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堅持不跟你聊天,不是我不想找你,更不是我不願意理解你。而是你給我的感覺,像是我在打擾你,攢夠了失望就只好離開,再也不會主動去找你。
喧囂與我無關,我只是身處喧器之外。
當我打開手機的時候,發現找不到聊天的人。熟悉的人不來找我,我也沒去找他們。
一個人去食堂吃飯,打湯回來的時候,卻發現桌上剛打好的飯菜被阿姨收走了。
在宿舍說話,沒有人回應,因為去了一趟圖書館錯過了和同學一起出去的機會。
在QQ空間或者微信朋友圈發了一個狀態,沒有贊,也沒有評論。
和朋友一起走,鞋帶鬆了蹲下繫鞋帶,起來發現他們已經邊聊邊走已經很遠了。
下課的時候,別人都在聊天,而自己卻一個人坐在凳子上假裝和別人聊天。
打開社交軟體滿心歡喜的發現,有很多未讀消息,最後發現是運動信息和廣告。
暑假、寒假想去旅行,卻發現沒有人陪。
從18歲生日那天開始,我收到了他們跟我說的,18歲生日快樂。然後,我聽到他們跟我說,聖誕快樂。然後,我看到了他們說的,新年快樂。然後,我習慣了對自己說,一個人也要快樂。
何謂孤獨?聽到喜歡的歌,遇到喜歡的事,看了喜歡的電影,見到喜歡的風景,你迫不及待想找個人分享,卻發現……身邊空無一人,這時候最先趕來的就是孤獨。
我在人來人往的街頭中,明明周邊滿是人群,可我卻感覺身處人群之外,一個人走在人群之中,假裝我也是人群裡的其中之一。
你感到孤獨了嘛?別去想了,都在你的腦袋裡。
我們注重身體的健康遠遠大於心理的健康,不信你想想,當別人生病的時候,你會說怎麼不去看醫生或者是買點藥,卻不是第一反應陪著他一起去,或者問心情如何。
當我的朋友和另外一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卻孤獨的待在宿舍。
孤獨,使我相信身邊的人不再那麼在乎我,使我不敢主動聯繫別人,害怕自取其辱被別人拒絕,害怕會心痛,被孤獨包圍著的我有時候甚至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我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孤獨完全是從主觀上定義的,它完全取決於你是否覺得,在情緒上或者是交際上和你周圍的人相隔絕。
現在有著社交媒體、智慧型手機,可以隨時隨地跟別人交流,讓我覺得與別人之間越來越近。但其實不是,我會感到更加的孤獨,會莫名其妙的變得很沮喪。
身處人群之中,卻感覺自己在人群之外,一個人玩遊戲,可以邀請其他人一起,可別人終究會離開。
明明街上燈火闌珊,卻感覺自己身處黑暗之中,會害怕、恐慌、彷徨。
別人已經一房兩人,三餐四季。一日三餐,晨暮日常。你以為我身邊有人,其實哪知,剩我一個人無牽無掛。
我的身邊從來不缺朋友,可是好像他們都會從我身邊離開。
「孤獨的最高境界是什麼?」「你與每一個都可以聊的很好,但哪一個都不是你的朋友」。
從陌生人到朋友,從朋友再回到陌生。要離開就離開了,哪有那麼多說給我聽的理由。散夥是人間常態,我又不是什麼例外。
當我習慣了他們的離開,習慣了一個人走走停停的生活,我開始進入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孤獨是我的常態。
沒有一個人可以懂得我的欲言又止。
長大的世界總伴隨著孤獨,在城市的燈火通明中,始終跟隨著我的是孤獨感。
一個人在食堂吃飯,一個人走出圖書館,明明很擁擠的教室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四個人的寢室卻置身事外的感覺,幾個好友上街怎樣都融不進去的感覺,沒有可以交心的朋友。
自己覺得最好的提議被否定,心裡藏了滿滿的事的時候,滿心歡喜分享了一首歌,一部電影,被隨口一句的敷衍應下。
我問自己,我怎麼了?
