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龍泉堂
知道《延禧攻略》不?
知道莫蘭迪色不?
都不知道?
恭喜你,
OUT了。
這個夏天,你可能不追劇,可能不玩設計,但你不可能沒接觸過這兩個詞組:延禧攻略、莫蘭迪灰,除非你從來不看微信朋友圈。
一部沒有營養的宮鬥劇,由於倍受爭議的製片人一改審美品味而大熱,進而引起了美學界的一場爭論,劇中色調究竟是上上個世紀出生的義大利畫家莫蘭迪的色調?還是傳承千年的正宗中國色?
先請各位養養眼:
這調調有沒有一點似曾相識的感覺?
所謂的莫蘭迪色調就是「高級灰」,因為他在所有顏色裡面都加入了一些灰色調,不但不髒不悶,反而熠熠生輝,顯得高雅精緻,渾然天成。
看到這裡,玩龍泉的朋友可能已經忍不住嘀咕,這不是龍泉玩剩下的嘛?
好端端的中國風咋就成了西洋景?中國畫家自然不服,指出:
雖然都有低飽和度的特點,但中國傳統色,是以水和墨來控制深淺,色彩飽滿不蒙灰,和莫蘭迪色系的高灰高白完全不同。
沒有美術功底,讀這就走神了,仿佛身在江南,雨過天青雲破處,梅子流酸泛青時……
龍泉之美,最美在釉色;龍泉窯,乃單色釉青瓷之集大成者。
龍泉一窯千色,縱然南宋工藝大幅提升,對窯溫窯位的控制再好,出青率也很低(有時甚至在10%以下),哪怕皇家再喜歡內斂深沉的天青,也不得不接受色彩斑瀾的各種青。(這倒有點像《延禧攻略》中的富察皇后,對青春率真甚至是他人眼中愣頭青的包容,反襯出她骨子裡的高貴。)
人生百色,誰知道同樣的配方在同樣的條件下不會變異出更美的光華。善意的寬容,成就了宋代審美評判中不可或缺的助熔劑。
龍泉之幸,恰在於它與官窯不同的生產機制,得以在供官之外有更多機會嘗試,試出了千年驚豔的特色青釉,試出了百川歸流的窯口文化。
來,來,來,再看一組粉青——
雨過天青、秋水登碧、千峰翠色、嫩荷涵露、類冰似玉、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綠雲……這些詞句美則美矣,究竟是何顏色?只可意會,卻說不清道不明,若強為之概括:亦藍亦灰亦綠,不藍不灰不綠。
幸好史上還有一些文人,喜歡使用另一種話語體系:梅子青、蝦青、蟹青、豆青、生菜色、蔥色……想來,古時制釉的工匠,雖無調色板在手,但持棒攪釉之時,腦中所閃,或是眼前所思所見,是為釉色可餐也。
青姬才疏學淺,不能與各位一日看盡龍泉美釉,並給出確切的名稱,特製一張龍泉色卡(掛一漏萬),拿走不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