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喜劇的中國式落魄史

2020-12-15 i黑馬

作者/劉鑫 編輯/陳默 來源/壹娛觀察(yiyuguancha)

隨著幾年前「葛優癱」表情的迅速竄紅,網友們以《我愛我家》為藍本,製作的表情包,成了微信中的標配。一時間「紀春生」這個已經過去20多年的名字,又回到人們眼前。

難免讓人唏噓:曾經輝煌的情景喜劇,是什麼時候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曾有人將中國情景喜劇劃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1993-2000年的探索期、2000-2009年的拓展期、2009-2014年的轉型期,以及2014年之後的衰弱期。不難看出,這是以重要作品的出現時間點為節點,進行劃分的一種方式。

從標誌著中國情景喜劇誕生的《我愛我家》出現,至《東北一家人》的巔峰只用了不到10年;隨後的《武林外傳》因其獨特的內容和呈現方式,可以看作是中國情景喜劇歷史上的小高潮;此後以《愛情公寓》為代表的網絡情景喜劇時代,則讓人看到曾經紅極一時,幾代人記憶的情景喜劇,在網絡時代,雖時有作品出現,但已不見當年盛況。

90年代初:從萌芽到誕生

上世紀90年代初,一部《渴望》「萬人空巷」。這部50集的電視劇的後30集是由鄭曉龍監製、趙寶剛導演的,王朔也參與策劃了該劇。而一度被文學界貫以「痞子文學」之稱的王朔,進入90年代後,身份也由作家轉而成為編劇。

1991年,王朔帶上馮小剛、馬未都等人,寫出了《編輯部的故事》,導演恰好也是趙寶剛。這部電視劇,大多數場景固定在《人間指南》編輯部中,鋪天蓋地的臺詞推動劇情發展,戲劇結構上已經有了情景喜劇的形態。

《編輯部的故事》劇照

1987年,獲得美國密蘇裡大學戲劇系導/表演高級文藝碩士學位的英達歸國。留學期間,正值美國電視業如火如荼,英達「看」到了情景喜劇。歷史就是一次次巧合的重疊。如果用傳記電影的形式展現,或許會這樣寫:

飯局中,英達問王朔,「美國有一種電視劇叫「Sitcom」,形式跟《編輯部的故事》特別像,但是要帶上現場觀眾拍,你有興趣一起做嗎?」王朔被他說服,並把「Sitcom」直譯成了情景喜劇。

1993年《我愛我家》開拍,英達擔任導演,梁左任文學師、編劇,王朔則是策劃人。這部帶上觀眾現場錄製的電視劇,於1993年播出前40集,次年播出後80集。整個1994年的收視率,高達85%。

而英達特意同期錄製的觀眾笑聲,在此後的20幾年裡,也紛紛出現在其他情景喜劇中,成為了「英氏素材」。

誰都不會想到,20幾年後,《我愛我家》仍然是廣大中國觀眾最喜歡的電視劇之一。不同於其他空前火爆的電視劇,《我愛我家》的受眾甚至跨越了幾代人。如今回顧歷史,一部《我愛我家》打開了中國情景喜劇的市場,同時也被奉為經典。

《我愛我家》劇照

90年代初期的中國,是一個尚未被網際網路「覆蓋」的時代,能夠最先接觸國外新鮮事物、流行文化的還是只有當時的一小部分人。不論英家還是梁家,上一輩都是國內文化界的中流砥柱;王朔又是北京「大院文化」的代表人物。在筆者看來,《我愛我家》是精英階層電視行業的開拓先鋒。

199年後:幾代人記憶的「英氏」喜劇

1997年,英達導演了《候車大廳》,他的弟弟英壯擔任主演。這部電視劇聚焦於一個老車站,鐵路職工、人民警察、服務員、旅客、盲流等各式各樣的社會人群,上演了一幕幕「過客式」的喜劇。

同年,英達導演的另一部情景喜劇《新七十二家房客》,立足於上海大都市環境下的小市民生活,主演則是上海滑稽劇團著名演員嚴順開。

《中國餐館》則是英達於1998年導演的作品。故事背景也從中國轉移到了美國,講述來自中美兩地的食客們,在一間中國餐館裡發生的故事。主演包括王姬、楊立新、何冰、李琦等。

王姬4年前播出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中,也是一位中餐館經理,該劇導演恰好是鄭曉龍和馮小剛,二人同樣參與了編劇工作。

