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腸炎輸液後死亡,這些病例為所有人敲響警鐘

2021-01-16 急診醫學資訊


腹痛、腹瀉、噁心、嘔吐,很多急診就診病人,就是以這樣的「又痛又拉又吐」的胃腸炎症狀為主訴,經過問診和檢查,有一部分病人最終醫生會下定急性胃腸炎之外的診斷,單純「急性胃腸炎」在很多情況下只是表象,如果不仔細鑑別,誤診的可能性會高到你懷疑人生,高到你不敢合眼、不敢接下一個值班。在萬方資料庫中,以胃腸炎和誤診為關鍵詞初步搜索出竟上千篇文章,這裡挑出一些典型病例同大家分享。


首先第一個就是如標題所述的,診斷急性胃腸炎,輸液後死亡,這個類似病例在以往公眾號文章中也有。


林威等 - 《臨床誤診誤治》 - 2017年5期

男,21 歲, 因嘔吐、胃部不適3d到當地社區醫院就診。門診未行體格及醫技檢查,僅依據臨床症狀診斷為急性胃腸炎,給予甲氧氯普胺20mg、5%葡萄糖注射液100ml+肌苷0. 4g+維生素C2g+維生素B6 0. 2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泮多拉唑鈉40mg、0. 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同時給予口服藥維U顛茄鋁膠囊(斯達舒)及多潘立酮。


患者當晚仍訴腹痛不適,次日下午患者被人發現呼之不應,送入上級醫院搶救無效死亡。死亡診斷:猝死。死者既往身體健康,無家族病史。因死因不明,患者家屬懷疑社區醫院存在誤診誤治行為,提出屍檢申請,於死亡後第3天行屍檢,屍檢主要發現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組織內可見散在以單核、淋巴細胞為主的炎細胞分布,局部可見淋巴濾泡形成,病變以左心室、希氏束周圍及瓣膜較重。另見甲狀腺炎、喉炎及胃腸炎、胰腺自溶、肺淤血,灶性氣腫、水腫及出血、脾淤血、腎淤血、腦淤血水腫,死因診斷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併全身多發感染致心力衰竭而死亡。



誤診原因分析: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發病早期易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胃腸炎等一般病毒感染性疾病,分析誤診原因:


①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病毒性心肌炎早期症狀不典型,多以心外表現首發,常表現為疲勞、咽喉不適、發熱等上呼吸道症狀或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 


②病情變化、發展快:病毒性心肌炎病情變化、發展快,,少數早期及晚期患者表現出心臟病變時已達到嚴重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起病急驟、進展迅速,醫護人員常來不及認識疾病患者便已經死亡。


③病因檢查存在局限性:從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內膜、心肌、心包或心包穿刺液中檢測出病毒、病毒基因片段或病毒蛋白抗原及實驗室分離病毒的陽性率較低。


④病史詢問及查體不仔細:本例首診醫院為基層醫院,接診醫生對病毒性心肌炎警惕性不高,病史詢問不詳細,忽略常規體檢重要性,加之醫院缺乏必要診療設備,易對常見病「先入為主」,直接根據症狀進行診斷。


第二個病例,我們收錄了心梗,大家接著看


張敏, 曹洪梅 -《中國誤診學雜誌》-2008年21期

女,50歲,以上腹痛、噁心、嘔吐、腹瀉、發熱2d半就診。發病前有進食涼麵、烤肉史。入院前在社區門診診斷急性胃腸炎,給予靜脈點滴氧氟沙星,頭孢唑啉等對症治療。2d內症狀無好轉。原有症狀加重,伴有胸悶、煩躁不安。急診科以急性胃腸炎收入消化科。入院查體:T39℃,BP 130/75mmHg,雙肺呼吸音清晰,HR76次/min,律整,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平坦,劍突下輕壓痛,無反跳痛,肝濁音界存在。肝脾肋下未觸及。實驗室檢查:WBC9.2×10^9/L。生化檢查:肌酸激酶4238U/L,肌酸激酶同工酶2890U/L。急查心電圖,竇性心率,ST段無特異性改變。按急性胃腸炎對症治療,患者胸悶症狀加重,氣憋煩躁不安。急查肌鈣蛋白為1.72 ng/L,心內科會診診斷急性心肌梗死。轉入CCU監護治療,給予吸氧、鎮靜、擴張血管等治療,症狀明顯減輕。


