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江南的古鎮,腦海中立刻漫過小橋、流水、人家,這些如詩如畫的浪漫元素,仿佛是一個風光旖旎的夢。一到無錫,就遠遠地望見錫山和「江南第一山」惠山,滿目蔥蘢。惠山古鎮就在這兩山的東北坡麓,京杭運河從其北面流經。如果說京杭運河是一位滄桑的老人,那惠山古鎮就是鑲在他衣襟上的一粒紐扣,是那種中國傳統盤扣:靛藍、老舊。古樸的氣息、中國的味道在它的褶皺和紋理裡繁複、綿延、不絕。
古鎮的文化底蘊豐厚、自然環境優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為特色,是無錫老街坊風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區,號稱無錫歷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館。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近現代,文化遺存及歷史性建築比比皆是。惠山古鎮已發現118處歷代祠堂建築和重要遺蹟,匯集了自唐代至民國時期的80個姓氏,180個歷史名人。
惠山古鎮的老街坊是斷然不能少了青石板路的,走這樣的石板路適合布鞋,高跟鞋的堅硬會把這些意境踏亂,也會驚擾了那些沉睡千年的故事。我始終堅信,每一塊落滿腳印的石板上都密集著故事。
路兩邊是民居,江南特色的民居。灰磚、青瓦、鬥拱、懸簷、鏤空木窗、細條柵欄。這些一間緊挨一間的民居,都做了商鋪,古玩店,小吃鋪,衣飾坊,最多的要數茶社了。我喜歡逛這樣的小商鋪,一間間進,一家家出,看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地方風尚。也喜品茶,在陰雨連綿的時刻,更適合品茶了。
路兩邊也是祠堂的匯聚:先賢施子祠、朱祠、杜祠、浦長源祠、費懿、恭先生祠、範文正祠堂……或大或小,或闊或窄,某種程度上,祠堂就是他們身份的名片。一座祠堂就是一個印記,見證了中華譜牒學的發展,印刻著尋根文化的源泉。惠山腳下這片綠樹掩映著的惠山古鎮上,分布著大大小小近百座不同歷史年代的祠堂。
在古祠堂群中穿行,猶如行走在茫茫歷史之中,每一處牌匾,每一間古屋,都有著淵源與故事。這種眩暈,直到人傑地靈坊出現在眼前時,才逐漸消退。人傑地靈坊通體青灰,十米左右的高度,讓它成了惠山古鎮內最大也最具特色的牌坊。這座形制為三門四柱五樓的牌坊,是明萬曆年間鄒笛光所立。據當地人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這座牌坊曾被拆除掩埋,直到近年,才又重新修治,現在牌坊上的石柱和石樑,皆是從地底挖出來的石構件。仔細觀察,牌坊細節處石構件的顏色確有細微不同,稍稍多出的那份深沉,便是時光與風雨留下的印記。
無錫城內至今散落著秦觀墓、寄暢園、清名橋、秦邦憲故居等豐厚的秦氏歷史文化遺產。首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寄暢園,由明兩京五部尚書秦金於嘉靖六年(1527年)始建,前身為「鳳谷行窩」,至今已490周年,康熙、乾隆兩帝曾十多次駐蹕。園子近500年不易姓,在園林史上絕無僅有,故又名秦園。
地處中國大運河之畔的無錫惠山泥人,相傳已有400年的歷史。明末散文家張岱在《陶庵夢憶》卷七愚公谷中,記有泥人在店鋪中出售的情況。清乾隆南巡時,惠山名藝人王春林製作泥孩數盤進獻,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稱讚。由此可見,在清中期以前,惠山泥人已有相當高的技藝水平,並且名重一時。據說,惠山泥人全盛時期,大小作坊有4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