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募格課堂原創,轉載開白請後臺聯繫。
作者:無為
大家好!我目前是江西某高校的一名在讀碩士研究生,即將畢業的我想通過撰寫這篇文章來分享一下我這三年來讀研的體會,一方面是想跟研友們交流讀研日常,另一方面希望對尚未讀研的同學能夠有所啟發。
研究生的成長之路
1.被迫選擇了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怎麼辦?
之所以談論這個話題主要是因為之前有被多次問到過,應付性的回答常常有:a.熬一熬就過去了,沒有畢不了業的碩士;b.沒有興趣就培養興趣,怎麼培養??c.換專業;等等。
首先,現在的研究生能夠讀上自己理想中的專業絕非易事。網上資料顯示2016年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人數為177萬人,但接下來的幾年一直保持直線上升的趨勢,到2020年達到341萬人,創下歷史新高。
雖然近年來各高校也在擴招,但招生人數增幅與之較小,另外還有一批保研大軍,導致碩士研究生的錄取比例維持在1/5左右,相當於5個人當中有4個人註定陪跑。於是導致調劑人數佔多數,而這時候考生往往很難調劑上自己理想專業。但辛辛苦苦準備了一年甚至多年,心想有地方讀就不錯了。
那麼現在再來談談上面關於被迫選擇不感興趣專業該怎麼辦的幾個回答,對於回答a是完完全全聽不得的。今時不同往日,以前我們很少甚至沒有見過對碩士生作退學處理的事件,但就在最近上海理工大學和廣西師範大學就對上百名研究生因學業超限作了退學處理。
現在許多高校都增加了對碩士畢業生的畢業論文要求,所以碩士階段的學習需要重視起來。對於回答b,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關鍵還在於通過什麼方法培養?
如果是在研究生入學前對所選專業不感興趣,那就大可不必憂慮。在這裡,本人想說一下自己的體會。
本科階段我學的課程有微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植物學、發酵工程等專業課,那時候我只對發酵工程「情有獨鍾」,可能是因為我本科階段進行過相關研究有關吧,覺得考研選這個專業更有底氣。
於是我考研就義無反顧地報考這個專業了,最後我跟大多數人一樣落榜了,反覆聯繫各地高校的相關專業導師無果,這時我的本科班主任見狀不忍讓我就此放棄,就建議我換專業去學養蜂學,因為在那時他正好了解到那邊專業需要招男生。
我心想兩專業相差太大,直接從微生物——動物,而且還是跑去養蜂,這讓當時的我猶豫了一整個晚上。如果不是他說給我一個晚上的時間考慮,我想我會糾結更久。最終我還是說服了自己,成功報考上了養蜂學,具體叫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專業。
我一開始面對蜜蜂很害怕,但每天也只能硬著頭皮去學。久而久之,當我開始了解蜜蜂的作用及習性並且能夠方便地拿蜜蜂用於科研時,我漸漸愛上它了。因為以前的我壓根不知道蜜蜂可以拿來研究那麼多東西,科學家發現蜜蜂會數數、會舞蹈語言、會自閉、會緝毒,蜜蜂腦內有磁場可以用於導航,蜜蜂的腸道菌組成穩定而簡單,蜂王貯精囊使蜂王交配一次就可終生產卵等等。
這裡主要是想說不管我們一開始選擇的專業如何,先一頭扎進去再說,喜不喜歡試了才知道。本科對於課堂上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跟科學研究實踐相比還是完全不一樣的,就相當於會考試的同學科研不一定最棒。如果是在研究生期間深入學習後對專業不感興趣,那就得作進一步打算了。
這時可以先考慮跟導師商量換課題,前提是入學後不超過一年,如果學制是3年的情況下。因為一般的課題組關於課題領域的研究還是有很大彈性的,況且現在都很注重學科交叉。
再者就是換導師了,國外很多單位就是有這種選擇的,不過這種情況在國內科研單位極為少見,一般不會選擇且較難實現,這裡不加贅述。最後可以考慮讀博時再更換專業。這裡也順便就回答c作一描述。
為什麼說讀博換專業是可行的呢?
