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以後,很多同學會因為成績不理想或者是去不了自己想去的學校等等原因而選擇去復讀,可是復讀真的有必要嗎?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復讀真的是一個下下策,而不是壯舉,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最容易感動的就是學生本人。
高考前,老師總是語重心長地告訴大家,一分就會幹掉幾萬人,多得一分是一分。高考後,大家看到自己的成績和排名應該都明白,這話一點兒錯也沒有,高考排名真的是一分千差萬別,但是報考同一院校和專業的同學,第一名和最後一名相差幾十分的情況也是很常見的,當然這也不能排除因為學生來自不同省份分數線導致的差異,但是同一省份的學生也會相差很多分的,這個數據大家都是可以查到的。
如果你現在的高考成績不是因為你考試當天生病了,或者是因為遇到了你不能避免的突發意外,就不要輕易選擇復讀。考試狀態不好,這可不是理由,今年因為準備的不夠充分而緊張壓力大,明年作為復讀生你的壓力會更大,你有認真想過復讀之後你能提高多少分嗎?
高考「釘子戶」梁實,今年已經是第24次參加高考了,而今年他只取得了420分,仍舊沒有達到二本分數線。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他自己都很納悶自己的外語成績為什麼只有82分,雖然他說明年還會繼續參加高考的決心和毅力值得我們去學習,可是又有多少人能連續參加20餘次高考呢?他堅持不懈、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但我們也能看出想要讓成績提高到某一個水平真的不是很容易。
現在應該做的不是要考慮自己要報哪個復讀班,更應該好好地研究一下到底要怎麼去填報志願。如果你有特別想去的城市,並且未來有意向留在那邊發展可以報考這座城市,如果你特別喜歡某一個學校,那就不要過多地考慮專業,就填報這個學校,有中意的專業哪怕這個學校不是211、985,但這個專業是這個學校的品牌那你就選擇一個這樣的學校去報,因為它的資源完全有可能超越你的預期。
選擇學校和專業千萬不能眼高手低,每一所普通高校的教師隊伍中也有國家人才和行業專家,千萬不要覺得只有名校才有意義,高考不是鯉魚躍龍門,不是進了名校從此就高枕無憂了,學習是每個人一生都在做的事情,所以不要把名校光環和熱門專業看得太重。
華為花201萬年薪聘請的「天才少年」張霽也是高考復讀生,考上的也僅僅是一個三本,這個起點也並沒有影響他23歲就成為華中科技大學的博士,所以高考成績也只能定義一下你的過去,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多走點路、繞點遠都沒有關係,只要你自己不放棄自己,一切都不算晚。
與其糾結已經成為歷史的高考成績,不如趁現在就好好規劃一下你的大學生生活應該如何度過,想一想自己要怎麼努力才能更好地逆襲,放棄一定不難,但堅持也一樣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