新聞工作的人的心裡話。
「攝像機她拿過、攝像機架子她扛著往山上爬,從來沒有說過苦喊過累,和男記者一樣,什麼苦什麼累都能吃。」舟曲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孫曉文聊起陳文燕的時候說。不管颳風下雨,還是山路泥濘,她從不退縮畏懼,有時候男同事都不敢走的山路,她就往前衝,做大家的開路「先鋒」,劃傷擦傷是常有的事。有時下鄉採訪遇到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郊野外,她也和男同志一樣,就地路餐,從不叫苦叫累,男同事們都叫她「鐵燕子」。
4年多的新聞採編工作,陳文燕的足跡遍布舟曲的鄉鎮村落,一個嬌弱的女孩,就這樣一步步用她的雙腿丈量完了她摯愛的故土。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了她所關心和牽掛的扶貧事業,也把生命獻給了這片美麗而充滿生機的熱土。
執著奉獻
踐行脫貧路上的初心
「你在我心裡從未離開」這是一個微信朋友圈所發的內容,這簡單九個字的微信朋友圈,說的是無盡的思念,說的是對思念之人在自己心裡的重要,更說的是無奈的辛酸吧。
——這是王彥輝妻子10月17日所發的朋友圈。
王彥輝,1989年9月出生,201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成功與光芒都是努力的結果。在融媒體中心兩年的工作中,王彥輝吃苦耐勞,從新聞知識門外漢,他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零學起,成長為單位的業務骨幹。他及時捕捉社會熱點及社會群體的喜好,根據受眾群體,策劃製作出許多好的專題、稿件,為傳播舟曲好聲音、講好舟曲好故事做出了貢獻。兩年時間共在縣臺播發稿件400餘條,甘南電視臺播發稿件100餘條,省級媒體播發稿件20餘條,中央電視臺播發稿件5條。他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單位領導的高度評價,也贏得了同事們的敬服和掌聲。
只要有工作,他一直都爭著做搶著幹,2018年7月12日,他在曲告納鎮拍攝「健康扶貧」的新聞素材,由於受連續暴雨影響,舟曲縣南峪鄉江頂崖出現泥石流滑坡,造成白龍江水位上漲、河面提高,王彥輝所採訪的曲告納鎮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路面受損,群眾生活生命財產安全遭到威脅。他也在當天下午失去了聯繫,同事朋友多方打探也沒有和他取得聯繫,尋找一天後,在大家期盼與擔心中,家人和同事終於接到了王彥輝打來的電話,「他所在的村子,多處道路被衝毀,村子斷電,自己手機也沒電沒信號了,晚上他就在村子裡住了下來,他是借了別人的電話,爬到村子最高的山頂,有了電話信號,才打來的電話。」舟曲縣融媒體中心副主任馮海明回憶說。「本來可以當天回單位的,但他為了把素材拍攝得更好更完美,他錯過了最佳的返回時間,被困五天後,在道路還沒暢通的情況下,步行了好幾裡山路才返回單位。」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返回單位王彥輝又主動請纓,編採南峪鄉江頂崖滑坡體出現滑坡的新聞素材。在採訪中他不顧個人安危衝鋒在受災一線,第一時間將災情消息傳遞出去。冒著隨時有可能再次引發更大滑坡的危險,他和同事連續數日蹲守在災情安置點,及時將受災群眾生產生活安置等大家最關心,群眾最認可的有價值新聞素材報導出來,出色地完成了報導。
品格能決定人生,它比天資更重要。對於家裡人,他總感覺自己不是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因為外出採訪的時間比在家的時間多,和採訪對象在一起的時間比陪家人的時間多,抱電腦的時間比抱孩子的時間多。為此他時常感到愧疚,可是為了工作他只能委屈家人。但在妻子眼裡他仍是一位好丈夫,在父母眼裡他一直都是好兒子,有好吃的他總是先讓父母、妻子和孩子,買衣服第一個想到的總是父母、妻子和孩子。
「雖然他個子不高,但為人老實本分,對我、孩子和身邊的人沒有說過一次謊話,只要採訪回來寫完稿件後,就是幫我做家務,幹農活,每一分工資都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就是給自己買衣服,也不捨得花錢,100元錢的一雙鞋能穿一年……」妻子張林芳含淚說。
