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酒股份聯合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舉辦文化沙龍,名家暢談收藏智慧與白酒文化
名家在文化沙龍現場。
趙智
楊宗鴻
周帥
張靜濤
名家暢談收藏智慧與白酒文化。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在一千多年前,詩聖李白就發出過感嘆。而在他之前數百年,已有人發現了酒的魅力。東漢末年,曹操在《短歌行》中寫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酒的魅力,不只在當下,更在時間的長軸上。「酒是陳的香」,時間是醬酒的朋友。經過歲月沉澱,時代的記憶和個人的情感融於酒中,細細品味,其實就是和一段歷史在對話。
12月21日,以「做時間的朋友名家暢談收藏智慧與白酒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沙龍在成都舉行。白酒界翹楚和文化界大咖相遇,現場飄滿酒香的詩意氛圍中,一場關於時間、人文的討論,不斷碰撞出火花。
酒就如血液般在中國文化的脈絡裡涓涓流淌。從《詩經》中的酒文化,到晉代陶淵明的「田園詩酒」;從唐代岑參的「邊塞詩酒」、李白的「浪漫詩酒」、杜甫的「民間詩酒」,再到宋代文人之間的行酒令……
「酒文一家」,一直延續到現在。冬至前後炙酒忙,21日,冬至前一天,成都鬧市區一個酒莊中,在美酒的邀請下,一場文化的碰撞拉開帷幕。
巴金文學院院長趙智,「非非詩派」創始人之一、企業家尚仲敏,著名收藏家、四川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董維微,著名收藏家、四川省文化產業商會副會長張靜濤,以及收藏家、成都宇曜古燈文化博物館館長姚宇林和收藏家貢建平圍坐一桌,品味「可以喝的古董」,分享自己壓箱底的寶貝以及獨家收藏技巧。現場,姚宇林拿出的青銅燈具,讓大家嘖嘖稱奇。
「你有收藏,我有美酒。」作為東道主,古藺郎酒藏品有限公司領導、《星星詩詞》執行主編、著名書法家楊宗鴻如此歡迎各位大家。在酒香中,大家們站在時間長河之上,暢談收藏智慧與白酒文化。
「無論是收藏書畫作品,還是收藏酒,這兩者,本質上是相通的。」趙智愛書畫,也愛酒,「我雖然沒有專門收藏,但家中還是有幾瓶酒可以招待遠方好友。」在他看來,以詩會友、以酒會友,二者是朋友之間交流的一個中介。郎酒牽線,這十餘年裡,趙智讓志同道合的作家朋友一同品味時間賦予的味覺,一同尋找詩意世界。
和趙智一樣,收藏書畫的董維微說起白酒收藏深有感觸。「兩者雖門類不同,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他看來,酒是生活的文化,書畫是文化的藝術,兩者都有穿越現實的作用,「好酒,通過感官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其他藝術品一樣,可以讓人生更具有詩意。」董維微說,白酒收藏背後,是生活的態度和品味的體現,「你看,酒業發達的地方,藝術氣息都比較濃厚,比如南美、巴黎,又比如產生詩歌的地方——成都。」
五年前,姚宇林創辦了全國首家中外古燈與現代燈飾緊密結合的燈文化專題博物館。收藏研究中外孤燈照明器30多年,他親手淘買的古燈達3000餘具。如今,一看到有年代的燈具,他依舊兩眼放光。「收藏昨天,是為了明天。」他說,每一個收藏品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其背後都承載著一段故事、一段記憶,「收藏研究的過程,就是和歷史對話。」
在博物館這一方天地裡,姚宇林以燈會友,向中外30餘萬觀眾展現一段段歷史故事,「酒也一樣,收藏好酒,也是珍藏一段歷史。」
在張靜濤看來,收藏,就是把傳統文化重新進行梳理。因為收藏這個愛好,貢建平和時間做了朋友,「收藏品需要時間來沉澱,而能夠識別這些寶貝,也需要時間和閱歷積累。」
周帥和老酒結緣,是受父親的影響。大約初中時,老家一個開商鋪的親戚,把賣不掉的老酒送給周帥父親。「他喝了一口,讚不絕口。」自那以後,四處做工程的父親,每到一個縣城,總會到當地小店裡淘老貨,「一來口感醇厚、濃鬱,二來,價格還便宜些。」
耳濡目染,周帥也對老酒有了別樣的感情。從大三開始,他也嘗試著在市場上淘老酒。「越了解就越喜歡。」老鋪子、食品城……周帥整天都泡在酒中。如今,24歲的他專門騰出了一套150平米的房子來藏酒,家中收藏的上世紀90年代精品酒超過2000瓶,其他有些酒放在倉庫裡,「總共加起來有30萬瓶吧。」
周帥收藏的酒中,郎酒佔了半壁江山。「我喜歡醬香型白酒,其中又以郎酒為首選。」這些藏品中,他對一瓶20年陳釀的青花郎記憶猶新:書本一樣的包裝,打開來,硯臺、毛筆,映襯著青花瓷酒瓶,格外有情調。這是2000年前後郎酒出的第一款20年陳釀,為了得到它,周帥輾轉成都、崇州、雅安等地。
「其實,好酒不只在價格,並不是有錢就能買到好酒。」有人曾出高價想買周帥手裡的一瓶酒,卻被拒絕,「他不懂酒,我只賣給懂酒的人。」
在周帥看來,收藏酒,也像是和酒交朋友,「是會有感情的。」每次回到老家西昌,他總會開一瓶老酒和父親小酌,「聽父親講那一年的人、事、物,覺得很有意思。我想,多年後,我也會一邊品酒,一邊回味起我所經歷的一幕幕。」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吳冰清攝影雷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