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前「中科院長」龔家政15日表示,美韓軍演無限期暫停,意味著美國總統川普有從韓國撤軍的可能,也代表美國從第一島鏈撤至第二島鏈所埋下的伏筆。對此,龔家政憂心臺灣在第一島鏈的重要性愈來愈被淡化,美國協防臺灣的決心也將隨之逐漸動搖。
臺灣「中時電子報」16日報導稱,龔家政在一場關於兩岸關係的會議中提出自己的憂慮。他認為,日前美國兩艘軍艦航經臺灣海峽,沒有實質意義,這訊息是臺灣方面而非美國主動公布,美國會通過法案可讓美艦停泊臺灣港口等,美軍都沒有做,只會面對國會議員的壓力,派兩艘軍艦繞臺,做個動作,回應美國會而已。
對於兩岸軍事實力的差距,龔家政稱,以大陸的軍事行動能力,臺灣將面對一個「看不到敵人的戰場」,大陸可自海上、空中與地面對臺發動6波攻擊,包括第1波攻擊:反幅射無人飛機(出口型ASN-301);第2波攻擊:無人攻擊機、偵察機、電偵機;第3波攻擊:巡航飛彈;第4波攻擊:衛士2B、2C、2D長程火箭彈;第5波攻擊:S-400防空飛彈;第6波攻擊:東風戰術飛彈。
對此,龔家政憂心,屆時大陸如果「在臺海發動一場局部有限非核戰爭,美國將無從插手,臺軍難有招架餘地。」
最後,龔家政建議臺當局「應審時度勢,不應好高騖遠」,做無謂浪費防務預算及徒勞無益的建軍計劃,因為大陸美國與俄羅斯在國防科技上的高度發展,一般國家和地區已無力負擔龐大軍費追趕,所以「唯夾縫中自保求生存」。
民進黨當局自上任後,在防務領域屢次作出小動作,不僅提高防務預算,欲臺艦自造,還鼓吹「不對稱」作戰,與美加強軍事互動。
對此,國臺辦發言人多次強調,臺灣方面如果是挾洋自重,採取「以武拒統」的方式和大陸對抗,在兩岸綜合實力對比日益懸殊的情況下,實際上是對臺灣方面非常不利的。臺灣方面只有放棄「臺獨」立場和敵對思維才能真正維護臺海和平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