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吃的,你可能會知道什麼客家鹽焗雞、西湖糖醋魚、東坡肉、佛跳牆等眾多美食,用很先進的鍋碗瓢盆炊具烹飪而成,可謂色香味俱全,一聽就口水直流。不過你可能不知道古代有哪些做飯的傢伙。
我國古代炊具有鼎、鑊(huò)、甑(zèng)、釜(fǔ)、甗(yǎn)、鬲(gé)等。(為了大家方便讀,已標註)下面為大家一一說明他們分別是做什麼用的。
鼎:有聽過麼,我想肯定聽過很多次了。在電視上,我猜得對麼。早期的鼎是用泥士燒制而成,直到了殷周時期才開始改用青銅製作。鼎的下部呈圓形,有三隻足作為支撐。上沿有兩耳,用來穿木棍便於抬舉。由於古代人基本都是烹煮整隻動物的,體積容積可是很大的。不過呢,在不同場合裡面要是會用到小一點的鼎作為祭祀以及禮樂方面。夏禹時,曾經製做九鼎,來象徵著天下九州,也象徵著國家最高的權力。只有得到九鼎的人才能被稱作天子,九鼎,是中國的代名詞,可見中國的美食文化可了不得。《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鑊:一種無腳要用來烹煮魚肉等食物,類似於現代的鍋。古代有個」湯鑊「的酷刑,就是把犯人扔進鑊中煮。很殘忍,現在看來,是真的非常不人道的做法。
甑:古代用來蒸飯的用具。開始是用泥土燒制而成的,後來用青銅製作,形狀像當今的蒸籠。為使蒸氣透過,甑的底部有許多孔。使用時,將甑放置在釜或者鬲上,讓蒸汽將食物蒸熟。
釜:古代寫作「鬴(fǔ)」,類似於現代的鍋,圓底。它最早產生於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有銅釜,秦漢以後則有鐵釜。使用時,懸掛在火或者灶上以燒水或者烹煮。「釜底抽薪」這個成語很形象地說明了「釜」的使用方法。
甗:是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可分為兩部分,下半部是鬲,用於煮水,上半部是甑,兩者之間有鏤空的箅,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東漢之後,甗基本消亡了。
鬲:與鼎差不多,但足部內空,與腹部連成一體,這樣能夠加大受熱面積食物熟得快。一般為青銅製作,貴族中多見,普通百姓家少有。題外話,關於進餐,古人的禮節也是有很多的。
《禮記》中有寫道:「夫禮之初,始於飲食。」意思是禮節要先從吃飯學起。
現在我們來講一講吃飯都有哪些禮節。與長者一起進食時,要請長者先吃,然後晚輩再吃;吃飯時,筷子不能碰到碗,不能發出聲音,否則,就意味著「沒飯吃」;要小口咀嚼食物,米飯不能掉在飯桌上;從碟子裡夾菜時,要從自己方向的地方夾;自己碗裡的飯應儘量吃乾淨,不要剩下太多的米粒;粒粒皆辛苦,可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