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百年前的日本女子高中,運動會上的標語中國人看了很眼熟

2020-12-14 凡人摸史

1

旅日學者宗澤亞在《明治維新的國度》裡提到一個問題,他說日俄戰爭的時候,日本勝利的原因之一是,其國民識字率(85%)遠高於俄國(25%)。我們常講,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日本之所以從蕞爾小國幾十年間成為列強,又能在一片廢墟中迅速崛起,真的與其對教育的重視很有關係。而且,他們的女子教育,在百多年前,就已走在亞洲前列。為何這樣講呢?

2

明治4年(1871),搞定幕府勢力不過兩年,日本就派出巖倉具視使節團訪問歐美。同行的留學生裡,就有五個女學生。兩個年紀大點的,因不習慣美國的生活,先期回國;另三個則留學美國十餘年,回國後對女子教育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不過明治朝廷並沒有等他們回來才做其他事,早在1874年,第一所女子師範就成立了。

3

宗澤亞在書中寫到,1874年之後,「男女教育比例差的問題得到迅速改善,女性應該有學問的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廣泛認同,女子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在日本全國展開」……今天大家看到的這組照片,其前身是建於明治19年的大阪府立堂島高等學校。明治43年(1910)遷址後改名為府立梅田高等女學校。那麼,這所學校裡的女學生們,學些什麼呢?

4

這是她們的數學課。

5

這是她們的縫紉課。

6

這是她們的洗衣課。

7

這是她們的勞動課。

8

這是搞完衛生後洗手。這所學校有小學也有高中,小學是義務教育,但高中則基本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才能上得起。而這所學校在教育目的上,還是培養賢妻良母。但——卻是有知識的賢妻良母。所以,我們看到,他們不僅有縫紉等課程,也有數學,還有——

