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gument中很重要的「因果錯誤」(定義、攻擊、標誌),以及相關的「非此即彼」錯誤。
我們在上一篇「Argument核心」的基礎上,講論據和推導中的邏輯錯誤。
個人總結,主要邏輯錯誤有8種,這次講因果關係和非此即彼。
GRE寫作-因果關係
作者在題目裡,可能會描述兩件事情(咱們定義為A和B)。兩件事情,可能是先後發生,可能是同時發生,也可能沒提時間。然後作者會認為AB間存在聯繫(咱們定義為因果關係),從而得出結論。
根據「先後發生」、「同時發生」、「沒提時間」,因果關係還可以細分為時序因果、同時因果、無時因果。不過這細分其實用處不大。
需要注意的是,題目裡不一定會明確用文字表述這種因果關係。作者可能不說,但是暗暗假設了。那我們都需要能發現。
攻擊方式:(不論是哪種因果)就是否定作者認為存在的聯繫,並列舉他因。指出可能不是A,而是CDE,導致了B的發生。
標誌詞:通常因果關係的出現,會配合著這樣一些表達方式,包括但不限於because, therefore, two years ago, link等。
because、therefore、link不難理解。為什麼two years ago也是呢?因為它涉及時間,涉及到事情的先後順序。
我們看一道例題,題庫第118題。
運用上一次的方法,初步來看,題目推導關係如下:
根據標誌詞,很明顯存在兩個因果關係:
1、bicyclists feel safer because they are wearing helmets. 因為戴頭盔,所以感覺安全;
2、take more risks as a result. 因為感覺安全,所以更多冒險。
我們用第一個因果關係舉例,進行攻擊(駁斥)。寫成中文段落:
作者所提到的「戴頭盔」和「覺得安全」之間的因果關係,是有問題的。他/她忽視了一些其他的可能性。人們覺得安全,可能是因為交通設施更加完善,比如更好的道路質量。其次,也有可能是因為其他交通工具——比如開車的司機——更加禮貌。甚至有可能是因為自行車的質量更好了。考慮到這些,作者的因果關係就沒有說服力了。
寫成英文段落,大致如下:
重要的說明:
1、上述段落,基本就是Argument正文的一個段落(比正文段少最前面的銜接詞、句);
2、關於如何寫邏輯錯誤,以及關於模板,下一篇文章具體講解;
3、本題至少有2個因果關係,文章裡是不是都要寫呢?不一定。一道題目如果有很多邏輯錯誤,我們根據需要,選擇3-4個即可。
4、之前講過,一個邏輯錯誤寫一段(而不是一類錯誤寫一段)。如果本題目的2個因果關係我們都寫,應該寫幾個正文段?顯然是2個。
我們再回頭看一下這道題目。
1、第一句話指出「十年前35%的人戴頭盔,現在是80% 的人」,好像描述了2件事。那是否構建了因果關係呢?我們考慮一下,是否可以說「因為之前35%,所以現在80%」呢?顯然不通。所以這其中沒有因果關係。
實際上,這句話只說了一件事,就是「十年以來,戴頭盔人數增加」。
2、第三句話的因果(因為戴頭盔,所以覺得安全,所以更冒險),涉及到頭盔、安全、冒險,完全沒有提及事故。
那麼,這些因果如何推導出結論的呢?以及,第二句話的「事故增加」該放在哪裡呢?
所以本題正確的推導關係,應當如下:
所以這裡面其實暗含了第三個因果關係,就是圖中標註綠色的部分。
GRE寫作-非此即彼
非此即彼與因果關係有些淵源。作者在題中描述一件事情,然後給出兩個原因。也就是形成了「要麼是A,要麼是B,引起了這個結果」的情況。
攻擊方式,首先自然是列舉他因。既不是A也不是B,而是C、D、E導致了結果。其次也可以是「A和B共同作用,導致了結果」。這兩種方式,用一種也行,同時用也行。
非此即彼的標誌詞,主要就是either…or…。
我們看一道例題,題庫第48題。
題目推導關係如下:
根據標誌詞,很明顯第四句話(Clearly, either ...or margarine.)構建了一個非此即彼:
要麼因為人們不會區分butter和margarine,要麼因為人們用butter指代兩者,所以人們沒有抱怨。
這句話裡後面也有一個either…or…,但不是邏輯錯誤。
考慮攻擊方式。「A和B共同做用」,在這道題裡似乎沒法用,所以就採取列舉他因。我們可以說:
作者認為人們不抱怨的原因,要麼是不會區分,要麼是用butter指代butter和margarine。這個解釋是有問題的。不抱怨可能是因為雖然心裡有不滿,但是沒有表達出來。也有可能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渠道,所以只能在家抱怨。不論哪種情況,都能夠合理的解釋現象。所以這個論據是不可靠的。
不論是Issue還是Argument,重點都在思維,語言只是載體。初期練習,我們完全可以用中文寫完,再做翻譯。
GRE考滿分陶睿:關於GRE寫作介紹及備考規劃
GRE寫作-關於Argument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