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化石獵人的大漠探險

2020-12-22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Dinosaur X 秦子川 英國布裡斯託大學 | 餘琮煜 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在這個世界上最遠離人類文明的地方,也是離過去最近的地方。

——記恐龍化石從戈壁灘到博物館的奇幻旅程。

當你凝視著博物館中恐龍骨架的時候,一定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些龐然大物的遺骸,是怎樣被發現、收集、研究到最後展覽在這裡呢?

每年夏天,當學生們開始享受快樂的暑假生活的時候,化石獵人們最忙碌的時候才剛剛到來。作為一個恐龍化石獵人,過去的五年裡,幾乎每個七月我都在中國西北部野外考察中度過,在這期間學到了專業的知識,結交了重要的朋友,也有了珍貴的發現。

馳騁於大漠戈壁之間的恐龍考察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將在下文中細細道來。

1.前期準備:找恐龍之前需要準備啥?

野外考察並不是簡單輕鬆一路向西的自駕旅行。實際上,每一次考察從前期籌備開始,就要與挑戰和困難作伴了。

古生物學作為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去野外考察前,首先是需要對地質背景進行調查,包括對計劃考察地區的相關地質資料、古生物文獻進行詳盡的檢索和閱讀。一般來說,每年暑期的野外考察在前一年就已經計劃好了,相關資料的收集和查閱工作,也會很早分給不同的隊員進行。

背景調查是野外考察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不同時代的地層、不同的沉積巖類型,不同的發掘環境,對野外考察的工具、物資等都有不同的要求。

這裡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野外常用的地質錘實際上分兩種不同的規格。一種是尖頭的(類似錐子),一種是平頭的(類似鏟子)。尖頭的更適合在相對疏鬆,易碎的巖石,或者泥土中挖掘,非常適合在砂巖、粉砂巖等露頭上進行工作。而如果野外考察的目標化石產自頁巖當中,尖頭的錘子作用幾乎是負面的,反而需平頭錘子更有效。

圖1.面對戈壁沙漠疏鬆易碎的砂巖,尖頭地質錘才是"神器"

除了專業資料,還要有"非專業"的資料。這些資料可不業餘,包括考察當地的路線規劃、交通狀況和風土人情等。當然,提前訂好漫長旅途中的溫馨住處,查好可能會路過的美味餐廳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地點過於偏僻,也要準備帳篷之類的露營裝備,乾糧和水也是必備物資。

有了這些資料,野外隊員就可以對野外考察和發掘過程有一個"心理準備"。所謂有備無患,就是野外前期準備的重要要求之一。

因此,基於不同的野外環境和野外計劃,負責野外後勤的隊員會在出發前一個月的時間裡面籌備所需的物資。本文中介紹的可算最為複雜的一種野外發掘情況,就是在戈壁沙漠或者高海拔荒原的長期紮營野外。

越嚴酷的環境,前期準備的物資就要越多。無人區的野外活動不但要保證野外隊員基本的生活需要——食物、水和帳篷之外,還要保證基本的科研活動可以進行。因此,各類發電設備和通訊設備也是標配。

這些生存物資的配置,也大致分為兩種思路。像在中國西北部地區的野外活動,雖然無人區地處偏遠,但終究附近一天車程內還是有鄉鎮或者城市的。這種情況下,野外車隊一般以越野車為主,皮卡輔助。雖然在無人區紮營,定期(比如一周)還是會有補給車輛來往補給。

圖2.2016年新疆五彩灣野外營地概覽。

豐田越野車是野外好夥伴,每天負責運輸隊員前往考察地點。而圖片左下的皮卡車,雖然其貌不揚,卻承擔著搭建這個野外營地"生命線"——運送物資的重任。張立召 攝)

而另一種模式更加"硬核",比如下圖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蒙古國戈壁考察。由於蒙古國地廣人稀,只有首都烏蘭巴託一個城市可以補給。因此,考察隊往往會租賃一到幾臺重型卡車作為"艦隊母艦",運輸長達一兩個月的野外考察中運輸可以照顧所有隊員"生活起居"的全部物資。在一些情況下,偌大的卡車還可以作為臨時住所,抵擋戈壁灘上的風雨。

△圖3.2019年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蒙古考察補給卡車,本文作者之一在野外結束第一天,回到物資充沛(還可以吃到冰棍)的美好時光。

2.紮營戈壁:我們睡在中生代地層中,有恐龍為伴

當北半球入夏,野外季到來,考察隊員從世界各個角落集合一路向西,考察就此開始。經過長途跋涉,科考隊來到大片出露恐龍化石的中生代地層當中,就地紮營,開始野外考察、挖掘活動。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就地紮營呢?不會對化石產地造成破壞麼?

