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欣兒媽
編輯\欣兒媽
最近,有一位寶媽朋友推薦我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的一本書籍《行為主義》,朋友跟我說這本書裡面有一個育兒方法—"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很不錯,據說用這個方法教育孩子可以教育處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
於是,我特意去書店找尋了一下這本書,閱讀後發現這本書的主觀意見寫的太過美好,隨後上網查閱資料後,發現這個所謂的"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又名"哭聲免疫法",曾經在美國風靡一時。
"哭聲免疫法"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哭聲免疫法"的大致做法便是:孩子哭了不管他,當做沒有聽見,讓孩子自主停止哭泣,然後通過長時間的強化刺激,一直到孩子不會選擇自己哭泣來表達自己的訴求,約翰·華生也曾表示:"用哭聲免疫法,一定可以培養出一個獨立的孩子。"但這樣的方法,無非是用"選擇性忽視"來讓孩子被迫"學會獨立"。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約翰·華生的"哭聲免疫法"在美國大行其道,短時間內確實效果明顯,孩子紛紛變得不需要父母過多管教過多操心的樣子。
然而事情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如此美好,有人跟蹤研究了十年後發現,用"哭聲免疫發"教育大的孩子,大多都缺乏安全感,而且伴有失眠、癔症等疾病,更有甚者患有精神分裂、多種人格等精神疾病。
約翰·華生為了表明自己的"哭聲免疫法"大有成效,他的家族一直沿用此法至今,家族中三代都用這樣冷酷而殘忍的方法進行育兒,隨著一個駭人聽聞的事情發生後了:
約翰·華生大兒子年紀輕輕便成為流浪漢,青年時期多次嘗試結束生命未果後,最終於36歲離開了這個世界。約翰·華生的小女兒瑪麗則是每天飽受精神折磨,患有嚴重的抑鬱症,她易怒酗酒,更是與哥哥一樣多次嘗試自殺。約翰·華生的孫女瑪麗埃特是飽受"哭聲免疫法"傷害的第三代,她與母親瑪麗一樣易怒酗酒,而多次在社交平臺上表示出想要自殺的想法。1958年9月25日,約翰·華生在康乃狄克州孤獨地死去,他去世前燒毀了自己所有的科研成果,人們紛紛猜測:或許連他自己都質疑自己的理論是否正確了吧。
這便是聲稱創始人華翰華生家族的三代情況,是多麼諷刺的結局,看完這些,你還想用這樣的方法教育孩子嗎?
這套毒害了萬千美國兒童的育兒方法,早已經被美國國家科學院哈羅用恆河猴母愛剝奪試驗推翻了,然而這套"哭聲免疫法"卻在我國寶媽圈子裡瘋狂流傳,歸根結底,類似這種毒害孩子的理論他們的理論核心便是:精神上的窮養。
精神上的"貧窮"是自卑根源
其實,不論窮養還是富養,我們最終的目的都只有一個: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價值觀,既要孩子不因為精神"貧窮"而自卑,又不讓孩子因為無限索取被滿足而成為自我的人,在這個繁華攀比的世界中,孩子之所以會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根本原因就在於孩子的內心極度空度。
因為缺乏父母的關愛,所以渴望夥伴們的認可;更是因為缺乏精神寄託,所以渴望物質滿足自己內心心空虛。
我們可以嘗試思考,一個學習成績第一的孩子,面對渾身上下穿戴的都是各色名牌的差生,他會有自卑感嗎?
答案多半是不會的,孩子的因為成績好,他們得到了精神思想上的滿足,思想上的滿足是差生們用再昂貴的物品都無法撼動的,這正如一個中了彩票的乞丐,你會羨慕他嗎?並不會, 因為你知道這個乞丐,除了這僅有的幸運,他一無所有。
精神上的"富養"是優秀孩子的根本
何為精神上的"富養"呢?這是一個極其富有爭議性的話題。
其實有一個大家都不愛面對的事實:許多家長養孩子就如同養寵物,我經常能在寶媽群中看到許多寶媽曬孩子藝術班的照片,然後附上一句:
"我的孩子學會了跳舞。""我的孩子學會了彈琴。"家中有寵物的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曬自家寵物然後附上一些話語,就比如:
曬狗狗:"我家狗狗學會了撿球。"曬貓咪:"我家貓咪學會了踩奶。"是不是非常近似呢?從這些事情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家長會把一些孩子認為有意義的事情認定為沒有意義的無用功,往往會說:"這些能讓你考上好大學?能讓你提高成績?能讓你背好課文?"
精神的"窮養"便是這樣來的,對孩子的精神控制,其實就是精神上的"窮養",世界上沒有誰的思想和精神是一模一樣的,更沒有完全一樣的人。
精神的"窮養"和精神的"富養"在每個人看來,他們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一個人的精神面貌都是靠著自己長時間的不斷積累而由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
真正的精神"富養"應該是家長給孩子鼓勵,而不是打壓孩子的想法,培養一個優秀孩子的關鍵就在於孩子的精神思想上是否自由。
欣媽說
給孩子一個成長的條件與選擇的權利至關重要,但也不是一味的滿足孩子欲望,家長要把控好尺度,切勿因為溺愛而養出一個嬌縱跋扈的孩子。
我是欣兒媽,家長們如果遇上育兒方面的問題,不妨在評論區發表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或者私聊我和我一起探討如何孩子的教育問題,歡迎大家幫忙轉發點讚哦,謝謝!
(本文內容皆是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