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已經離我們遠去兩千多年了,漢代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漢代人們的價值觀和現在已經截然不同,漢代人對外交往和徵戰時表現出的豪邁和氣概也都隨時間逝去了。
在兩年前,了解到現在的商丘市永城市芒山鎮的芒碭山這個地方還以漢風的元素和符號推廣當地旅遊,也慕名而來,體驗一下離開我們這片土地甚遠的漢風的蛛絲馬跡。
芒碭山是一座只有一百五十多米高的小山。但是在一馬平川的平原上出現,相對的落差還是體現出了山峰的「高聳」。這裡相傳是漢高祖斬蛇起義的地方,在一座山峰之上豎立著漢高祖巨大的雕像,幾千米外都可以看到。成為了芒碭山的一個符號。
芒碭山這裡還是西漢時期梁國封地,由於平原之上突兀的山峰,也成為了梁國國王長眠之地,目前開發了三座梁王的墓葬,規模和形制都比較可觀。體現出了「事死如事生」的漢代時期厚葬風俗。西漢時期厚葬成風,人們死後,墓葬內的陳設要和他活著的時候一樣,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體現,衣服經過兩千多年時間,早已見不到了,一些食物殘渣可以從陶罐或者漆器中發現,有些墓葬中還藏有很多酒缸,這些酒如果現在還有的話,那就已經窖藏了兩千多年了。大墓中有耳室,這裡往往有主任出行時需要乘坐的車馬,側室,主要存放糧食或者其他生活用品,前室,相當於現在的會客廳,這裡桌椅上擺放著主人生前最喜愛的漆器活金銀器,用於招待賓客宴飲之用,桌椅一旁還有樂器,足可以還原生前宴飲的生活場景。主室,相當於臥室,是墓主人長眠之所,有精美的棺槨,有些王下葬時會穿金縷玉衣,棺槨內有精美的金銀器和玉器(隨葬品應該都會在博物館),主室四面和頂上的石壁上還繪有精美的壁畫,有神話題材的,有反映墓主人生前起居的,有反映當時生產生活或者社會活動的等等。
這個梁國在西漢初年設置,梁國的國君多次受到朝廷的封賞,漢景帝時期,名臣晁錯獻策削減封國,被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王聯合叛亂,向都城長安進攻,聯軍到達梁國時,梁孝王率全國之力抗擊,抗擊三十萬叛軍長達三個月,為大將軍周亞夫贏得時間,周亞夫帥朝廷精銳部隊趁機繞到叛軍背後發起突然襲擊,叛軍潰敗。當時梁國能夠抵禦聲勢浩大的叛軍,原因之一是佔據了芒碭山有理的地勢,居高臨下,另一方面,也得到了國中大多數人的擁護,佔據了人和。平定叛亂後第二年,梁國加封了更多了土地,成為當時面積最大的諸侯國。
芒碭山是一個福地,高祖在此斬蛇起義,就第一個進入關中推翻了暴秦,梁國在此選中了王陵之所,成就了當時面積最大的諸侯國,得到巨額封賞,成就了經濟的繁榮,也成為拱衛洛陽、長安兩都的東南屏障。
芒碭山所在的芒山鎮,自稱是漢風第一鎮,劉邦在此起義時一定非常堅定,因為他知道起義一旦開始,就不可半途而廢,漢風是一種一往無前的勇氣;梁孝王率全國軍民抗擊七國叛軍,浴血奮戰數月,這時,漢風是一種擔當,一種大無畏的氣概和堅信終將獲得勝利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