誤診原因分析:

(1)臨床症狀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典型部位在胸骨後或心前區。而有部分患者呈無痛性或不典型部位的疼痛,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病變刺激引起反射性迷走神經對胃腸道的刺激作用,而該患者有可能導致噁心、嘔吐、腹瀉典型急性胃腸炎症狀的飲食史,易被誤診。


(2)心電圖檢查提示正常,忽略了非ST段抬高型的診斷,而排除心肌梗死的診斷。


(3)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上酶明顯高於正常,未引起重視,導致誤診,從而延誤了治療。


關於急性心梗誤診為胃腸炎的病例,以往公眾號文章也有報導,譬如紅杏e生2017年推送了治個「急性胃腸炎」,賠了110000元的文章,說的是一個49歲男性,因嘔吐於2017年8月14日11:00左右至衛生室就診。患者當時吐的厲害,伴有噁心、反酸、胸悶,查體溫正常,心率稍快,醫生初步診斷為急性腸胃炎,予以中和胃酸、補液治療。輸液第一組:碳酸氫鈉注射液150ml,第二組為能量水。第二瓶剛打上,患者出現了休克,醫生立即實施按壓搶救,並呼叫了120。之後被120車接走,並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最終經搶救無效死亡。8月18日,經當地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醫方一共補償患方11萬元。



對於上腹痛,很多人的經驗就是要警惕心臟毛病,建議都要做心電圖進行初步篩查。然而,除了心臟外,血管病變也是一個潛在的殺手,而且不容易識破,譬如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破裂)及腸繫膜動脈栓塞。


馮霞,張朝柱 - 《臨床誤診誤治》 - 2011年z1期

男,26歲。因晚餐後上腹疼痛伴腹瀉、噁心、嘔吐2h急診入院。查體:體溫37.8℃,血壓140/85mmHg。急性病容,意識清。心肺檢查未見異常。上腹壓痛,元反跳痛,腸鳴音亢進。查血白細胞1.2×10^9/L,中性粒細胞0.87;尿白細胞3-5/HP。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診斷:急性胃腸炎。予抗感染、解痙等對症治療,腹痛症狀無改善,患者次日晨突然出現面色蒼白、大汗淋漓。查體:雙側脈搏不等。急查胸部CT示:主動脈內膜鈣化,鈣化內膜向中央移位,提示:主動脈夾層。急轉入心內科ICU,行血管腔內介入治療,痊癒出院。隨訪2年,未再發作。


誤診原因分析:

主動脈夾層臨床表現複雜且無特異性,臨床較少見,故臨床醫生特別是年輕醫生對本病臨床經驗不夠豐富,診斷思維片面、局限,診治疾病缺乏整體觀念,容易被一些表面症狀所迷惑,遇有此類餐後出現噁心、嘔吐伴腹痛、腹瀉的患者只考慮到消化道疾病,而忽略主動脈夾層等心血管疾病亦可以消化道症狀為首發或主要表現造成誤診。所幸本例誤診時間較短,未帶來嚴重後果,提示診治疾病過程中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查體及全面分析輔助檢查結果對於正確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黃榮娥 -《中國誤診學雜誌》 - 2007年11期