其實隨著公路交通的快速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大部分地質類野外現在都變成了"公路地質"。這其中也包括了很多古生物學化石發掘的野外,尤其是發掘無脊椎化石為主,一般都是就近住在化石點附近的城市或者鄉鎮,駕車機動發掘考察,而不會選擇野外紮營。畢竟野外紮營費用高昂,生活不便,危險係數也跟高。

但恐龍化石的發掘工作有它獨特的需要,使得紮營野外成了主流。首先,很多重要的中生代化石點都距離城市非常遙遠,每日往返通勤時間過長,會大大影響工作效率。

其次,很多恐龍身形巨大,化石當然也非常的重。一般來說,一天的工作時間,根本不夠對一件中等以上體型的恐龍化石完成皮勞克-裝箱-裝車(下文會有介紹)的工作。如果有幸找到較為完整的大型恐龍標本,整個發掘時間可能會持續好幾年。因此,考察隊員直接住在化石現場,既可以省下更多的時間用來發掘工作,也可以保證工作的連續性,也是對化石本身的一種保護。

△圖4.飲食方面,我們國內的團隊在這方面非常優秀。我們的後勤"班長"是一名退伍的戍邊軍人,曾歷練於炊事班。因此野外夥食裡面拉麵、餃子和烤串都有得保證。

在我們參與的戈壁野外考察團隊當中,無論是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團隊,還是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團隊,都有配備了專精營地後勤和生活保障的專業人員。

就拿扎帳篷這件小事來說,包含了選址的各種門道。戈壁沙漠雖然白天乾旱炎熱,但在夏夜經常出現暴雨。由於地表鮮有植被,低洼的地面可以短時間內大量積水。若是沒有經驗地把自己的帳篷扎在水流的必經之處或者低洼區域,很有可能第二天醒來發現自己已經連人帶睡袋被衝到了乾涸的河道裡面(作者們不願意透露他們是怎麼知道這件事情的)。

圖5.戈壁沙漠+連夜暴雨=無盡的泥濘

3.尋找化石:怎麼找?低頭看路

在與世隔絕的戈壁灘當中住下之後,考察隊員就會基於之前所搜集的地質、古生物學資料,對目標區域進行"地毯式"的搜索。很多中生代的地層產狀幾乎與水平面平齊,也就是說尋找化石的地層就在腳下。

所謂尋找化石的過程,看起來就像一群人在曠野中四散踱步,每個人都低著頭,時而俯下身子用放大鏡觀察,時而站在相對高點像遠處眺望,但更多的時間,是牢牢地盯著腳下的路,不讓一丁一點化石骨片從眼皮地下逃走。

圖6.五人一小隊的"拉網飽和式"化石調查

戈壁灘上的土丘看起來不高,實際上非常難爬。沒有植被根系固著,風化的土壤結成了看起來堅硬,實際上非常疏鬆易碎的殼。而這層殼的下面可能是堅硬的砂巖,也可能是鬆軟的沙土。對於新人來說,向上的每一步都可能導致一個翻滾下山的後果。

圖7.真正熟練的野外"高人"才可以熟練地登上山丘之巔,俯視整個盆地。出鏡:張蜀康博士,攝影:臧海龍

化石發現之後,用隨身攜帶的GPS儀記錄坐標,野外記錄本上詳細的記錄化石產出狀況、圍巖信息等內容,是最基本的要求。而經驗豐富的隊員,會在此基礎之上,用附近的各種物件搭建一個醒目的標識。戈壁灘上地形複雜,溝壑縱橫,即便有了GPS坐標,幾十米的誤差也會把人繞暈。因此,用石頭,礦泉水瓶或者石膏塊搞出個標記,成了一種非常有效的定位"土辦法"。

4.採集化石:給恐龍打石膏是什麼樣的體驗?

