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百味鹽為首,鹽不僅是必不可少的調味品,還是維持人體生理平衡的必需品。
    
    威海南海新區的高島鹽場,是威海市製鹽技藝非遺傳承保護單位,延續古法曬鹽技藝已有60多年歷史。時下,鹽場正是原鹽結晶的時節,連成片的鹽田在日光下猶如一塊調色盤,五彩斑斕。
    
    「這種五彩斑斕的景象是古法曬鹽過程中大自然賜予的一道特殊『風景』。」高島鹽場的生產副總經理於培森是一位有著30多年製鹽經驗的「老鹽工」,對於曬鹽的每道工序他都瞭然於胸。據於培森介紹,日曬法製鹽主要依靠日照和風力自然蒸發、結晶成鹽。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池內滷水濃度不一,才形成一塊塊豐富的色彩。
    
    於培森介紹,日曬法共有納潮、制滷、結晶和收鹽集坨四大工序。在製鹽過程中,首先要在海水漲潮時通過揚水站提水設備將海水抽入到蒸發池中,通過蒸發、過濾把海水濃縮成飽和滷水,再把飽和滷灌入結晶池繼續曬製成鹽。
    
    日曬製鹽的生產流程雖然簡單,但是每道工序需要經過長期的生產經驗積累,都很講究技巧,講究科學依據。」經過一段時間的蒸發日曬,當結晶池裡的鹽析出來後,我們就需要將用過的老滷撤出來再注入新的滷水保證池內鹽的質量和快速生長的需要。只有鈉鎂比值達到要求的滷水,才能長出優質、高產的原鹽。」於培森說,特定的地理緯度和季風性氣候特點,給高島原鹽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只有經過280天日曬後自然天成的海鹽顆粒飽滿,晶瑩剔透,鮮鹹不齁。
    
    要完成從海水到海鹽的蛻變需要長達9個月的時間,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很多人都不理解,這對一個企業來說難道不是一種損失嗎?在高島人看來,這看似低效的勞作,卻是每一位「曬鹽人」的初心。這種延續不斷、代代相傳的古老工藝,不僅是威海千年製鹽歷史的縮影,更是對古老製鹽技藝的傳承和弘揚。
    「這種古法日曬海鹽技藝摒棄了工業添加,保留了傳統的鮮鹹味道,生產的每一顆鹽都是原生態的優質好鹽,給人們每一天、每一頓、每一口飯菜都添了一份健康與安心。」於培森說,南海新區海水水質好,海鹽原料無汙染,北緯37度的地理位置為我們開灘曬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現在,高島海鹽生產基地每年可產出5萬噸優質日曬海鹽。
    
    古法工藝曬出來的鹽只是原鹽,要想變成入口的食鹽,還需要把原鹽送進加工車間進行精細加工。通過現代化的食鹽生產設備,經過粉碎、洗滌、烘乾、篩分、色選、包裝等物理加工工序和嚴格的質量管控,綠色健康、鮮鹹美味的高島牌食用海鹽系列產品,進入食品加工企業、千家萬戶百姓餐桌……
    現在,高島海鹽生產基地每年可產出5萬噸優質日曬海鹽,產品遠銷全國十幾個省市。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陶相銀 通訊員 王曉根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