女,77歲,主因腹痛1d於2007-01-12在外院按胃腸炎治療無好轉,來我院就診。患者於1d前晚飯吃剩豆腐、米飯,飯後開始無不適,凌晨4點睡眠中突然發作腹痛,為右中腹痛,呈持續性,無陣發性加劇,喜按,先後解4次成形大便。無裡急後重感,稍有噁心,未吐,無胸悶、心悸,無胸痛、肩背痛,發病前曾口服清火藥(具體不詳)。外院給予顛茄口服,654-2,左氧氟沙星、維生素B6靜點,症狀緩解不明顯。既往冠心病,房顫,未轉復,未規律診治。高血壓史,規律服藥治療,否認慢性胃炎史。查體:神志清楚,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乾濕性羅音,心率不齊,心音強弱不等,心律與脈律不符,腹平坦,腹軟,右中腹靠外側固定壓痛,無反跳痛,左側臥位時右中腹可疑6cm×8cm包塊,腸鳴音3~4次/min,無金屬音。心電圖示房顫,血常規、電解質及心肌酶均在正常範圍,立位腹平片未見腸梗阻表現。給予改善微循環丹參酮、極化液靜點,腹痛漸漸緩解至腹痛完全消失。腹部無陽性體徵,次日腹部超聲波:腸繫膜上動脈斑塊形成,腹主動脈硬化,斑塊形成。


誤診原因分析:

腸繫膜動脈栓塞一般發病急驟,早期表現為突然發生劇烈的腹部絞痛、噁心、嘔吐、頻繁腹瀉。腹部平坦、柔軟,可有輕壓痛,腸鳴音活躍或正常,其特點是嚴重的症狀與輕微的體徵不相稱。全身改變也不明顯,但如血管閉塞範圍廣泛,也可較早出現休克、急性腸繫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臨床常因認識不足而誤診,一旦發生廣泛的腸梗壞死,預後兇險,死亡率很高。本例誤診原因:(1)患者述說吃剩豆腐後發病,主觀上考慮是胃腸炎,醫生也順杆爬;(2)沒有認真分析病情,房顫患者突發腹痛很有可能是腸繫膜動脈栓塞;(3)沒有仔細查體,左側臥位時右中腹可疑6cm×8cm包塊,臨床應密切觀察病情,不要隨便讓患者回家,以免延誤病情。


腹外原因導致的胃腸炎症狀還需要特別關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劉滿倉,韓彥 - 《臨床誤診誤治》 - 2015年2期

女,79 歲,因突發噁心、嘔吐 3 h,於夜間1:00電話呼救,值班醫生即刻趕往其家中。患者自訴夜間睡眠時突感上腹部不適,伴噁心、嘔吐 5 次,嘔吐物為內容物,排不成形大便1次,無進食不潔食物史。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病及2型糖尿病病史4年,堅持口服擴張冠狀動脈、抗高血壓、抗血小板凝集、降糖藥物及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並結合適當活動,病情控制較穩定。查體無特殊,心電圖檢查示廣泛T波改變,與5 個月前心電圖比較無明顯改變。初步診斷:急性胃腸炎。予溴米那普魯卡因注射液2ml肌內注射,口服諾氟沙星、小檗鹼治療。上午8時再次查看病情,患者噁心、嘔吐症狀無明顯好轉,精神萎靡。追問胰島素使用情況,患者訴近期血糖控制基本達標,近2d自行停用胰島素治療,即刻查指尖末梢血糖為19.8mmol/,考慮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遂轉診上級醫院。入院後查血酮體3.5mmol/L,血 糖20.8 mmol/L, 鉀5.2mmol/L,鈉128mmol/L,氯90m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 17mmol/L, pH值7.28,陰離子間隙17mmol/L。確診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予補液、胰島素、糾正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等治療3d 後症狀消失,血糖下降至8.5mmol/L,血酮體下降至0. 6mmol/L。住院10d後患者病情好轉出院。


本例以噁心、嘔吐為首發症狀,其原因與以下因素有關:

①電解質紊亂、低氧引起胃腸平滑肌痙攣;

②酮血症導致內臟器官血運障礙;

③氫離子水平增高刺激胃腸黏膜神經末梢;