戈壁的野外紮營考察一般都長達一個月,在考察過程中發現的恐龍化石,並不是發現一個發掘一個的。這是因為大部分恐龍化石體積較大,遠不是一兩個化石發現者就可以完成發掘工作的。另一方面,是恐龍化石的野外採集有一定的技術難度,是很難快速完成。

國內外的考察團隊在發掘恐龍化石的時候,會採用一種叫做"皮勞克"的技術手段,對化石進行保護性發掘。

"皮勞克"指的並不是一種工具,材料或是成品,而是一個完整的野外操作流程。下面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科考隊員是如何在野外打"皮勞克"的。

圖8.蒙古戈壁灘上的一具剛剛被發現的原角龍遺骸

確定挖掘範圍:大部分恐龍化石發現的時候,都是如上圖的樣子,並不是一個完整清晰的骨架輪廓,而僅僅是暴露在地表的些許骨片。當野外隊員決定發掘這具恐龍化石的時候,第一步要進行的就是對化石在三維空間上延伸情況進行一個基本的判斷。換句話說,是根據化石的埋藏狀況推斷一個大致要挖掘出來的範圍

判斷化石的大致範圍,需要豐富的野外經驗。在野外考察隊裡,一般是依靠有多年野外經歷的老隊員進行判斷。畢竟化石是非常珍貴的,如果範圍劃分不當,後續的發掘工作勢必會破壞珍貴的化石。

圖9.本文作者之一正在挖掘環繞化石的壕溝

開始挖掘:基於對化石延伸範圍的大致判斷,下一步就是圍繞這個範圍,在四周挖掘出一個連續的壕溝。在這個過程中一旦發現新的化石,就要向外擴大壕溝。之後,從壕溝底部向中心挖掘,把包裹著化石的巖體掏出一個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狀,以便接下來打石膏套。

圖10.圖中白色的物體就是打好的"皮勞克"包裹了。

給化石打石膏:接下來就要用石膏、麻袋布等保護材料將這個蘑菇狀的土丘包裹起來。不過再次之前,對於一些碎裂的化石,需要提前用萬能膠加固,防止其受到壓力碎裂。接下來,給整個化石包裹上用於保護的石膏繃帶或者麻布帶,經過漫長的風乾,做上標記登記好野外好就完成了發掘的部分。之後,化石會被送往實驗室,打開石膏套,等待進一步的修理和研究。

圖11.一個一米見方的"皮勞克"就需要8個壯年勞動力運輸。圖片來源:廖俊棋

很多恐龍化石本身就體積龐大,經過這樣"包裝"的皮勞克的重量更是不可小瞧。一般來說,如果完整對一條兩三米的恐龍打包,光消耗的石膏和水就要接近半噸。皮勞克的後續運輸工作就變成了最有挑戰性的任務。七八個青壯勞力可能才可以抬起一個大的皮勞克,而更大的皮勞克還需要滑輪,槓桿等"傳統智慧"才能運到車上。

5. 戈壁風光與人

中國的西北部和蒙古國的西南部是世界上最空曠的地方。在這片遠離城市燈光汙染的淨土裡,每一張隨意的照片都是驚豔的風景。

圖12.每到野外,這個世界上的光就僅剩下營地的篝火和璀璨的銀河。
圖13.你永遠也不知道,腳下的這條帶著些許綠意的路會延伸到哪裡。
圖14.有時候,草不知道從哪開始變得濃綠稠密,截然地與身後地綿延的沙丘分開。
圖15.又有時候,沙侵吞了所有的綠色,甚至把路也吞到了肚子裡。
圖16.晚霞呢,喜歡輕輕撫摸著正給家裡打著電話的人。
圖17.彩虹呢,倒是從不吝嗇出鏡在每個雨後的傍晚。
圖18.整理完野薄,站上山頂
圖19.希望今天也能看到個圓滿的月亮。

圖片版權聲明:本文圖片主要來自供圖作者,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在讀博士生餘琮煜。其餘部分照片來自中科院古脊椎所Dinosaur X團隊臧海龍,張立召,廖俊棋等。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國科普博覽立場