原來是當我知道沒有人可以讀懂自己,我就再也沒有主動找過別人。
有些事情一旦被情緒包裹上鎖生鏽,外面的進不來,裡面的也打不開。
不喜歡孤獨,偏偏又學不會兩個人相處。
《刺蝟的優雅》裡有這樣一句話:「我們都是孤獨的刺蝟,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見彼此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優雅。我相信這世上一定有一個能感受到自己的人,那人未必是戀人,他可能是任何人,在偌大的世界中,我們會因為這份珍貴的懂得而不再孤獨。」人生海海,穿過歲月,或遇見,或離別。要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定會有人,正慢慢地走向你,即便遲到,但絕不會缺席。他懂你的欲言又止,他明白你日復一日的艱辛,他像另一個你,守望在時光裡。
我為什麼會孤獨呢?或許是她的世界不止我,我的世界卻只有她。
阿德勒認為,人的孤獨感源自深層的自卑。自卑是我們心靈的一個黑洞,需要向外界索取很多東西,比如愛、存在感和安全感。一旦索取受阻,就會導致過度自我保護,封閉內心,切斷與他人的聯結,從而滋生出寂寞、空虛和內心匱乏的孤獨感。這種由自卑所引發的孤獨,即便你整日呼朋引伴,也難以消除。
孤獨的一個原因之一是缺乏信仰。面對愛情,我們一直期待著有自己真心喜歡的人,也希望喜歡自己的人出現,如果沒有建立信任感的話,我想會寧願一個人,寧願孤獨。
生活閒著的時間還是很多的,如果不能讓自己忙碌起來,就會造就孤獨。
當我離開家鄉拖著行李箱返回學校,在學校生活了四個月左右的時間,一天天重複的上下學,一次次走進課堂,一次次身心疲憊倒在床上,偶爾會在想,每天做著重複的事情到底是為什麼?
一個人去教室,一個人去食堂,一個人去圖書館的時候,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孤獨感。
偶爾參加一下同學們的活動,看起來應該會感到熱鬧,但自信想一想,這一場聚會,少了一個我,他們還是會歡笑,還是會有說有笑,我存不存在好像也沒有那麼重要。
孤獨,總會在一瞬間讓我崩潰。我想逃,卻怎麼也逃不掉。
我開始試著讓自己變得忙碌起來,可再忙碌還是會孤獨。在有星星的夜晚有人陪我,可再多的人在身邊還是會孤獨。
當開始心裡有了想念的東西,某條小道上的指示牌,一支從小到大都握著的鋼筆,就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思念。
當我開始說出孤獨的時候,我開始想著有個人來關心我,瘋狂地想要向外界索取點什麼,孤獨成就了我的矯情和貪婪。
我想要有人懂我的欲言又止,卻不想了解別人的欲言又止,這是多麼的自私啊,我的藉口大概就是沒有人主動了解我。
我應該試著懂別人的欲言又止,再去想別人懂我的欲言又止。
試著去愛別人,不要等著別人來愛你。
當我開始學會照顧流浪的動物、愛陌生人、愛世間萬物的時候,對在我身邊的人充滿了善意,這個時候我會感受到愛就在身邊,我不會再感到自己是孤獨的。
沒有誰註定就要來愛我,我沒有權利,她也沒有義務。
在別人開始愛我之前,我要開始試著去主動關心別人,問問她今天心情怎麼樣,有沒有難過,有沒有莫名的傷感!
在我試著去做這件事的時候,我想自己已經擺脫孤獨了。
試著去主動愛一個人,不要害怕自己成為可有可無的人,要相信自己可以成為她的獨一無二。
試著去擺脫孤獨:
我會告訴你儘可能的多與別人交流,走到外邊,結交朋友,參加活動。可實際上卻很難,當我走在街上,陌生人向我問路,告訴他怎麼走之後,他就離開了。
我想問一些關於他的事情,你是來旅遊嗎?或者你來自哪裡?如果他沒有離開的話,我想自己可以交流一下,再想一下今天多麼的不同。
我想這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多了一個朋友,會開始到處跟陌生人交流。
我會告訴自己要學會分享自己,孤獨的我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一般會很少的透露自己,習慣性的隱藏自己,也就不會得到一些回應。
想要進一步的互動,與別人建立真正的關係,我想自己必須要學會分享自己,敞開心扉,跟別人講關於自己的故事。
說我喜歡的,說我在想什麼。例如:當我正在和朋友聊天,他們認為學校食堂飯菜不好吃,但我認為飯菜實惠情有可原,我會感覺到有一點點的失落,但我還是會說出所想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我努力的與別人交流,我開始與主動靠近我的人交流,當我在圖書館看書的時候,有人會問我看的是什麼書,我告訴了他,又說了一點其他的。
但是讓我沒想到的是,我這樣的一個舉動,就發生了改變,讓我多了一個朋友。
以書會友,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下,我們都可以交到新的朋友,關鍵在於敢不敢在陌生人面前暴露自己。
當一個人一直沉迷於一件事的時候,就不會感覺到孤獨。
當我開始沉浸在書的海洋裡,越來越渴望看書的時候,大概就會忘了孤獨的感覺。這種獨處的時候,就說明我已經享受孤獨了!
小孩子才會害怕孤獨,成年人已經學會了享受孤獨。
寫在最後:
希望我可以做到身處喧器之外,又可以很自然的融到人群之中。如果沒有一個人可以懂得我的欲言又止,那我就試著懂別人的欲言又止。試著去愛別人,不要等著別人來愛你。
成為別人的獨一無二可能很難,但愛自己不難吧!
一個人的時候可能很難,希望我們都能學會享受孤獨,對著好心情說:「你好」。
關於孤獨的事,到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