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研究範式及其方法論探析

2020-12-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摘要:研究教育政策的研究範式具有重要意義。教育政策研究範式是具體的研究要素即研究主體、研究內容、研究過程及研究方法與研究方法論的有機結合。研究方法論包括直接方法論和間接方法論:直接方法論包括如何收集資料和如何分析資料兩方面,它對教育政策研究範式起著直接的支撐作用。間接方法論是間接支撐教育政策研究範式研究的方法論,主要指的是西方傳統的方法論即經驗論、先驗論和實踐論,以及現象學、解釋主義、批判理論、建構主義和符號互動等五個西方範式方法論。新範式方法論也為教育政策研究範式提供了間接方法論基礎。

  作者簡介:孫綿濤,瀋陽師範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所所長,特聘教授,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兼職博士生導師;馮宏巖,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與瀋陽師範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瀋陽師範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所講師。

  當前對教育政策的研究,一個比較明顯的現象是只注重對教育政策本身進行研究,而不太關注對教育政策研究的研究。對教育政策本身進行研究,只是對教育政策研究進行現象學層次的研究,而對教育政策的研究進行研究,是對教育政策研究進行元學研究和方法學的研究。這裡把這種研究稱為教育政策的研究範式。只對教育政策本身進行研究的狀況既不適應教育政策科學發展的需要,也不適應教育政策改革的需要。中國的教育政策學如果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兩本有代表性的教育政策學著作[1][2]出版算起,到現在只有短短20年的時間,其學科範疇、邏輯和體系都有待進一步提升,對教育政策研究範式進行研究,可以進一步提高教育政策學的理論水平。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時代,這一時代對我國教育政策提出了新的改革任務,對教育政策決策、執行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教育政策研究範式研究,有利於提升我國教育政策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對我國新時代教育政策的改革與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對教育政策研究範式進行研究涉及比較多的內容,本文僅就教育政策研究範式及其方法論做一初步探討。

  一、如何理解教育政策研究範式

  理解教育政策研究範式,其前提是要對範式進行界定。人們一般認為,是美國學者託馬斯·薩謬爾·庫恩在1962年出版的專著《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範式」(paradigm)這一範疇。在《科學革命的結構》這本書中,庫恩對「範式」這個範疇並未進行明確定義,而只是運用「範式」這個範疇,揭示了科學發展的另類邏輯,表達了他對科學哲學邏輯主義學派的代表波普爾在《科學發現的邏輯》中提出的理論的不同觀點。瑪格麗特·瑪斯特曼曾對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範式」進行了研究,發現庫恩所使用的不同含義的範式有21種,並以構造範式或人工範式、元範式或形上學以及社會學範式這三種類型對這些範式進行了劃分。[3]

  自庫恩運用「範式」這一範疇之後,國內學者紛紛對如何確切理解這一範疇進行了研究。歸納起來,這些研討大致可以分為如下三類:

  第一類是張武升、崔允漷等學者的觀點,認為範式是一種模型。張武升認為:「範式是指為某一領域中研究者所遵守的具有凝聚力和組織力的,並且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研究成就的科學研究規則、典範或模型。」[4]崔允漷認為:「範式就是指科學共同體用基本一致的思維方式來研究同一領域的特定問題。」[5]

  第二類是夏基松等學者將範式理解為一種信念。這類學者認為「範式是某一科學家集團在某一專業或學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6]靳玉樂認為:「範式係指從事同一個特殊領域研究的學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傳統、理論和方法。」[7]。陳穎健[8]、徐繼存[9]和楊素萍[10]等學者持有類似的觀點。另外,有西方學者同樣認為範式泛指一套基本的信念。[11]

  第三類是將範式看作一種體系。有西方學者認為,範式就是指人們對事物的基本概況或基本看法的一種體系。[12]國內學者葉瀾認為「範式為學科的科學群體所認同,學科的內容和研究要素、過程、方法等形成的基本規範和結構式的框架」。[13]馮向東認為:「範式在形式(外延)上表現為一個科學共同體所使用的符號概括、模型、範例等,其內涵則是這套研究方法、評價標準所秉承的『形上學承諾』,即對世界本體的基本假定。」[14]高覺敷[15]、李森[16]和杜瑛[17]等學者也持類似的觀點。

