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中藥行業在政策扶持下迅速發展,市場需求的擴大使得中藥生產商紛紛加大生產力度,擴大生產規模,利潤也得以提高。然而隨著綠色環保理念的流行以及國家嚴格的監管之下,中藥製作行業面臨的問題是,大量藥材生產過後殘留的藥渣該如何處理?
藥渣殘留成製藥行業心頭痛藥渣是指中藥煎好以後的殘渣或者是用溶劑萃取一種物質(如藥物)後剩下的不溶性殘渣。據有關數據統計,藥企每年產生的植物類藥渣高達數十萬噸。長久以來,這些中藥渣成為積壓在製藥行業心頭上的大難題。
據某藥物生產機構表示,公司每天提取後藥材廢渣排放幹渣40噸,僅處理費用就需要花費20多萬,造成了很大的浪費。
那麼,藥渣該怎麼處理比較節省成本與科學合理呢?
業內人士表示,現在藥材出口,二流藥材進到大醫院,那些不合格、劣質的三流藥材甚至藥渣子被做成了五花八門的中成藥。毫無疑問,這種方式肯定是不可行的。藥品安全關乎人們的身體健康甚至是生命,相關監管部門應堅決抵制假冒偽劣藥品,嚴懲不合法、不規範經營藥生產商,為百姓討一個「公道」,保障百姓生命安全。
綠色環保時代藥渣變肥料隨著綠色和諧、循環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我國盛行,不少環保設備企業看到一線生機,加快技術創新投入到「變廢渣為寶」的目標中來。
筆者了解到,某生物公司將中藥渣經過發酵、烘乾、粉碎等工序,後生成生態肥料合理利用。今年春季,該公司到部分農田進行示範試驗,把利用中藥渣生產的有機肥施于田間,每畝施用1噸中藥渣有機肥。試驗結果證明,施用當年可減少化肥施用量15%至20%;逐年施用可減少化肥施用量30%以上,既可為農民解決資金、地力難題,又能提益,真正實現了耕地用養相結合。
瀏陽經濟開發區某企業投入3.5萬元,將藥渣回收用於生產有機肥料,實施一年後,這一項目不僅為企業創造了20萬元的經濟效益,而且還減少了400噸固體廢棄物的排放。
可以看到,實現中藥渣的綜合利用,既打造了新興產業,又可以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發酵罐設備功不可沒在中藥渣「變廢為寶」的過程中,離不開操作的設備,發酵罐是起主要作用的設備,其發酵工藝也有所講究。
專家介紹,發酵罐的主體一般為用不鏽鋼板製成的主式圓筒,在設計和加工中應注意結構嚴密,合理。要達到能耐受蒸汽滅菌、有一定操作彈性、內部附件儘量減少(避免死角)、物料與能量傳遞性能強,並可進行一定調節以便於清洗、減少汙染等特性,如此才能保證產品的生產以及減少能量的消耗。
節能環保時代,發酵罐設備要求與發酵工藝也亟待提高。據悉,在不斷的探索中,廣東某製藥公司研發的「變廢為寶、低碳又環保」的新技術「中藥藥渣製備有機肥」項目取得了可喜進展。據了解,該項目採用的是國際先進的高溫發酵工藝,與國內有機肥行業通用的中溫發酵工藝相比,具有發酵時間短、佔地面積小等優點。因高溫發酵的整個工藝過程是在密閉反應罐中進行,從而避免了惡臭廢氣和粉塵等造成的二次汙染危害,達到了「零排放」。
小結:2015版藥典中提出了藥品需無菌隔離、無菌化生產的要求。政策的出臺將我國無菌生產設備、工藝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而發酵設備作為藥渣「變廢為寶」的利器,也將迎來更大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