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
第八屆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閉幕
10月30日,第八屆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在嘉峪關落下帷幕。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鐵梁
10月30日上午,第八屆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圓滿落幕。
閉幕式上,推優展播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錄片《彩色新中國》《淮海戰役啟示錄》《變化中的中國》、「抗擊疫情」紀錄片《2020春天紀事》《為了人民——人民軍隊支援地方疫情防控紀實》《第一線》《高考2020》《新冠肺炎:與魔鬼戰鬥》、「脫貧攻堅」紀錄片《2020我們的脫貧故事》《進城》《養驢記》《紅寺堡》《石榴花開》、「優秀傳統文化」紀錄片《敦煌樂器》《天下徽商》《花開彩雲南》《嘉峪關下的鋼鐵雄師》《良師》等多部主題鮮明的優秀紀錄片片花,與會嘉賓向獲得推介的作品主創人員和年度影響力平臺——「秧紀錄」負責人頒發了榮譽證書。在網絡電影推優環節,網絡劇情類影片《留離》《尋牛》《回門宴》《暴雨救援》《刑警本色》、網絡探索類影片《唇語師:推理遊戲》《孤獨天下》《大地震》《吞聲》、網絡紀錄類影片《變化中的中國·生活因你而火熱 》《窯望》《今生今世》《剃頭匠》、網絡新銳類影片《以樹之名》《黑夜即逝》《人類餵養指南》《理療》《日新說》等得到推薦,與會嘉賓向獲得推介的作品主創人員頒發了榮譽證書。(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徐俊勇)
「網絡電影的迭代創新」論壇舉辦
作為第八屆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的主論壇之一,「網絡電影的迭代創新」論壇10月29日舉行。來自國內的10餘名導演、製片人、編劇齊聚鋼城,共論網絡電影發展。
今年是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首次設立網絡電影相關論壇,網絡電影元素的融入,意味著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更加關注網際網路平臺上與影視相關的視頻內容。論壇分三個單元進行,分別邀請國內製片人、編劇、導演及網絡大電影導演開展深入討論。
製片人湯雅婷說,隨著網絡電影的發展,它已不再是人們想像中的樣子,也在拼製作、拼演員,製作水準與院線電影越來越接近。
在討論中,參會嘉賓談到,真正促進網絡電影發展的原因是網絡用戶的增多,越來越多人習慣了網絡傳播途徑。網絡電影未來的發展,不僅僅要切合市場,更要在內容領域進行深耕。在導演趙箭看來,無論是院線電影還是網絡電影,都是在講故事給觀眾聽,區別在於用什麼形式去展現,用什麼角度去詮釋,兩種形式的電影關鍵的競爭力就在於,是否用心在講一個好故事。
在網絡大電影導演討論環節,嘉賓們說,網絡電影從「快銷品」,經過不斷的迭代更新,正在成為影視中一個真正的大類。現在正是網絡電影發展的好時代,希望市場越來越規範,為這一藝術表現形式提供更大的空間。(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欣瑤)
影視專家學者暢談絲路文化與影視
10月29日下午,作為第八屆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主論壇之一的「絲綢之路上的文化與影視」論壇在嘉峪關舉行。論壇以絲綢之路甘肅段的文化歷史資源、發展流變和影視呈現為主題,探討如何講好絲綢之路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院長、省電影家協會主席徐兆壽作主題發言並主持論壇。「絲綢之路是中國文化復興的重要載體,而河西走廊是重中之重,河西文化承載著中國文化很精彩的部分……」徐兆壽作主題發言時說,「甘肅歷史文化非常深厚,絲綢之路的故事也非常多,但過去多是宏大敘事,而微小敘事、人物敘事還較少,比如霍去病、蘇武牧羊等,這些都是可以展開講故事的……」
在紀錄片創作過程中,需要講百姓故事。「在絲綢之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活態傳承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它針對的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對於紀錄片的拍攝主題選擇,省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周琪提出了建議。
論壇上,蘭州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徐建新,紀錄片導演、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教授孟子為,紀錄片導演、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秦川,紀錄片導演、省廣電總臺紀錄片工作室主任董正韜圍繞「絲綢之路上的文化與影視」主題也作了精彩發言。(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徐俊勇)
來源:甘肅日報、新甘肅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