其實正在讀研的同學可能會有所體會,儘管我們的研究專業五花八門,但學術研究的思路尤其是學術思維的培養是大同小異的,這種能力到博士期間也是可以發揮作用的,所以影響並不是很大,尤其對於喜歡挑戰的同學或許是件幸事。那麼即使不願意讀博,碩士期間得到的鍛鍊也能夠幫助到我們找工作時順利改行。
2. 論文選題和實驗設計
研究生入學以後我們就要開始著手論文選題了。
有個例子很形象:
本科生——導師告訴你兔子在哪,並教會你捕捉兔子的方法;
碩士生——導師告訴你哪裡有兔子,讓你去捕;
博士生——導師直接讓你抓只兔子回來,至於兔子在哪?怎麼捕?自己想辦法。
其實這就相當於大多數碩士生都是導師給定已有課題讓你做實驗,這個過程主要是針對課題方向去把整個領域的文章下載下來閱讀就好了,運氣好一點可能就幾十篇,運氣不好甚至幾百篇。這裡說的運氣不好其實從長遠的眼光來看並非不好,首先是自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研究,其次多看文獻對於自己的文獻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都是大有裨益的。
只有看了足夠多的相關文獻才知道別人做了什麼,自己可以接著做什麼,也會間接學到科研的套路了,學習怎麼樣講好故事,怎麼樣提科學問題,等等。
關於怎麼看文獻,我這裡簡單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
我初入一個領域首先會看中文文獻,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首先會看最新綜述類文章,了解領域動態和進展;接著看外文文獻,但絕不是每篇都從頭看到尾,首先是題目吸引我的我會仔細看一下摘要,如果是我想要的我再下載下來看結果,一般直接看圖表內容,如果我想知道結果是怎麼做出來的,我再看對應的實驗設計即方法部分。
文獻看足了我們再確定自己研究的題目,並打磨好實驗設計,一般實驗內容在一開始就需要有一定的創新性,因為如果一開始設計就水,想法就low,我們後面幾乎是不可能做出好的research來的。
3. 開展實驗和結果分析
實驗部分應該算是大部分理科生的日常了,除了部分生信好的同學重點放在大數據分析上面。做實驗其實很磨性子的,需要耐心和專注,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我建議大家實驗之初不要太過著急,有時候先做個簡單預實驗看看結果可能會讓你事半功倍,並且成功率極高。
另外,實驗和結果分析放一塊是想強調這兩塊同步進行的重要性。很多同學習慣等實驗全部完成後再進行數據的分析,而有的數據甚至放好久才開始分析,其實這樣做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首先及時分析數據有助於自己對於實驗的敏銳判斷,一旦數據有問題,及時完善、改進甚至中止是可以挽回損失甚至力挽狂瀾的;其次,如果時間久了數據丟失將會是致命的;另外,及時處理數據撰寫文章有助於文章的發表,一方面是科研不等人,你能想到的設計別人也可能想到,說不定就跟你一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另一方面,我們發表過SCI的同學可能遇到過論文返修要求補實驗的情況,你能保證樣品不過期嗎?
4. 論文撰寫
論文撰寫是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同樣的數據不同的人撰寫發的雜誌檔次也不一樣,你可能會認為我是講資歷,其實這裡主要是指論文寫作的水平。至於數據的挖掘及圖表繪製也是很重要的,這裡不贅述。
論文寫作水平高的往往能夠把一篇Paper的故事講的有趣而不乏意義,對於結果的分析也能有理有據,且腦洞大開。一般研究生期間的後半程都會在論文上面軟磨硬泡。
5. 投稿和返修
投稿也是很講究方法技巧的,盲目的投稿會浪費審稿人和自己的時間或者是物超所值。如果你投稿直接被接收,那我不知道要不要恭喜你。因為你的研究可能能上更好的雜誌,當然投CNS這樣的期刊我就無話可說了。
你可能會用影響因子1分的SCI也能獲諾貝爾獎的案例來反駁我,但不可否認的是,投稿更有名氣的雜誌的確會更快地向同行們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如果你的投稿被拒個十次八次的,可能就要慎重一些了,不僅投稿上耗費太多時間精力,而且時間久了東西也可能就不新了,可以嘗試投相關領域影響力稍微差一點的雜誌試試看。當然對於一些超過審稿期限還沒有收到編輯回信的可以及時催一下,有時候提前禮貌性地問一下也是可以的。
聽一位老師說,有一次他投稿Nature後一個星期沒收到郵件,很開心;半個月過去了還是沒看到郵件,激動得不得了;一兩個月過去了還沒收到郵件,他覺得奇怪就去諮詢編輯了,編輯告訴他收到稿件幾天就給拒稿信了,於是他再次查看了一下郵件,看了下垃圾箱,發現確實收到拒稿信了。
所以,在投稿一個雜誌前要儘可能了解雜誌的審稿周期和相關特點,做到合理投稿,必要時適當性地催一催。
6. 學術報告
研究生期間或多或少會參與各種各樣的學術報告,包括組會報告及大小型學術報告,這也是難得的增長學術見識和增進同行交流的機會。
於學術會議旁聽者而言,我們可以從大牛身上學到一些領域的前沿知識,可以學習到如何做好一場學術報告及相應的科研技巧等;於學術匯報者而言,促使自己學會製作一份令人醒目的報告ppt,以及如何在專家學者面前做一場令人記憶深刻的Presentation,這些都會使自己得到一定的學術鍛鍊。
以上基本上是一個普通研究生的日常,做好每個環節都是很好的鍛鍊,不管是對就業還是選擇深造都能奠定基礎。供研究生同學探討及即將讀研的同學參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