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下的贛州城區日落時分,章、貢二水匯入贛江,向北奔流。(資料圖) 吳鵬飛 攝
中新網贛州12月30日電 (記者 吳鵬泉)草木山林鬱鬱蔥蔥,青枝綠葉迎風搖曳,歲暮天寒時節,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文峰鄉上甲村卻綠意盎然。很難想像,昔日這裡水土流失嚴重,一度被稱為「白色沙漠」。
「以前,我們村裡土地荒蕪。」回憶起過去環境,上甲村村民謝立新用「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來形容。
尋烏縣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由於當時生產工藝落後等原因,礦山開採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河道淤積、耕地淹沒等生態問題。
無人機航拍下的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高山梯田稻穗金黃。(資料圖) 王盼琛 攝
改變發生在2016年。尋烏縣實施了廢棄礦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總投資約9.55億元,對14平方公裡的廢棄礦山進行了全面治理修復,根治「生態傷疤」。
「現在環境好了,搬出去的村民陸續回來了。」在家種植了500株百香果的謝立新嗅到商機,打算擴大果園規模和果樹品種,發展生態農業,搭上鄉村旅遊的「快車」,「吃生態飯才是長久飯。」
尋烏縣治理修復廢棄礦山,是「客家搖籃」江西省贛州市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的「縮影」。
地處南嶺山地、武夷山脈、羅霄山脈交匯地帶的江西贛州,自古被稱為「五嶺之要會」「閩粵之咽喉」。
贛州市市長曾文明此前表示,贛州是長江支流、江西母親河——贛江和香港同胞飲用水源地——東江的源頭,也是中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生態地位重要,生態保護責任重大。
自2016年入圍中國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以下簡稱「山水試點」)以來,江西贛州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
記者了解到,江西贛州改變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種樹不種草」的單一修復模式,針對區域內生態突出問題,布局實施流域水環境保護與整治、礦山環境修復、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整治與土壤改良等五大類生態建設和治理工程。
作為一種嚴重的水土流失類型,「崩崗」侵蝕在中國南方地區,特別是風化殼深厚的花崗巖低山丘陵區分布普遍,就像一處處「傷疤」鐫刻在大地表面。
航拍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油石鄉大小元梅嶺茶葉基地 。(資料圖) 劉佔昆 攝
對此,贛州市因地制宜採用「生態開發型、生態旅遊型、生態修復型」等模式進行綜合治理。經過治理修復,當地4346座崩崗劣地長了青樹,2060.33平方公裡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7.79萬畝的災毀和溝坡丘壑土地得到整治修復,土壤理化性質有效改善。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贛州市20億元中央基礎獎補資金直接支持的總投資77.88億元的28個項目,完成投資77.54億元,投資完成率達99.57%。
「為守住綠水青山,縣裡設立扶貧專崗,從貧困戶中選人做護林員,我就是其中一個。」贛州市崇義縣上堡鄉護林員張書祥說,「以前我們還得制止濫砍濫伐,這幾年這樣的人少了很多。不少人周末開著車到山林裡徒步、爬山。」
事實上,江西贛州將低質低效林改造、生態公益林補償、天然林保護、林下經濟發展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引導工程造林大戶吸納貧困戶務工投勞,選聘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為生態護林員和管護員,鼓勵和引導貧困戶發展以林下經濟為主要特色的林業產業,輻射帶動貧困戶71260戶,貧困人口258474人增收脫貧。
航拍江西贛州大餘丫山層林盡染,色彩斑斕美如畫。(資料圖) 劉佔昆 攝
在崇義縣上堡鄉竹溪村連接梯田景區的中循環公路旁,一棟嶄新的兩層民居吸引路人眼球。這是村民黃國庚的家。
「環境好了,村裡旅遊發展起來了,需要的崗位就多了。」之前因病致貧的黃國庚帶著妻子參加鄉村扶貧專崗,當起了村道和旅遊公路的保潔員,日子越過越好。
放眼贛南大地,曾經溝壑縱橫、山體破碎地貌如今花草遍地、林果成行。因紅色而神聖的贛州,正向著天藍地綠水清的綠色崛起之路闊步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