  筆者傾向於將範式看作一種體系。將範式看作一種信念過於簡單,因為範式不僅僅是信念,還有在信念支配下的理論和方法等範疇。一般認為模型是相互聯繫的各要素之間所組成的一種結構,而體系一般指一定範圍內或同類的事物內部聯繫組合而成的整體。模型和體系都強調事物、現象或要素之間的聯繫,而結構可以看作是一個整體,整體也可看作是一個結構,看來模型和體系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這也就是說,我們既可以將範式當作一種模型,也可以當作一種體系,這裡我們將範式定位為體系,研究範式是研究各要素所組成的一種體系。

  研究範式包括哪些要素呢?霍姆斯認為研究範式包括「信仰、價值、理論、模式和技術等成分」。[18]吳清明認為研究範式由「構思研究問題、了解研究情境、選擇研究方法、執行研究工作、解釋研究結果」等幾個部分組成[19],梁豔玲認為研究範式包括「共同信念與方法」兩方面[20],蔡建東認為研究範式由「共同信念與價值取向,研究什麼與如何研究」幾個要素構成[21],徐紅則認為研究範式包括「重大問題,主導性的研究方式和共同規則」三大部分。[22]

  上述這些關於研究範式要素的看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給我們認識研究範式提供了一定的借鑑。但這些對研究範式所包含要素的看法還不夠全面。我們認為研究範式具體包括兩個層次的要素:一是研究的方法論要素,這裡把它叫作研究的基礎性要素,包括直接和間接兩種方法論。直接方法論對正在研究的事物或現象的研究起支撐作用,而對一般事物現象的研究都起支撐作用的就是間接方法論。二是具體要素,即研究過程中的一些要素,具體指的是誰研究、研究什麼及如何研究,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研究主體、研究內容、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我們提出的研究範式具有全面性和科學性的特徵,因為這種範式不僅有研究的方法論基礎,還有具體的研究要素。為此我們可以將研究範式具體定義為「研究範式是指研究主體,在對某事物現象或事物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將研究的方法論基礎與研究的具體要素相結合所形成的一種體系」(見圖1)。

  教育政策研究範式是研究範式下位概念之一,由對研究範式的界定,可以認為教育政策研究範式是由研究方法論與研究的主體、研究內容和研究過程及研究方法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體系。研究方法論由直接方法論和間接方法論組成,直接方法論是對教育政策研究範式直接起理論支撐作用的方法論,而對教育政策研究範式起間接理論支撐作用的方法論就是間接方法論。研究的具體要素中的研究主體一般指從事教育政策研究的學者、一般的教育學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門中對教育政策研究感興趣的人員等,研究內容一般包括教育政策研究範式的方法論基礎和具體的研究要素等,研究過程指的是教育政策研究範式由具體到抽象、由抽象到具體的研究過程,研究方法一般指的是文獻研究法和調查研究法等。

  教育政策研究範式主要是依據間接方法論和研究要素的不同而劃分成不同的類型。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從事教育政策研究範式的研究,其運用的直接方法論大體是不變的,做教育政策研究範式的研究,收集教育政策研究範式的資料和分析整理教育政策研究範式的資料這一方法論是基本相同的。從具體的研究要素來說,具體的研究者、研究的內容即教育政策研究,以及不同的研究者所採用的具體研究方法及過程會有所不同,而這些會對教育政策研究範式的類型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間接方法論由於包括比較多的內容(下文將有較詳細的論述),研究者在選擇這些間接方法論的內容時可能不盡一致,因此也會對教育政策研究範式的研究產生影響而形成不同的教育政策的研究範式。由於教育政策研究範式的分類涉及比較多且又複雜的內容,這裡就暫不對這些不同範式形成的過程和內容做進一步探討,而打算另文專門論及。

  二、教育政策研究範式方法論

  對什麼是研究方法論有多種認識,本文將不一一展開進行分析研究。為了闡述的方便,這裡我們對研究方法論做這樣一個界定,即研究方法論就是對研究方法的確立、研究方法的選擇和研究方法的運用進行研究而形成的一種理論。如果把「論」作為動詞,研究過程可以稱之為方法論,如果把「論」作為名詞,這一研究的結果也可以稱為方法論。本文將「論」既作為動詞,也作為名詞。由對研究方法論的上述理解,可以認為,教育政策研究範式方法論就是對確立教育政策研究範式的研究方法,對選擇教育政策研究範式的研究方法,以及對如何使用教育政策研究範式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而形成的一種理論。

