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卡汽車 汽車文化 原創]
前方有20km的雪地路面,雪層厚度10cm,沒有換上雪胎,怎麼辦?
其實在雪地裡的駕駛技巧和輪胎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當時開的是一輛什麼樣的汽車,但如果只想以最舒服地方式到達目的地,有些汽車完全可以滿足我們這個小小的需求。就像我這次試駕的路虎攬勝極光,它的適時四驅系統讓我在長白山腳下的雪路上體驗到了路虎品牌的魅力。
在出發之前,單單路虎這個品牌就已經給了我足夠的信心,對於體面地走爛路這種事情,好像沒有比路虎更合適的選擇了。
極光可以看做是一個壓縮版的攬勝,也是路虎產品線中最不張揚的一個,富有設計感的外形和特殊定位給它賺回了很多差點與路虎擦肩而過的消費者。而在變成合資品牌之後,路虎攬勝極光擁有了一個更長的名字——奇瑞捷豹路虎攬勝極光(後文簡稱極光)。
在國內購買進口產品是一件很讓人心疼的事情,尾標上「奇瑞」這兩個字,可以讓我們在開上一輛路虎極光的同時省下十萬塊左右的人民幣。
我分到的是一輛SE智耀版車型,9速變速箱搭載2.0L直列四缸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功率為177kW(240Ps),在1750rpm時輸出340Nm的最大扭矩。(文章中紅色的是HSE DYNAMIC致動版,白色的為SE 智耀版,前者和後者只在車身長度、輪胎尺寸和個別科技配置上有相應的提升。)
在我們開進雪原之前,長白山地區忽然開始下雪,裡面的積雪已經可以沒過半個車輪。
極光有三種四驅模式可選,我們使用的是雪地/砂礫/草地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優化抓地力表現不好時的牽引和操控性,系統會自動將油門和剎車踏板反饋變得遲鈍,防止踩下踏板力度過大造成車輪打滑。
這個模式相當於使用二擋起步,起步後的動力輸出要比正常的四驅模式柔和得多。在雪地裡,我喜歡時不時地小幅度擺動方向盤,讓車輪掃開周圍的積雪,以便得到更多的抓地力。
即便啟動了雪地四驅模式,車子時不時的側向滑動還是會讓沒有雪地駕駛經驗的人犯慌。無論用了多少高科技的輔助,大力加油和大力剎車在雪地裡永遠被視為危險動作。
極光使用的是旋鈕換擋系統,車子啟動之後旋鈕會慢慢升起。雖然旋鈕摸起來缺少一些高級質感,但這種換擋方式是我用過換擋動作幅度最小,換擋效率最高,並且是除了傳統方式外最容易接受的。
這條道路是為這片森林修建的護林路,在冬天氣溫零下的時候就會完全被白雪覆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WRC瑞典站。
路虎攬勝極光雪地試駕
在路況良好的情況下,極光四驅系統的操作邏輯是當車速超過35km/h時,系統會切斷四驅模式。如果路況變糟,系統可以在0.3s內重新恢復四驅模式。其實我根本感覺不到車輛是什麼時候切換的驅動模式,極光之前配備的全時四驅雖然聽起來很高級,但是高油耗也是人們的一大痛點,而適時四驅多少都會為我們降低一些沒必要的油耗。
如果不小心掛到了極光的另外兩個四驅模式,等著你的可能只有陷車了。泥地模式更加類似於低速四驅,沙地模式更加類似於高速四驅,無論在雪地裡誤用了哪個都很麻煩。
21.5cm的最小離地間隙可以幫助我們在厚厚的雪層上開闢道路
極光的路感非常清晰,只要壓到一點點不平整的路面,底盤系統就會立刻反饋到座艙,車輪就像被拽了一下之後又被大力地彈了回來。
極光是路虎產品線中最緊湊的一款車型,就像是設計師拿著一張攬勝運動版的圖紙重新加工了一遍。縮短了ABC柱的尺長度,把腰線規劃得逐漸上揚,懸浮式車頂讓極光看起來並沒有那麼緊湊。
大家對於極光外形的接受程度要遠遠大於略顯死板的BBA
對了,極光還有一塊巨大的全景式天窗,窗口一直開到了後排座椅上方,所謂的天窗只是一塊巨大的透明玻璃,打開天窗簾之後我感覺自己整個人的精氣神都要被吸出去了。
極光的定位類似於如今也已經國產化的廣汽菲克自由光,自由光車身上就標示著它的切諾基血統。同樣,在極光的身上也標示著它擁有著攬勝的血脈——EVOQUE。
極光配有後備廂一鍵升降的功能,但仍然沿用了攬勝車型通用的把手。有的人可能只會時不時地拽上兩下,也肯定有很多人對這種「有味道」的配置愛不釋手。
極光標配了MERIDIAN英國之寶音響,關於音響大家可以參考《愛卡音響測試》系列文章,裡面有最全面的講解。
如果你正好有臺極光,趁著雪季來趟長白山吧。
編輯點評:奇瑞捷豹路虎攬勝極光,這名字的長度算得上是車型品牌中數一數二的,品質也並沒有因為名字變長而下降,這樣消費者和廠家都能獲益的事情麻煩再多來幾件。
純正攬勝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