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靜進醫生
如今,市場上的兒童玩具名目繁多、琳琅滿目、功能各異、各顯神通,廣告說辭天花亂墜,致使年輕父母們糾結不已,不知給寶寶買什麼玩具合適,或乾脆盲目跟著廣告的忽悠,買最益智的、買最貴的。尤其是,那些冠有益智類的玩具被過度宣傳,忽悠成分泛濫成災,吸足消費者們的眼球,家長們一門心思惦記著不讓自家娃「輸在起跑線上」 ,掏起腰包來毫不吝嗇、不過腦子。
很多玩具廠商都宣稱,他們製造的玩具能讓嬰幼兒更早學會認字、閱讀、算數、運動和行走等。商家深諳家長們都希望自己孩子在生命初期就可飛速發展,你要寶寶早聰明,我們開發的玩具就會助你一臂之力;如果你家寶寶在所謂的發育窗口期玩合適的玩具,TA就能變得比其他孩子更聰明、更願意學、更成功——廣告詞如是說。
例如在美國,那些刺激新生兒視覺發育的黑白床鈴、幫助兩歲孩子學習編程的毛毛蟲玩具、聲稱有助寶寶發育的玩具都極受追捧,其市場銷售量令人咋舌。
這類玩具對小寶寶真的有用嗎?科學界基本認為,這些產品的有效性壓根沒有得到過驗證,它們的宣傳要麼基於不靠譜的科學,要麼根本與科學不搭界。
據歐睿國際市場信息資料庫(Euromonitor)調查,北美的教育玩具市場如今的估值已超過40多億美元,且還在迅速增長。學界認為,這源於家長們深深的不安全感和普遍的養育焦慮。爹媽們總在擔心,我的孩子母乳餵養不足會否影響他的發育,我孩子兩歲了還不識字和辨別顏色是否認知有問題,我孩子一歲了該不該送去機構接受早教,我寶寶沒能早點學會爬行、走路、說話、讀書、算術,會不會落後於同齡其他孩子等等不一而足。
更甚者,早在父母精子和卵子相遇之時,商家就已經瞄上家長們的焦慮,為其制定市場策略,不停地鼓譟,準媽媽必須小心考慮營養、維生素和情緒調控等問題,唯恐一著不慎,給肚子裡的寶寶帶來終身遺憾。
商家還說:「當然啦,你的小胚胎也需要合適的刺激。成功人生的快車道,從子宮裡聽音樂開始!」。於是市場有了可固定在孕婦腹部的音樂揚聲器,不明就裡的媽媽們會在懵懂下做起花式各異的音樂胎教。
在歐美,更有厲害的,商家竟然開發了一款叫做Babypod的玩意兒,是個可塞進媽媽陰道的燈泡形矽膠質音樂播放器。產品網站介紹說:「我們設計產品的出發點是,音樂會激活胎兒大腦中促進語言和溝通的環路。換句話說,學習在子宮中就開始了。」
商家在英國醫學超聲學會的期刊《超聲》上發表了論文,聲稱它們的產品能誘發胎兒產生動嘴、動舌的反應。問題是,這種反應究竟是良性的還是負面的,並沒有結論,也不敢說給胎兒放音樂能讓孩子未來更聰明。
國際嬰兒研究協會主席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凱西·赫什-帕塞克(Kathy Hirsh-Pasek) 說:「這種刺激能對寶寶產生什麼影響,我一無所知」。公眾要求製造商對此做出說明,但商家並沒有任何回應,我賣我的,買不買是你的選擇。
在美國,市面上銷售著成千上萬款為1~3歲兒童設計的應用程式,一項針對平均為18月齡大的幼兒調查顯示,他們平均每人至少擁有7張DVD學習用碟片。
寶寶能否按時開口說話,恐怕是目前父母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了。開口說話大抵是寶寶發育正常與否的一個裡程碑標誌,對嬰幼兒來說,語言萌發確有一相對特定的窗口期。有些證據顯示,根據幼兒學習話語的速度,可部分預測他們日後的學習傾向。話多的孩子,到了童年後期也會更愛說話,它與工作記憶和較晚出現的認知功能密切相關。於是,市場上有了鋪天蓋地的語訓遊戲和軟體,令媽媽們眼花繚亂不知選哪些玩具更靠譜。
例如在美國,有一款《你的寶寶能識字》(Your Baby Can Read)的產品在市場大行其道,它由一系列識字卡、視頻和圖書組成,聲稱能教3個月到5歲的孩子學會閱讀。據說,銷售該產品時,商家拿出了聽上去驚人、實際上未發表的研究和圖表,並使用浮誇的宣傳材料,其中包括用一個學齡前孩子閱讀《哈利·波特》做佐證。於是這玩意兒大受年輕夫婦們的追捧和不吝為其掏癟腰包。
我要說的是:嬰兒壓根是無法理解書面語言的!
紐約大學的兒童心理學家紐曼(Susan Neuman)用此款遊戲對兩組幼兒做過比較訓練和測試。結果顯示,接受和沒接受閱讀訓練的兩組寶寶間根本沒啥區別。這項研究結果已發表在《教育心理學》雜誌上。可很多家長卻堅信這種訓練有效果,令人哭笑不得。
心理學家凱西·赫什-帕塞克指責該商家是她見識過: 「最無恥的廠商了,結果更糟糕的新產品又在開始席捲市場。一直以來我最討厭這個《你的寶寶能識字》產品,孩子根本做不到。」
寶寶更早說話就一定更好嗎?在一定範圍內,較早說話的孩子,可能長大後智商會高些。但其影響因素太多,如父母知識水平、經濟收入、是否自己帶養、寶寶是否有發育異常(有些孤獨症孩子很早會顯現語言「天賦」)等。控制了這些混雜因素,你就會發現,說話早晚與孩子後天聰明程度沒有必然關聯。信不信,愛因斯坦到了四歲才開始說話的呢。
學術界普遍認為,通過益智類玩具開發寶寶早慧,基本是商家宣傳的噱頭,也缺乏科學根據。即便有的寶寶確實在一些方面領先一步,也沒有研究證明,這些優勢能持續到他們長大之後。以正常發育節奏與另一個人互動,才是對孩子最有益的遊戲,所以家長應該多一點陪伴,少一分焦慮。
孩子未來的成功並不取決於開始說話的早晚,而要看孩子成長的家庭與環境。貧窮、營養不足、母子分離、虐待與排斥孩子、兒童過早過頻體驗壓力、頻繁接觸電子產品等才是寶寶語言發育不良的風險因素,並可能導致日後的學習困難和其他問題。
調查顯示,在許多飽受壓力困擾的家庭中,父母與寶寶之間缺少親情交流,才是導致孩子說話晚、各方面出現落後的原因,尤其是貧困家庭。不信你去看看那些貧窮落後的農牧區,那裡孩子各方面的發育確實落後於城市孩子。
與其購買各類玩具填充孩子的世界,不如父母親自介入他們的世界,與他們共同玩耍和遊戲互動,才是促進孩子心智發展的不二法寶。
事實證明,親子間的玩耍對發展孩子的心智至關重要,就像食物能為身體提供營養一樣,親子間的玩耍能促進孩子語言、認知、情感、空間推理和其他能力的發展。有時候,最簡單的選擇卻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