相關焦點

  • 新鮮感很足恐龍題材遊戲《恐龍化石獵人》專題站上線_遊俠網 Ali...
    中文名稱:恐龍化石獵人英文名稱:Dinosaur Fossil Hunter製作公司:Pyramid Games發行公司:PlayWay S.A.點擊進入遊俠網《恐龍化石獵人》專題站遊戲介紹  該作具備十分真實的場景刻畫,遊戲的目標就是要尋找曾經統治地球的滅絕物種化石
  • 古生物學家徐星:講述恐龍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在大漠無人區考察,是對人類科學精神和意志品質的高度考驗。儘管如此,這位50多歲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生物學家依然無法抗拒大自然的吸引力,野外考察仍是他每年必備的工作項目。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著億萬年前古生物的蛛絲馬跡。徐星享受這種探險的樂趣,他也一直堅稱自己是幸運的。
  • 抖音恐龍化石挖掘首播,帶你重回侏羅紀
    本次直播特別邀請了祿豐縣地質遺蹟保護管理所所長王濤老師到現場進行專業的恐龍化石挖掘及修復工作,帶大家夜遊博物館,探討了「為什麼恐龍滅亡時頭都朝向東方?」、「為什麼在發掘了上百具恐龍化石卻尚未發現一個恐龍蛋?"
  • 「探秘白堊紀,重返恐龍時代」恐龍化石展在青島開展
    齊魯網青島11月15日訊  15日上午,「探秘白堊紀,重返恐龍時代」史前恐龍化石展在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開幕
  • 《我的化石博物館》隱藏恐龍化石是什麼 隱藏恐龍化石介紹
    我的化石博物館中可是有隱藏恐龍化石的哦,那麼它們到底是什麼,又要怎麼找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來好好介紹一下吧。 我的化石博物館隱藏恐龍化石介紹 一、什麼是隱藏恐龍化石 ① 當某個化石的完成度達到50%及以上時,再次挖掘就有可能額外挖出屬於另外一種化石(即隱藏化石)的部件。
  • 國內超稀有恐龍化石青島首亮相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 日前,「探秘白堊紀,重返恐龍時代」史前恐龍化石展在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開幕。現場進行了多件珍品展示,國內超稀有恐龍化石首次在青島展出。11月15日,「探秘白堊紀,重返恐龍時代」史前恐龍化石展開幕,現場,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接受北京北大寶石鑑定中心(青島)教學實踐基地合作方授牌,預示未來雙方將有更多的合作機會。此次展覽的珍品化石有譚氏臨河獵龍、完美巴彥淖爾龍、楊氏內蒙古龍、亞洲古似鳥龍,都是首次走出北大地質博物館與青島市民見面。
  • 確認是恐龍化石!
    確認是恐龍化石!此前報導:四川自貢市民散步時,發現疑似恐龍化石12月22日,紅星新聞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恐龍考古隊 | 一起挖恐龍化石
    恐龍考古隊 課程類型:沉浸式實景課堂課程介紹:來自外星的隕石落在了侏羅紀化石保護區,恐龍化石骨架全部被埋進石堆。這一次,我們將在Judy老師的帶領下,挖掘失落的恐龍化石。小心,考古隊是跨國組織,一切交流必須使用英文。
  • 恐龍百科:恐龍的化石故事
    地質學家挖出了一具恐龍化石。二層樓那麼高大!青蛙、壁虎、黃鼠狼這些小動物們一看到它,嚇得一邊撒尿一邊逃!「別怕!我不過是動彈不得的化石。我的骨架埋在地下,經過6500萬年的變化而成了石頭。恐龍化石的聲調十分悲哀。一隻青蛙壯壯膽,爬上前問:「您這麼高大,怎麼會絕了種呢?」「這正是我要問你的。你們小得比不上我的一顆牙齒,可是,卻代代相傳,直到今天,你們有什麼絕招嗎?」小動物們一陣驚喜。還是那隻青蛙說:「要說我的絕招,那是冬眠,我們藏入地下,躲避嚴寒。
  • 我的化石博物館恐龍化石解鎖攻略
    小編今天給各位玩家朋友們帶來的是我的化石博物館恐龍化石解鎖攻略,很多的玩家朋友最近在問我的化石博物館的遊戲中恐龍化石應該怎麼解鎖呢?恐龍化石要如何獲得呢?相信不少的玩家朋友應該都是十分好奇,小編也特地幫大家把整理了相關的攻略,如果你還不知道的話不妨來往下看看吧!
  • 中國恐龍化石分布
    目前,中國大地上已經被挖掘出了許多恐龍化石,我國恐龍化石數量、種類、完整度在世界各國中名列前茅。 根據保存的化石類型,恐龍化石可以分為骨骼化石、蛋化石和足跡化石三大類。
  • 6700萬年前的恐龍決鬥化石,霸王龍牙齒咬著三角龍身體,栩栩如生
