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新時期空間規劃的新需求,日前武漢中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發布了「MapGIS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系統」(以下簡稱MapGIS「雙評價」系統)。
一、背景與設計思路
今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文中指出要「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科學有序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明確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在空間規劃編制中的基礎性地位。
為了更好的開展雙評價,以支撐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自然資源部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技術指南(徵求意見稿)》中明確規定了雙評價工作的評價流程、評價指標體系及算法、評價基礎數據格式及清單、適用範圍等。該雙評價系統基於國產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MapGIS進行開發,積極響應技術指南的技術流程與評價算法,有效避免了人工操作運算可能帶來的錯誤,保證了評價過程的智能化和標準化,使評價效率有了質的飛躍,幫助雙評價編制工作者從繁雜、重複、低效的工作模式中解脫出來。系統技術流程圍繞從單項評價到集成評價,從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到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從評價結果展示到綜合分析應用,參考雙評價業務流程設計,將專業複雜的算法模型封裝成可調用工具,實現評價模型可視化配置,能根據區域特色靈活搭建評價算法,切實的提高評價的科學性與規劃設計的效率。
二、軟體功能與優勢
1、雙評價
「雙評價」包括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兩部分。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技術指南(徵求意見稿)》,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分為土地資源評價、水資源評價、環境評價、生態評價、災害評價、區位優勢度評價等六個單項評價,聚焦生態功能重要性、生態敏感性、農業開發、城鎮建設指向的具體指標,在單項評價的基礎上開展集成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
2、綜合分析
系統支持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結果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綜合分析,了解區域自然資源稟賦情況、分析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的問題和風險,從而得到未來國土空間的利用方向。
3、評價模型靈活構建
出於簡單方便、因地制宜的原則,系統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技術指南(徵求意見稿)》所提供的基礎算法模型之上,支持自定義新建方案,提供可視化的指標模型管理、可切換的評價方案選擇和可編輯調整的評價指標分級標準,方便用戶在實際工作中根據地方特色或工作需求配置合適的評價流程。
4、評價成果統一整體表達
系統基於MapGIS平臺提供多種製圖樣式模版,涵蓋要素層、圖框、圖例、花邊樣式等;評價結束之後,對各項評價結果實現一鍵輸出評價報告、評價圖件以及評價數據表,並可調閱出圖,以目錄樹的形式對評價結果進行集中管理與展現。同時,系統在評價過程會自動保存關鍵節點的過程圖件,方便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快速定位問題與成因,優化評價方法。
5、評價項工作流機制
系統針對各評價項採用工作流機制,支持對評價模型進行編輯修改,實現評價過程的可拆可合。以工作流邏輯為基礎,各評價流程實現靈活配置。
6、系統操作簡單易用
參考雙評價業務流程設計,界面布局美觀,提供流水化作業模式和圖層自動匹配功能,操作簡單不繁複,用戶只需六步操作,即可獲得評價結果,提高操作便捷性,提升用戶工作效率。
三、未來規劃展望
1、指標模型庫豐富
除國家發布的算法模型外,在後期工作實踐中,不斷豐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的指標模型庫,使用戶能夠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不同的業務需求下擁有更多的模型選擇。
2、增加海洋評價和地下空間評價,實現全域覆蓋
在陸域評價的基礎上,豐富海洋評價和地下空間評價的算法模型,研製全域用途管制與規劃評估監管標準,研究覆蓋全域國土空間的用途管制規則集,最終形成全空間的管理。
為適應當前國家自然資源管理及規劃體制改革新要求,助力規划行業轉型升級,提升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6月29日,2019國土空間規劃高端研討會將在寧夏召開,屆時行業知名專家學者將共聚銀川,探討國土空間規劃發展趨勢和關鍵技術。在此,誠邀各界專家學者蒞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