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海豐阿東:不是真言六個字,改變詞序意全變
漢字是一種古老的文字,有的時候,簡簡單單的幾個漢字,他的意思可以通過前後順序的改變而改變。比如"沒有錢是問題「這六個字的組詞成句,就可以變成幾組不同意思的句子!我來給你演示一下:
第一組是關於沒有錢的說法,在這裡說來說去的問題,就是沒有錢。
問題是沒有錢
沒有錢是問題
問題是錢沒有
錢沒有是問題
是沒錢有問題
有問題是沒錢
第二組是關於有錢是否有問題的說法。
有錢是沒問題
是有錢沒問題
沒問題是有錢
第三組是關於錢本身是否有問題的說法。
是錢沒有問題
沒有問題是錢
錢是沒有問題
怎麼樣6個字,換了個次序,編出了12句話。組成了三組意思。如果文字再多點,可能能編出的句子更加多了。這個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試一試。
我們知道的,漢字還有一字多義的情況,有的時候,這一字多義還會讓人造成困惑,鬧出笑話。
我就聽說過這樣一段笑話,說是有個賣西瓜的,為了能夠更快的把西瓜賣出去,就把西瓜切開來,切成一塊一塊的賣,二塊錢一塊。這個時候來了一個想要買西瓜的青年。那青年指著切開的西瓜問賣西瓜的:「你這西瓜多少錢?」
賣西瓜的說:「兩塊。」
那青年又問道:「兩塊一塊啊?」
賣西瓜的確認到:「一塊。」
按理說,上面這段青年與賣西瓜的的對話,已經很清楚的表明了這西瓜是兩塊錢買一塊。但是接下來這青年又問了一句,就開始出現了模稜兩可的問題。逐漸的把賣西瓜的的思路搞昏了。
那青年繼續問賣西瓜的:「一塊兩塊啊?」
賣西瓜的回答道:「兩塊。」
接著那青年追問了一句:「到底是兩塊一塊,還是一塊兩塊,」
賣西瓜的:「是兩塊一塊」
說到這裡,賣西瓜的已經被那位青年套路了。
青年根據前面的說法,最後問了賣西瓜的一句「:那就是五毛一塊唄!」那賣西瓜的心裡很明白,不是青年說的那個意思,但是一時三刻,又說不清楚,又無法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清清楚楚的表達出來,只能無可奈何,氣憤的說道:」去你的,不賣給你西瓜了!你這個人說話繞來繞去,都把我給繞糊塗了!「這裡的塊真是一個多意字,如果交流的兩個人均按著自己的想法去交流,就會出現無法溝通清楚的情況。
說到這裡,想起以前聽過的一個滑稽戲。說的是有個人到賣魚的那裡去買魚,先買了帶魚。沒付錢,然後他要拿這帶魚,去換那黃魚。換了黃魚要拿走。賣魚的不讓拿走,這人強調這魚是他換來的,應該可以拿走。賣魚的說,不可以拿走。兩個人,爭來爭去,就如上面賣西瓜的一樣。想想挺好笑的。
其實遇到這樣的情況,只要把事情從頭再來一遍,弄清楚了產生的原因,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