    這兩具6700萬年前的骸骨都算得上保存最完整的化石,自2006年被發現後,至今都沒有多少人見過。2006年,一個牛仔和他的兩個朋友,組成了一個專業化石獵人小隊,在美國蒙大拿州發現了這對恐龍。科學家認為,這兩隻恐龍當時是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關係,並起名為「決鬥恐龍」。這兩具化石骨架保存如此完整。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此次,研究團隊發現的琥珀被認為是中生代(大約 2.5 億到 6500 萬年前)白堊紀已知最小的恐龍化石,該化石在緬甸發現,只有 31.5 吋寬,含有完整的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的頭骨。
  • 「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續:專家確認是恐龍化石...
    (紅星新聞此前報導: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 當地博物館已派專家赴現場勘查)。  12月22日,紅星新聞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恐龍足跡》匯集近400張珍貴照片 恐龍用兩足還是四足行走
    甘肅永靖縣鹽鍋峽,世界上最精彩的足跡化石點之一:一群30來米長的大夏巨龍到古湖畔喝水。禽龍群喜歡跟著這些大傢伙,因為總能揀到點便宜。幾隻肉食性馳龍尾隨而至,打算捕捉那些老弱病殘做大餐,驚起岸邊棲息的水鳥和翼龍——一億多年前的各大類生物,將腳印留在了同一片湖灘上。足跡獵人根據這些足跡化石,復原出當時的熱鬧場景。
  • 海埂恐龍星球探險樂園五一開園 首批遊客嘗鮮
    「海埂龍出沒—恐龍星球探險樂園」將於5月1日起在海埂公園隆重開園。 恐龍的製作結高科技手段、國際「電影級」製作工藝、制景手法生動逼真,全方位再現了遠古恐龍世界的面貌,讓人身臨其境感受侏羅紀世紀。展區分為6大主題場景,分別為「迷你世界」、「穿越時空」、「侏羅紀王國」、「暴君獵場」、「成長樂園」、「失落之地」,涵蓋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三個時期和恐龍骨架及科普區文化,共有100餘只等比例仿真恐龍出展,其中最亮眼的當數高達18米的「究極腕龍」和15米的「暴君霸王龍」。
  • 昆明海埂恐龍星球探險樂園開園 首日大批市民遊客歡樂嘗鮮
    昆明海埂恐龍星球探險樂園開園。供圖  「海埂龍出沒——恐龍星球探險樂園」5月1日起在海埂公園隆重開園。據悉,此次展出恐龍探險樂園佔地4700平方米,位置在海埂公園「陽光大草坪」。恐龍的製作集高科技手段、國際「電影級」製作工藝、制景手法生動逼真,全方位再現了遠古恐龍世界的面貌,讓人身臨其境感受侏羅紀世紀。展區分為6大主題場景,分別為「迷你世界」「穿越時空」「侏羅紀王國」「暴君獵場」「成長樂園」「失落之地」,涵蓋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三個時期和恐龍骨架及科普區文化,共有100餘只等比例仿真恐龍出展,其中最亮眼的當數高達18米的「究極腕龍」和15米的「暴君霸王龍」。
  • 泰國發現最完整食肉恐龍化石,我們看後笑啦!
    泰國發現最完整食肉恐龍化石,我們看後笑啦!我們對泰國的印象往往是旅遊、佛教以及人妖,其實在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泰國生存著許多種類的恐龍,最近古生物學家就命名了一種在泰國發現的食肉動物,它是目前東南亞發現的最完整的大型食肉恐龍化石!
  • 我們還能看到恐龍嗎——通過恐龍化石能否復活恐龍?
    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4億年前的生活,恐龍在地球上生存了大約1.6億年,大概在6500萬年前滅亡。恐龍我們確認存在的地球上最大的物種,全盛時期的恐龍遍布海陸空!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但迄今為止人們發現了很多的恐龍化石,那麼,通過這些化石我們能否讓恐龍復活呢?
  • 古生物研究專家散步巧遇恐龍化石 為自貢第161個恐龍化石發現點
    這好像一根恐龍的腿骨化石喲!」發現巖壁下端有些異常,李飛急忙走近細看,發現眼前正是一塊恐龍化石。據專家事後考證,這確是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12月23日,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將帶著專業設備前往現場進行發掘,以確定周圍是否還有相關聯的骨骼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