相關焦點

  • 教育研究中的人類學範式
    它證明了人類學研究範式在教育研究領域中的合理性與現實性,又表明人類學核心問題與教育研究本質之間所具有的內在統一性。第一,在方法論意義上,「田野」象徵人類學範式,根本對立於宏大理論範式與書齋範式而指向「活教育」,人類學範式生長並發生在人的生活世界或文化實踐場域中。
  • 從書齋到田野——談教育研究的人類學範式
    本文在解說範式的概念及其內容和概述教育研究範式的種類的基礎上,針對當前我國教育研究的弊病,提出教育研究的人類學範式,並指出了人類學研究範式在教育研究中的應用可能帶來的若干助益。「範式」基本原則可以在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三個層面表現出來,分別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實性問題、知者與被知者之間的關係問題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論體系問題。這些理論和原則對特定的科學家共同體起規範的作用,協調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們的行為方式。
  • 讓教育研究範式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轉型
    與此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的建設也到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將得力於教育研究範式的建構及其引領。反思以往的教育研究範式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至關重要。
  • 藝術教育研究的新視野與新範式
    近期,跨學科融合交叉的教育研究範式在藝術教育研究中得到了積極運用,打開了藝術教育研究的視野,引發了藝術教育研究範式的轉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相關性研究到實證研究的藝術教育評價研究的範式轉換;二是從單學科研究到融入神經科學的藝術教育研究方法的範式轉換;三是從研究藝術到藝術作為研究(藝術實踐作為課堂研究)的範式轉換。
  • 話語研究的方法論和研究方法
    關鍵詞:話語研究/ 方法論/ 研究方法/  作者簡介:毛浩然,男,博士,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徐赳赳,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婁開陽,中央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方法論」(methodology)和「研究方法」(method)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在語言研究中釐清兩者的聯繫和區別,有助於我們更科學地選擇恰當的方法論和相應的研究方法,準確定位自己的研究。
  • 阿里雲:大數據時代比較教育研究範式的轉型
    一、大數據時代的科學研究範式及其對比較教育研究的挑戰  「範式」(Paradigm)是由科學哲學家託馬斯·庫恩(Thomas S.Kuhn)於1962年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範式有兩種意義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著一個特定共同體的成員所共有的信念、價值、技術等構成的整體。
  • 【薦讀】知識吸收能力及其影響因素對農民合作社績效的作用研究
    結合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系統地探析了知識吸收能力及其影響因素與農民合作社績效的關係。通過對江蘇省範圍內100餘家農民合作社的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採用紮根理論提煉了農民合作社知識吸收能力三個層面的影響因素。  並在界定農民合作社績效的基礎上。
  • 盧曉東:範式陷阱及其對創造性的制約
    範式包含三個重要部分,第一部分是明確陳述的基本定律和理論假定,第二部分是將基本定律應用到各種不同類型境況中去的標準方法,第三部分是一些非常一般的形上學原則和方法論規定。一門成熟的科學是由一種單一的範式所支配的。簡單來講,範式就是教科書中講的東西。 我們的中學和大學教育通過課程學習,使得學生熟知了現代各種學科的範式。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範式的前提和核心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要研究範式 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來解決中國具體實際為導向的解釋範式、實踐範式、方法論範式、目標範式等先後成為廣大學人關注的焦點,從學理支撐上為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智慧支持。
  • 北大滙豐商學院線上研討會:大數據革命和經濟學研究範式
    本次研討會邀請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會士、康奈爾大學經濟學與國際研究講席教授洪永淼主講,聚焦大數據革命和經濟學研究範式。研討會由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許志偉主持。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長、滙豐商學院副院長王鵬飛教授首先向參會者介紹了洪永淼教授。
  • 比較政治學研究範式的綜合性趨勢評析