幹記者,做編輯,親父母,愛妻女,其實他真正「委屈」的是自己,一件黑色夾克,一條藍色牛仔褲,這是同事們對他最深的印象,也是對他的第一印象。
據王彥輝生前同事介紹:王彥輝父母親和妻子都是農民,他是家裡唯一的男孩,家庭條件不太好,生活壓力比較大,但儘管自己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一遇到救災捐款、助學捐款、助殘捐款等各種義捐活動時,王彥輝從不「掉隊」「缺席」,總是第一個捐款。贈人玫瑰,手留餘香,自己受困,不忘助人。
獻出生命
行動詮釋肩負的使命
在這個可以多元選擇的時代,名利讓有些人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理想,但總有一些人令我們感動、銘記,閔江偉,一個不平凡的人,譜寫了壯麗人生。
閔江偉,男,藏族,1996年4月出生。
「他不是我們『說』出來的,是從莊稼地裡長起來的記者。」
風雨中、黑夜裡,高山上、烈日下,阻擋不了閔江偉前進的腳步。在南峪鄉江頂崖和東山鎮牙豁口滑坡災害現場,閔江偉始終衝在最前沿,再苦不言苦,再累不說累,用它自己的話說「我還年輕,多幹點就能學到更多的知識。」白天跑現場,晚上趕稿子,經常通宵達旦,獲取第一手材料,攝取最震撼畫面,及時傳回新聞素材。今年,全州「一會一節」期間,閔江偉主動請纓到甘南廣播電視臺協助開展宣傳報導工作,拍攝了大量有價值的視頻資料,為全州文旅宣傳默默付出。
「他年輕,思想活躍,人也活潑,和大家的關係也特別好,特別是學東西,適應能力特別強。」同事尹次主說。
「做一名優秀記者,寫有溫度的故事」,一直是閔江偉不懈的追求。在一篇篇看似尋常的新聞報導背後,凝聚著敬業、奉獻、良知、正義、深情;在一組組影像和聲音裡面,浸透著艱辛、汗水、困苦、危險、犧牲。
不管是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突發災害第一線,還是在重大活動報導現場,閔江偉始終以一種勤勞的姿態和勤懇的態度紮實工作。時時處處用新時代好青年、好職工的標準要求自己,用奮鬥書寫新時代新聞人的最美青春。
同事馮鑫源說:「他最高興的就是幹記者,站在時代潮頭,為時代鼓與呼。」
閔江偉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一線的採訪報導上,始終把基層作為報導主題,把普通百姓作為報導主角,經常穿行於村村寨寨,走在田間地頭,深入農戶家中,採寫出許多具有鄉土特色、反映時代變遷的報導,用短暫而精彩的一生,展示了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今年,閔江偉採發280條新聞、25次直播、8部專題片,用筆尖記錄了新時代舟曲的發展,用鏡頭見證了舟曲山川村莊的變遷,讓螢屏呈現舟曲欣欣向榮的和諧畫面。
閔江偉以短暫而充實的一生,書寫了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初心使命。
他用鏡頭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和歷史足跡,用筆墨、鍵盤譜寫出波瀾壯闊的現實生活,用聲音傳遞了精彩紛呈的新聞篇章,他用生命詮釋的責任和堅守永遠留在我們心裡。
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他們用新聞人的博大情懷,將對這片土地的情、對父老鄉親的愛,化作一組組精彩的鏡頭、一行行滾燙的文字,弘揚社會正能量,傳遞時代好聲音;他們不懈努力、無私奉獻,把青春、汗水和年輕的生命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新聞事業。
同事眼中,他們是身先士卒、務實重行的好戰友。「我們是並肩作戰的好隊友」,舟曲縣融媒體中心的劉興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頗為動情,幾度淚目。「我和他們一起工作了好幾年。工作中,我們既是同事,又是朋友。當聽到他們遇難的消息,我簡直不敢相信,覺得這不可能……」說到傷心處,雙眼潮溼,泛起淚花。他連連嘆息:「他們為人爽直,工作敬業,勤奮吃苦,因為追求完美,經常像碾磨一般兢兢業業。我們說好一起大幹一番,他們卻永遠離開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