再來看看這三部「英氏」喜劇,《候車大廳》編劇是英壯,《新七十二家房客》由英達自己負責編劇。《中國餐館》則是梁左的妹妹梁歡,而在該劇開拍前一年的2月24日,英達與梁歡結婚。

此時的王朔則與馮小剛的合作更為緊密,先後將自己的小說改編成電影作品搬上銀幕,特別是1997年的《甲方乙方》,讓很多中國觀眾認識「馮氏喜劇」的同時,也打開了中國電影的「賀歲檔」的市場。而1995年改編自小說《動物兇猛》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幫助姜文走上了導演之路。

進入2000年,《閒人馬大姐》在一次證明了「英氏」喜劇的成功。這部劇英達是導演之一,編劇是梁左。長達267集的《閒人馬大姐》,創下北京地區非黃金時段超12%的收視率紀錄。

次年5月19日凌晨,年僅44歲的梁左,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北京的家中去世,另人惋惜。在這一年,由英寧、白志龍等人編劇,英達導演的情景喜劇《東北一家人》開播,繼《閒人馬大姐》之後,這次「英式」喜劇將故事背景設在了大東北。

《閒人馬大姐》與《東北一家人》同樣聚焦於普通工人家庭,前者是北京退休女職工的日常生活,後者則是東北一家三口工人家庭的日常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沈騰、鄧超等現在的一線明星都曾在《東北一家人》中參與客串。

《東北一家人》劇照

區別在於,前者的火爆得益於由蔡明的精彩演繹;後者則依託於方言的傳播。2001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趙本山、高秀敏、範偉共同表演了那部經典小品《賣拐》。東北方言自此流行於全國。

對於不少年輕人來說,或許至今都沒看過《東北一家人》,但多少也聽過雪村演唱的主題歌《東北人是活雷鋒》。

千禧年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大城市年輕人的娛樂方式逐漸豐富,電視機不再是日常娛樂的主要載體。隨著這一現象的出現,電視節目也逐漸向中老年群體示好,《閒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等講述上一輩人生活的情景喜劇因此獲得成功。

Z世代:情景喜劇的轉折與落幕

由於出演《我愛我家》,宋丹丹在螢屏上被人所熟知。2005年,《我愛我家》執行導演林叢指導了一部新的情景喜劇《家有兒女》,宋丹丹擔任主演。

文興宇、孫桂田等老戲骨參與該劇演出,張一山、楊紫等今天成名的影視明星,也因《家有兒女》被觀眾廣泛認識。

兩個離異家庭的重新組合,是《家有兒女》這部情景喜劇的背景設定。故事聚焦於家庭問題與子女成長話題,迎合了70後、80後兩代人成家、教育子女的焦慮。這也使得《家有兒女》成為播出後便贏得了市場。

《家有兒女》劇照

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曾在《方言頂了影視劇的肺》中寫道,「2000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第2章第16條明確規定:戲曲、影視等藝術形式中需要使用的情形下,可以使用方言。這是最重要的轉折點。」

政策對於方言文化傳播的支持,也間接讓情景喜劇有了新的生命。正如那篇文章下面讀者留言中所說,「武林外傳就是好例子」。

《武林外傳》由空軍政治部話劇團導演尚敬指導,初代網絡寫手寧財神編劇。2005-2006年,《武林外傳》在央視八套播出。央視索福瑞收視報告稱,《武林外傳》平均收視率過5%,首日收視率為1.95%,次日升至4.26%,10日收視率達到9.49%。

《六人行》的故事結構、無釐頭的對白、各地方言雜糅、對傳統藝術的模仿,以及古裝武俠題材的包裝,寧財神另闢蹊徑,打造的這部情景喜劇,被無數觀眾津津樂道,成為繼《我愛我家》之後,另一部被推為經典的作品。

但在筆者看來,它也許成了情景喜劇「最後的一次掙扎」。

2009年,韋正指導、汪遠編劇的《愛情公寓》播出。這部劇緣起於臺灣一家SNS社交網站「愛情公寓」(i-Part)。作為品牌推廣方式,社交網站「愛情公寓」與上影合作,將站內多年累積的網絡故事改編成劇本,共同製作成為電視劇。