    ,因此,將以個案為取向的研究方法和以變量為取向的研究方法相結合以取長補短,也成為當下方法論發展的重要選擇。這些都是以個體為單位進行量化研究並匯總數據進行分析,以得出整體性結論的研究範式。此後,這一研究範式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出現了對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結構、政體類型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個體主義研究範式給傳統的比較政治學帶來更大挑戰的是基於個體理性選擇的「形式模型」的演繹路徑或理論。
  • 陸啟越 | 德育評價範式:內涵、類型及演變
    摘要:德育評價範式是德育評價科學共同體共同遵守的世界觀基礎和方法論遵循,也是德育評價活動有效開展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  關鍵詞:德育評價;範式;經驗範式;科學範式;人文範式德育評價範式是德育評價科學共同體共同遵守的世界觀基礎和方法論遵循,是德育評價活動有效開展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科學的、符合時代潮流的德育評價範式可以為德育評價活動提供理論的指導、方法的支持和技術的幫助,從而保障德育評價活動的客觀性、有效性和科學性。
  • 唯物史觀理論演進的研究範式
    然而,縱觀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史,馬克思對唯物史觀的研究並不只是使用了上述這兩種研究範式,而是還包括第三種研究範式,即人類學研究範式。第一種唯物史觀研究範式是哲學批判的研究範式,以唯物史觀應該發現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什麼」作為其理論追求。第二種唯物史觀研究範式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研究範式,以唯物史觀應該展現出自己「為什麼」能夠把為社會實踐服務作為其理論生命。
  • 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一是「語言學的本土化與跨文化研究」。魏暉在題為《國際中文教育工程化之路之選擇》的報告中提出了流程規範化、功能模塊化、技術先進化、方案最優化等的工程化國際中文教育理念。黃忠廉在題為《漢語姓名外譯文化博弈機制》的報告中從英譯正誤辨、漢語姓名音譯語義驅動機制、姓名音譯概念義消隱機制等角度分析了雕像語言景觀,指出中國文化要想「走出去」,「姓名」這張名片不可缺。
  • 經濟學研究範式的理性思辨
    規範性研究強調演繹推理、價值判斷;實證研究基於客觀事實的檢驗分析,強調結論要建立在觀察和實驗的事實上,推崇研究結論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實證經濟學代表人物弗裡德曼在1953年發表的《實證經濟學的方法論》一書中指出,經濟學是一門實證科學,其基本特徵是對未來進行預測,並且將預測與實際情況相比,從而考察其精確性和一致性。
  • 仲偉民教授南開談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範式問題
    庫恩指出,範式就是一個科學家集團所普遍接受的信念。在科學發展的某一時期,總有一種主導範式,但範式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當主導範式不能解釋的「異例」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無法再將該範式視為理所當然。此時便需要範式的轉換,於是科學革命就發生了。科學革命不僅會使科學本身進步,而且還會引起人們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等方面的深刻變革。就歷史學科而言,範式轉換在20世紀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最為典型。
  • 彼得·伯克:歷史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及方法論問題
    而新社會史和新文化史作為一場學術運動,主要是抵制19世紀由德國洪堡與蘭克首創的主流史學範式。正是從70年代開始,正統的蘭克史學就逐漸成為多元的史學,推動了歷史研究的發展。因此,我想向您提一個問題,我們如何可能從多元的歷史學研究中獲得可靠的客觀知識或者事實?在史學研究中是否存在一種牢不可破的現象學基礎?
  • 社會工作研究中方法論、範式和研究方法的選擇問題
    因此,直到今天,主流的社會學研究仍以實證研究為主。  社會工作研究是指「為了發展社會工作而進行的研究」。(註:王思斌主編:《社會工作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頁。)筆者認為,社會工作研究與社會學的研究是不同的,這是因為兩門學科的淵源和發展方向不同。
  • 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育社會實驗研究
    中國教育的變革和轉型實踐也為教育學、社會學研究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務:基於教育教學變革的實踐進程,形成若干基於中國經驗的教育教學新範式、新理論與新方法。  在這類教育變革的超大規模社會實驗中,教育信息化作為典型實例發揮著引領作用。教育信息化的創新示範試點和政策實驗的方法得到了系統化的應用和推行。
  • 創新文化哲學研究範式
    創新文化哲學研究範式 2018年03月05日 07:4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潘玥斐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