9

英語。運動會上,標語都是用英文書寫的。雖然我高考英語150分只得了79分,但也看出來了,那女子在貼的英文,意思是團結就是力量……(本文照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珍貴老照片 百年前的美女 那份自然的美麗
    的確,現在這個時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女真是難得一見了,也就只能從那些老照片裡去慢慢尋找了 。一組百年前的老照片,帶你去看看那時候的美女。 來自菲律賓呂宋島的女子,那時候菲律賓還是美國的殖民地。
  • 永泰舉辦百年老照片展 追溯百年鄉愁記憶(組圖)
    年之間的老照片,百年永泰的發展歷程歷歷在目,吸引不少百姓與遊客的參觀。  據悉,此次展出老照片大部分是福州文史專家、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蔣濱建從美英圖書館徵集而來,展覽融合永泰攝影家吳拱成拍攝解放後永泰變化的老照片等,極具視覺衝擊力。  展出的老照片記錄了永泰的方方面面,還原百年前永泰現狀,內容涉及歷史宗教、古蹟名勝、民俗風情、文化教育、歷史人物、軍事剿匪等。
  • 尼泊爾出現大量中文標語,中國人看完啞然失笑,日本人卻很無奈
    然而就在最近這些年,很多地方都見到了中文標語,基本上都給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還收穫到許多的吐槽聲。 就像越南,為了表示對中國人的滿意,於是直接在商店的門口貼出不賣東西給中國人,從而導致中國的遊客都變得非常心寒,也不願意再去越南遊玩。
  • 中日攜手,搶救龍門石窟百年老照片
    3月,在洛陽博物館舉行的日本東京大學珍藏關野貞龍門石窟百年老照片展上,展出了65張拍攝於1906年至1918年的龍門石窟老照片,吸引了眾多洛陽人的目光。展出結束後,日本友人把這批老照片捐贈給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  百餘年前的龍門石窟是個什麼樣子?很多讀者都很感興趣。
  • 日本鬼子藏匿的老照片:圖4是日本人的恥辱,圖6是日本慰安女歌星
    冬天在冰河上行走的日本鬼子。日本鬼子一個個排著隊從結了冰的河上走過,但是卻因為冰滑,亂了隊伍,東倒西歪,醜態百出。日本鬼子藏匿的老照片:圖4是日本人的恥辱,圖6是日本慰安女歌星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政府對著國內的日本女人進行洗腦,讓她們為了大日本帝國的「聖戰」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心甘情願的去做慰安婦,圖中便是正在招待日本軍官的日本女人,她們的肩上還帶著所謂的專用緞帶,是在是可憐可悲。日本鬼子在進入村子之後,就開始對著中國人燒殺掠搶,圖中的日本鬼子正在放火燒中國人的房子。
  • 老照片:你可能沒見過抗日根據地的英文標語!5圖求翻譯
    日本侵華期間中國各地的抗日根據地都有抗日標語,相信在一些農村可能還能看到殘留的標語,抗日標語即便生活中沒見過,但是電視上肯定見過吧?但是你見過抗日根據地英文的抗日標語嗎?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當年的老照片。1938年美聯社記者霍爾多·漢森在河北阜平一個牆壁海報前。他頭頂的英文標語可能很多人都能認出大概意思,但是看到左邊的沒?左邊殘缺的英文沒看出是什麼標語……求解。八路軍遊擊隊在牆上張貼溫馨海報,歡迎美聯社記者。
  • 全日本高中運動會奇葩表演公開
    全日本高中運動會奇葩表演公開 2015-08-12 11:25:11 動漫
  • 珍貴老照片:中國美女為日本兵上墳獻花,花樓女子陪公子哥打麻將
    珍貴老照片:中國美女為日本兵上墳獻花,花樓女子陪公子哥打麻將。晚清的一戶大戶人家,大老爺坐在一樓的柱子旁,旁邊站著一個男傭人,在二樓的是大爺老的一群妻妾和孩子。
  • 一張老照片看兩位奇女子驚豔舊時光:卿本佳人,奈何亂世
    ——張愛玲你能否認出這張老照片中的兩個著名人物?手捧《半生緣》,耳畔《夜來香》,正是民國兩大奇女子張愛玲和李香蘭。看著這張老照片既可名為《女作家與女明星》,或可笑題為《兩個「女漢奸」》。因為誰也沒想到,在拍了這張合影的不久以後,張愛玲和李香蘭的命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卻又殊途同歸,兩人雙雙牽連上「漢奸」罪名。01老照片再現一段舊往事。
  • 尼泊爾商店門口貼出中文標語,中國人看後笑了,日本人卻被氣哭了
    當然,作為中國的鄰居,尼泊爾即便知名度不怎麼高,也不影響喜歡到處冒險和亂跑的中國人去當地旅遊,而當地人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中國人來尼泊爾旅遊,也是出現了一些新的操作,甚至商家都開始在商店門口貼出了中文標語。這些標語讓中國人看完以後,紛紛哭笑不得。
  • 日本街頭的貼心標語,看到漢字翻譯後,中國人哭笑不得
    而近幾年亞洲各國旅遊業做的都很不錯,時刻都在吸引著中國遊客,尤其是日本。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中國最近的一個國家之一,別看它的國土面積不大,卻也是個十分發達的國家。整體的經濟程度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其很多科學領域的成就更是無法忽視,這個國家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同時中國和日本在文化習俗上極為相似,尤其是在字體上面,我們經常可以在日文中看到漢字的影子。
  • 運動會口號:運動會宣傳口號標語
  • 南京淪陷前後珍貴老照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難民生活歷史影響
    本組老照片是美國聖公會牧師在南京淪陷前後拍攝的珍貴照片,其中有部分是南京淪陷初期,部分是南京淪陷之後的照片,這些照片直接反映了日本侵華戰爭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圖為1937年,位於上海路和中山路交叉口的一個國際安全區內難民收容所。
  • 百年光影·清末民初老照片(四)——國民教育與女性地位的百年變遷
    浙江俱樂部舉辦的星期日學校接力上的1000多名聽眾——民國垂髫髮型大集錦福州的兩位幼兒園老師正在給郊遊的小朋友們講故事對比今天,一樣的故事,不一樣的衣著,不一樣的髮型九江的幼兒園裡孩子們正圍著圈圈做遊戲只是遊戲顯然沒有相機有趣新式學堂(興化)從牆上的掛圖上看,應該有教授自然等新式課程
  • 「福州永泰與海絲」百年老照片展講述歷史變遷
    「福州永泰與海絲」百年老照片展講述歷史變遷 2015-06-09 22:10:36  展出的100幅老照片從1870年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延續了一個多世紀,記錄近現代福州永泰作為「五口通商之一」福州的緊鄰地區,各國傳教士在永泰傳教、辦教堂、教學、生活等題材,見證了福州永泰的歷史變遷。  該展清末至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老照片部分,由福州長樂收藏家蔣濱建無償捐獻。
  • 中國遊客去日本,看其中文標語後哭笑不得,遊客:還是別翻譯了!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來了,他們帶著自己的行李,去一些比較離中國比較近的國家遊玩。中國遊客去日本,看其中文標語後哭笑不得,遊客:還是別翻譯了!   去到國外,因為中國人的眾多,國外一些國家,會有專門的貼出中文標語,當然,有的不是很合善,會引來國人的不滿。但有的卻讓人哭笑不得。日本街頭的標語,就讓中國人看不懂了。
  • 晚清老照片:貌美驚豔的青樓女子,眉目陰寒的劊子手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
  • 日一高中舉行獨特運動會 號稱「日本第一」
    在「大波浪」上高高飛起的「飛魚」環球網記者王歡報導,據日本《朝日新聞》5月15日消息,春季正是日本學校舉辦運動會的旺季。13日,日本熊本縣熊本市東區的縣立東稜高中舉辦了一場讓人大開眼界的運動會,而此次運動會的重頭戲就是全校學生共1102人共同表演的團體操。
  • 老照片看百年前的北京動物園:看動物,觀景點,還能喝咖啡
    覓得珍貴老照片還原百年動物園 2017年華辰秋拍時,收藏家、老照片研究專家仝冰雪提到,有一本北京動物園的相冊可與約翰·詹布魯恩(John D.Zumbrum)的北京影像相媲美。
  • 懷舊70年代的老照片(6)
    上個世紀70年代,眾多攝影家,拍攝了珍貴的中國風光人文照片,而今,我們編選10張每輯解讀,再憶那難忘的時光,並向原作者致以誠摯的謝意!2、1971年的上海,由法國攝影家馬克·呂布(Marc Riboud)拍攝,一位上海芭蕾舞團的年輕女演員,坐在凳子上,前方桌子上放有一本紅寶書。3、1979年的蘇州,由美國攝影家伊芙·阿諾德拍攝,在收穫的季節,前方的建築掛著的蘇州虎丘糧食管理所的牌子,在水鄉生活的公社社員們,搖著裝滿糧食的小木船,來到這裡交公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