《愛情公寓》的播出選擇了先網後臺的方式,這在當時非常少見。這部劇在網際網路平臺播出後迅速引爆網絡,隨後定檔江西衛視黃金時段播出。伴隨起初的熱度而來的,是之後於傳遍網絡的抄襲事件。有網友發出截圖,以證明《愛情公寓》抄襲《六人行》、《老爸老媽的羅曼史》、《生活大爆炸》等。

儘管此事件之後,《愛情公寓》仍有不少忠實支持者,但2018年上映的《愛情公寓》電影,在完成一輪韭菜收割之後,徹底讓這個IP從2014的第四部之後,正式成為過去。

在筆者看來,從廣義角度講,《屌絲男士》也可以稱為情景喜劇。大鵬用這部網絡搜狐視頻出品的網絡劇,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場「屌絲文化」的颶風,並憑藉該劇轉型成為電影導演。

2015年自編自導自演電影《煎餅俠》;2017年同樣是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縫紉機樂隊》上映。大鵬證明了自己小成本商業片的票房價值。而在2018年執導的短片《吉祥》斬獲了第55屆臺北金馬影展最佳創作短片。這時我們再看,情景喜劇行業很難再見到大鵬的身影。

有人將情景喜劇難顯往日盛況歸咎於觀眾收視習慣的改變。但這並不盡然,在網際網路時代,雖然人們對於長視頻的獲取渠道發生了一些變化,但仍然能夠催生《愛情公寓》、《屌絲男士》等作品,足以證明觀眾仍然需要這一內容形式的作品。

而且,臺轉網在美國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然而情景喜劇卻在大西洋彼岸經久不衰,繼《生活大爆炸》即將完結之際,又有《少年謝爾頓》播出,觀眾仍然樂此不疲地追逐。不過,中國的喜劇觀眾們,只有在第N次回看《我愛我家》、《武林外傳》時捧腹大笑,卻再也不見曾經追逐新興喜劇的熱潮。追根究底,還是再難找出像以往可以寫出那些膾炙人口的情景喜劇的好編劇。

《武林外傳》劇照

縱觀中國情景喜劇的發展,編劇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對於笑點和伏筆的安排、包袱的把控、喜劇表象與悲劇內核的揭露等,需要花費大量精力。然而影視行業中,編劇向來都是弱勢群體,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的情況下,很難有編劇樂於開發情景喜劇劇本。

