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北大精神"思想自由,兼容並包",這是北大校長蔡元培提出的。然而鮮有人知這是蔡元培當年拜於他門下受他推崇的"教育自主,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啟發而提出的。有人說他是一代聖賢,其實並不誇張。他就是復旦大學的創始人,馬相伯先生。但今天卻只有少數和其相關的人認識他,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呢?
馬相伯一生充滿傳奇,卻是生不逢時。他生於恥辱,死於恥辱。他生於1840年,不幸的是當他面向這個世界時,英國殖民者正駛著濃煙滾滾的炮船奔向古中國;他死於1939年,他離開這個世界時,中國的大片社稷已淪喪於日軍之手,他是帶著如陸遊般「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悲愁離去的。
初露尖角
馬相伯於1840年生於江蘇丹陽,那一年世界對中國並不溫柔,中國古老的大門被英軍用炮彈敲開。自此後中國陸續籤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而馬相伯正是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中出生的。因為父母都是基督教徒,馬相伯從小接受著基督教的洗禮成為了一名基督教徒。在五歲上私塾的時候,馬相伯就表現出了對知識的渴求,尤其是天文。
1852年,一個12歲的小孩從江蘇丹陽的私塾走了出來,獨自一人摸到了上海的徐家匯,投進了一所教會學校。你可能不知道,一個僅12歲的男童獨自步行了200多公裡是個什麼概念。現在的孩子在這個年紀,很多上下學都還需要父母接送,而馬相伯一人三天獨自走了200多公裡,去往外省。
當時的社會並不知道,中國近代史上一個不可或缺的人在那天走進了中國的歷史中。當時的上海,有著大量外國的使館和租借,這裡是當時中國接觸世界最多的地方。在這裡馬相伯清楚地看到了中國和世界的差距,或許改變中國落後教育想法的種子正是萌芽於此。在此後,馬相伯致力於學問的研究,不僅精通法文、拉丁文、希臘文等八門語言,還在哲學、神學、數理和天文等學科頗有造詣。可以說在當時的中國,像馬相伯這樣的人才,全中國找不到第二個。
背負罵名
當時法租界領事十分想聘請這個精通多國語言的年輕人做秘書,為此給馬相伯提供了一筆可觀的資金,但是馬相伯卻是毅然拒絕,「我學法語,為中國用的。」1876年,此時的馬相伯正值壯年,學富五車的他不想浪費一身才華,於是參與了當時的洋務運動。
在當時的清廷,拖著辮子的中國人舉步維艱的跟著世界的步伐。當時的中國不但缺少懂國際公法的人才,甚至連懂洋文的人也是鱗毛鳳角。而像馬相伯這樣不僅精通八國語言還有極高文化涵養的人更是屈指可數。
然而步入清朝外交舞臺的馬相伯,並沒有如我們所想那樣大展身手。在腐朽清朝的政治外交中,馬相伯不僅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還背負上了萬人罵的臭名,連他的母親都無法理解他,大罵「我沒有這樣的兒子」。這其中,落後腐朽的清朝統治是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原因是當時赫赫有名的袁世凱有意陷害於他。馬相伯將他最寶貴的壯年期全部貢獻給了洋務運動,但卻只換回一身傷疤,最成功的時期卻耗費在一項失敗的事業中。
毀家紓難
在洋務運動破產後,背負罵名的馬相伯母親離世。已經過完一個甲子的馬相伯痛定思痛,中國並非弱在軍事上,如何才能醫治當代愚昧無知和落後腐敗?而他最終得到的藥方是教育。只有中國人的思想開放先進,才能拯救這個滿是瘡痍的國家。
於是在1900年,馬相伯將自己家中3000畝地和家產一併捐給了天主教會為創辦學堂所用。1902年蔡元培和200多名學生從仍用專制禮教束縛學生的南洋大學退學來到馬相伯這裡,並成立了震旦學院。馬相伯門下的弟子如群星般璀璨,許許多多有名的人物都曾拜於馬相伯門下,除了之前提到過的北大蔡元培還有中國著名的氣象學家竺可楨、民國藝術大師李叔同、國學大師陳寅恪、著名數學家胡敦復、中國第一任輕工業部部長黃炎培、政治家教育家邵力子。
客死他鄉
1931年日本佔領中國東北,這個時候馬相伯老先生已經91歲了。雖然如此高齡,但國難當頭,強烈的愛國情感讓老先生無法安坐下來。馬相伯四處奔走呼號,他發表演說激勵國人奮力抗爭,共赴國難。「我國民其猛省,我國民其亟起。」被時人敬為「呼號抗日老青年」。
當時為了抗日籌資,馬相伯老先生就在大街上賣字籌資,一副字三十塊錢,一副對聯五十塊錢。當時馬相伯還腿部有疾,就這樣一個字一個字,賣了十萬塊錢。隨著日軍侵略的不斷深入,馬相伯只好和復旦一起逃到後方。而在這個時候正好迎來他的百歲生辰,報社採訪,看著這滿目瘡痍的華夏大地,老人不禁神傷。
辦教育和犬吠一樣目的都在於警醒世人「我是一條狗啊,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1939年,馬相伯病死在避難途中,越南諒山。至死家人也沒有告訴他這是在越南,因為老人不想客死他鄉,要死也要死在中國的版圖上。至死不知身是客,夢裡他鄉是吾鄉。
馬相伯是當時中國當之無愧的精神脊梁,正是因為有像馬相伯這樣的人,近代的中國才擺脫了洋人的控制,才有了如今的盛世。他生不逢時,卻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變這個時代,去救中國。
無論是從事洋務運動也好,還是毀家興學,還是賣字救國,即使自己的力量如雨點一般,馬相伯老先生也未曾停止過救國的步伐,而最後這滴水穿石的力量也終於衝破時代的枷鎖。復旦一直到現在也還在不斷地為中國輸送血液,若是馬老先生看見,會不會欣慰的笑呢。若是這個時代沒有光,我願意當那炬古燭,燃盡鮮血照亮前面的路!
文/趣史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