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全長11179公裡的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簡稱「渝新歐」)架起中國第三座歐亞大陸橋。中新網記者從這條新絲綢之路的起點重慶出發,駕行15000公裡、橫跨六國,至終點德國,記錄中國貨的穿越之旅,發掘中歐商貿新商機。
中新網喀山8月23日電 (記者 劉賢)俄羅斯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喀山國立大學至今仍保留著一間教室,列寧和託爾斯泰都曾在這裡上課。
喀山國立大學的博物館坐落在一片白灰色建築之中,兩層樓、大玻璃窗,一排白色門柱有兩人合圍那麼粗,處處透露著這所成立於1804年的大學曾經的貴族氣息。博物館對面豎立著列寧雕像,是少見的青年時代的模樣。
進入博物館二樓,兩間長方形大屋子裡陳列著為這所大學帶來榮譽的名人的影像、手稿、眼鏡、墨水瓶、手術刀等珍貴遺物。這裡能找到創立非歐幾何學的羅巴切夫斯基、發現化學元素「釕」的克勞斯、創立有機合成結構理論的布特列羅夫、發現電磁共振現象的扎沃伊斯基等巨擘。
再往裡走,仿佛跨入百年前。兩列各六排的斜面長桌和長椅,5個幾乎與屋子一樣高的木質書櫃油黃的色澤散發著時間沉澱的味道,兩個大玻璃窗引進陽光照亮了書櫃中修補過的書脊以及一平方米大小的黑板和前面的講座。
博物館副館長維拉·尼古拉耶夫娜說,這就是列寧和託爾斯泰曾經上過課的教室,學校原樣保存著。
她站在靠窗第二排的位置旁告訴記者,列寧當年就喜歡坐在這裡聽課。1887年,喀山國立大學錄取的第234個學生就是列寧,入學後3個月就因組織學生運動被開除。100餘年後,陽光仍然正好灑在這個他最常坐的位置上,為有些脫色的黑色課桌補足光彩。
而在這間教室靠牆一列課桌的倒數第三排則是偉大的文學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的「最愛位置」。
這兩位影響世界甚深的人物進入喀山國立大學的時間相隔40多年,現在以這樣的方式成為「友鄰」。博物館內保留的另一間教室,是列寧曾組織學生運動的地方,如今是該校部分開學和畢業典禮的舉辦地,高高的牆壁上掛著託爾斯泰的畫像。
200多年的歷史讓這所大學不僅孕育出一個個傑出人士,也記錄著的文化交融的痕跡。
維拉·尼古拉耶夫娜帶記者到一個掛了龍紋文房四寶盒、佛像、《三部妙典》線裝書的陳列窗前說,1837年,喀山國立大學設立了俄國第一個漢語系,是歐洲第二個漢語系,這些物件就是當年文化交流的證據。
現在喀山國立大學有兩三百個中國留學生。26歲的俄語系博士生莊微微說,這兩年中國留學生越來越多,學習中文也成為當地學生中流行的事情。
2007年該校設立孔子學院,2012年畢業的烏斯馬諾娃·伊琳娜如今已是老師。她說,孔子學院有200多個學生。喀山國立大學與中國的湖南師範大學是合作學校,每年都互派交換生,她也因此兩次到訪中國學習。
8月22日,橫跨六國、為「渝新歐」沿線城市尋找新商機的「感知中國·穿越新絲綢之路——渝新歐國際鐵路媒體特別行動」自駕採訪車隊到訪喀山大學,並送給孔子學院一臺「重慶造」筆記本電腦。陪同參訪的烏斯馬諾娃·伊琳娜對著記者鏡頭,用漢語說:「你們來到俄羅斯讓我們可以這樣交流,希望再次來訪喀山,更多了解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