即便如寧財神、大鵬般有編劇才能的從業者,相比情景喜劇,紛紛轉而從事電影或其他行業,至少回報上有一定保障。

在這樣的從業大環境下,在筆者看來,情景喜劇消亡也許是必然的結果。

相關焦點

  • 在中國看美國情景喜劇
    最後一個對話很有喜劇效果,但是中文版卻把它們翻譯成了"因為奶奶很少過生日。"和"現在不是討論奶奶人怎麼樣的時候。"就一點也不好玩了。其實即使對翻譯精益求精,確保準確無誤,也不能完全重現原來的喜劇效果。美國情景喜劇追求的是妙語連珠,其喜劇效果很多是靠諧音、雙關語來體現的,一經翻譯就消失了。這是翻譯本身的缺陷,從這個意義上說,情景喜劇就像詩歌,是難以在翻譯中保存其原有的韻味的。
  • 情景喜劇《老爸老媽的浪漫史》How I Met Your Mother
    《老爸老媽的浪漫史》為卡特爾-貝斯等導演的一部關於主角泰德尋找真愛的喜劇。劇集使用了一種比較新穎的講述方法,讓2030年已結婚的男主人公泰德給他的兩個孩子講述他是如何遇上他倆的老媽的。故事的開端是Ted最好的朋友Marshall 向他已經交往了九年的女朋友Lily求婚。
  • 情景喜劇大勢已去,《愛情公寓5》靠情懷能圈多少粉?
    而從更大的維度來看,情景喜劇早已是大勢已去,《愛情公寓5》的逆勢而為,終究會徒勞多於收穫。《愛情公寓》真正由紅轉黑是在《愛情公寓》的大電影上映之後。其實早在《愛情公寓》第四季播出時,關於其抄襲的聲音就已經出現,但還不是很成規模。
  • 喜劇《您說了算》開機 打造中國式幽默喜劇
    年輕團隊勇闖網劇市場,立志打造中國式幽默喜劇都市職場情景喜劇《您說了算》將鏡頭聚焦於職場,以公司為主要場景,用輕鬆幽默的方式吐槽,將上司作為吐槽諷刺的對象,講述職場中發生的真實故事。80後導演潘曉斌執教12年,曾從事多部電影以及紀錄片的拍攝,並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坦言「這是自己首次執導網劇,壓力很大但首先保證的是會嚴格把關內容」。
  • 經典歷歷在目,為何有人說國產情景喜劇已死?
    文/蘇蘇當下的影視劇市場,能激起水花的情景喜劇已經很難看見了,尤其是原創情景喜劇,幾乎已經成為創作空白區,而曾經的情景喜劇IP卻在以各種形式頑強地出現,怒刷了一波裹挾了情懷的存在感,比如,出自經典家庭情景喜劇的《家有兒女初長成》於前天開播,以及前不久宣布定檔8月的《愛情公寓》院線電影等。
  • 情景喜劇、喜劇與美國單口相聲
    □名詞解釋先sitcom-情景喜劇,comedy-喜劇老K認為這些是sitcom-情景喜劇:《老友記》《生活大爆炸》而這些是comedy-喜劇: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劉別謙的《你逃我也逃》雅克·塔蒂的《玩樂時間》老K一直有個觀點,喜劇是所有影視類別中最難拍的類型
  • 美國情景喜劇怎麼走到今天-虎嗅網
    在《生活大爆炸》全劇終的一天,我們想聊聊,美國情景喜劇是怎麼一步一步發展到今天的?流媒體時代下,還會出現被奉為經典的情景喜劇嗎?情景喜劇的英文名是Sitcom,它是Situation Comedy的縮寫,其典型特徵就是擁有幾個固定的角色和幾個相對固定的場景。情景喜劇最初並非是為電視打造的,而是起源於廣播。
  • 六部印象最為深刻的電視劇,帶你重溫中國情景喜劇的美好記憶
    如今,我國的情景喜劇已輝煌不再,別說達到《武林外傳》的水平,就連像樣的情景喜劇都越來越少了,這更加讓人懷念中國情景喜劇在20世紀90年代創造的輝煌。在中國情景喜劇史上,有六部經典的情景喜劇讓人印象最為深刻,也最受觀眾喜愛。1.
  • 9部經典大大型情景喜劇,每部都是下飯神劇!
    今天英子就給大家整理了幾部超經典的大型情景喜劇,一起來看看吧!《我愛我家》這部劇是中國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出品的家庭情景喜劇,講述了90年代北京一個六口之家以及他們的鄰裡、親朋各色人等構成的社會橫斷面,反映了社會上的各種類型的人物性格,展示了一幅改革大潮中大千世界絢麗斑斕的生活畫卷。
  • 美國情景喜劇《六人行》(friends)
    美國情景喜劇《六人行》(friends)  《老友記》在美國播放已達10季了,該劇目前是歐美最受歡迎的情景喜劇,收視率常居榜首,播出以來一直為NBC電視網的招牌戲之一,多次獲得艾美獎的提名並數次獲獎。  作為一部受到觀眾喜愛的情景喜劇,《老友記》的精彩並不僅僅來源於它對生活原生態的再現。
  • 題材單調遠離生活 國產情景喜劇要"呼喚創新"
    從當年的《我愛我家》到今天的《都市六人行》,中國情景喜劇走過了15個年頭。然而面對龐大的電視觀眾市場,中國都市情景喜劇卻發展相對緩慢,特別是題材單一,創作急功近利,內容遠離百姓生活,因而遭到觀眾的批評。
  • 電視三十年之專訪英達:呱呱墜地的情景喜劇
    第1頁:英達其人 第2頁:《我愛我家》的誕生 第3頁:英氏影視公司 第4頁:「蒙」出來的經驗  當年一部《我愛我家》在中國電視劇市場獲得了空前成功,成就了一段情景喜劇的收視神話。《我愛我家》的火遍大江南北,在讓中國觀眾知道了什麼是情景喜劇的同時,也讓大眾牢牢地記住了一個名字——英達。
  • 這四部美國情景喜劇中,我最喜歡《破產姐妹》,你呢?
    《破產姐妹》《破產姐妹》是一部美國情景喜劇。本劇由麥可·派屈克·金與惠特妮·卡明聯手打造,製作公司為華納兄弟電視。 《老友記》《老友記》是一部美國電視情景喜劇,由大衛·克萊恩和瑪塔·卡芙曼創作,珍妮佛·安妮斯頓、柯特妮·考克斯、麗莎·庫卓、馬特·勒布朗、馬修·派瑞和大衛·史威默主演。
  • 《老友記》老友將重聚,情景喜劇背景笑聲到底怎麼錄?
    《老友記》在中國廣受歡迎,輕鬆溫暖的劇情,生活化的表達讓它成為很多中國人的英語聽力課堂。後來,更多的美劇進入中國,《生活大爆炸》、《破產姐妹》都在異邦獲得大量關注。美式情景喜劇,單集30分鐘左右,各集有獨立故事,笑點密集,還有一個特點——常常有和笑點呼應的觀眾笑聲。
  • 美國經典情景喜劇大盤點,老友記、生活大爆炸上榜,不可不看!
    絕對稱得上美國喜劇裡的代表作,情景喜劇第一名,全十季收視均列年度前十,至今仍在全球各地熱播和重映。2.《生活大爆炸》 共12季該劇講述的是四個研究量子物理學的宅男科學家和一個揣演員夢想的美女鄰居發生的搞笑生活故事。這部美劇不論是在歐美還是在國內都掀起了一陣「科學家熱潮」,成為近年來美國電視劇中最為成功的喜劇作品。
  • 情景喜劇《天才進化論》爆笑引爆學生暑期檔
    導演張馨元、製片劉睿、主演毛圓君作客北京文藝廣播7月19日,系列情景喜劇《天才進化論》在炎炎夏日中火爆上映。導演和編劇由曾執導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情景喜劇《家有兒女》系列第四部的新銳導演張馨元女士擔任,曾參與拍攝央視熱播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劉睿擔當製作人。演員陣容方面,《開心麻花》知名演員沈騰、青年演員墨陽、兒童節目主持人「櫻桃姐姐」茅圓君及童星關曉彤等人聯袂登場,將一個個角色形象演繹得分外鮮明,使得影片娛樂性十足。
  • 《成長的煩惱》,美國溫情情景喜劇的經典之作
    最近才重看完165集的《成長的煩惱》,我已經記不得自己是第幾次看這部85年左右播出的電視情景喜劇了,但是經典的東西就是經典,無論看幾遍,哪怕是臺詞都已經滾瓜爛熟,都是值得的。 從類型來劃分,情景喜劇內部也可以細分為很多種,譬如大名鼎鼎的《老友記》,就可以劃分為青春偶像/白領時尚/都市言情,而像《考斯比》,以及《成長的煩惱》,都可以劃分為家庭/溫情情景喜劇。
  • 網友:它是中國情景喜劇史上兩大巔峰之一
    《武林外傳 》是2006年的中國大陸章回體古裝情景喜劇,大家應該都很熟悉,這部喜劇堪稱經典,至今這部喜劇開播近11年。《武林外傳》當初獲得空前的成功不僅僅因為劇本好,而且演員們也演得非常好,當時以喜劇古裝的形式出現在螢屏上,讓大家對他有了好感,再加上如今看來依然還很有幽默和搞笑的情節,所以十分的好看。雖然當初的經費有限,但是因為經費不足也創造了很多經典,而且當時寧採臣在後期也是非常乏力,寫不動劇本了,據說裡面角色「謝不東」但是是寧採臣實在是寫不動了才叫的名字。
  • 美國情景喜劇簡史:家庭、辦公室和罐頭笑聲
    情景喜劇(situation comedy,簡稱為sitcom),最早起源於廣播劇,因獨特的敘事和拍攝手法,今日已成為電視劇三大種類的一種(另兩種是肥皂劇soap opera和情節劇drama)。情景喜劇常以常見的生活場景——如家庭、辦公場所等為背景,並以罐頭笑聲(laugh track)和現場觀眾為特色。
  • 盤點豆瓣評分最高的10部經典情景喜劇,笑得死去活來啊啊啊
    TOP09:《都市男女》《都市男女》是尚敬執導由黃芳翎、王景春、佟悅、姚晨、沙溢、喻恩泰等主演的情景喜劇。TOP08:《炊事班的故事》《炊事班的故事》是由尚敬執導,洪劍濤,範明,周小斌,沙溢,姜超,毛孩等主演中國第一部軍旅題材的情景喜劇。全劇以一個空軍場站中基層連隊的炊事班作為舞臺,通過發生在六位年輕炊事兵身上的一件件鮮活生動的日常小事,把火熱的、絢麗多彩的軍營生活演繹得淋漓盡致、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