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毒性產物刺激腹腔神經叢。噁心、嘔吐為非特異性症狀,臨床上引起此症的疾病較多,接診醫師需根據伴隨症狀進行鑑別診斷。有文獻報導伴腹痛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易誤診為急性胰腺炎、急性闌尾炎等急腹症。


誤診原因分析:

①病史詢問不夠詳細,未能了解到患者用藥情況;

②病情分析主觀、片面,先入為主,診斷思路不夠開闊;

③未及時監測血糖等特異性指標,而未能發現有價值的診斷線索;

④少數接診醫生知識面狹窄,綜合分析能力欠缺。


女性病人發生胃腸炎症狀,尤其要警惕育齡期婦科急症,包括宮外孕和卵巢囊腫破裂,因為一旦變得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饒貴雲,譚豔麗- 《臨床誤診誤治》 - 2011年2期

本篇病例共15例,均以上腹痛為首發症狀,伴噁心、嘔吐、腹瀉,其中持續性疼痛9例,陣發性疼痛6例,均無明顯停經史,病程2-72 h。既往月經規則10例,不規則5例。持續少量陰道流血7-10d者10例,陰道流血量似月經量3例,多於月經量、無陰道流血各1例。發熱3例,體溫37.5-38.0℃。血壓正常10例,下降5例;有進食不潔、生冷食物等誘因2例。9例病初按急性胃腸炎予抗感染、補液觀察治療,期間病情加重,出現失血性休克,擬診異位妊娠行手術治療而明確診斷為輸卵管妊娠破裂出血,出血量2000-30000ml。1例發病後在當地曾3次就診,均按急性胃腸炎處理,後因失血過多到我院,經搶救無效死亡,後導尿查尿HCG陽性,腹腔抽出不凝血而明確診斷為異位妊娠破裂出血。5例病初曾就診2或3次,均按急性胃腸炎治療症狀未緩解,後行盆腹腔B超檢查發現附件包塊、盆腹腔積液,請婦科會診擬診為異位妊娠,手術後確診為輸卵管妊娠破裂,術中失血1000-1500 ml。除1例死亡外,餘14例均痊癒出院。


誤診原因分析:

①對異位妊娠的高危因素認識不足:放置宮內節育器、輸卵管結紮術、不孕史、盆腔炎或盆腔手術史及異位妊娠史、輔助生殖技術(如試管嬰兒)等均為異位妊娠的高危因素,部分內科醫生對此認識不足,對已實施節育措施者不了解仍有異位妊娠的可能性致誤診。事實上置宮內節育器者較不帶器者異位妊娠的發生率高6-8倍,且帶器時間越長,異位妊娠的危險隨之增加。有報導放置宮內節育器發生異位妊娠的危險性是未放置宮內節育器的3.61倍。近年由於輔助生育技術的應用,使異位妊娠發生率增加。


②臨床表現不典型:異位妊娠典型症狀為停經後腹痛與陰道流血。由於異位妊娠患者就診距發病時間不一,破裂口大小、內出血量多少、出血速度、患者耐受性等因人而異,故臨床表現多樣,不典型者易與內科或外科疾病相混淆造成誤診。筆者總結異位妊娠不典型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症狀不典型,腹痛是輸卵管妊娠患者的主要症狀,在發生流產及破裂前,由於胚胎在輸卵管內逐漸增大,常表現為一側下腹隱脹痛,當發生流產及破裂時,可突感一側下腹部撕裂樣疼痛,但如患者對疼痛不敏感、破裂口小、出血緩慢則常無不適症狀,如出血進一步增多,出現腹腔積血時又以上腹痛伴噁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為首發表現就診,誤診為急性胃腸炎。本組均以上腹痛為首發症狀就診,病初均誤診為急性胃腸炎。無停經史,有20%-30%異位妊娠患者無停經史,這是因為部分異位妊娠者孕卵著床條件差,合體滋養細胞分泌的HCG減少,黃體產生的雌孕激素水平不足以維持子宮內膜而出現不規則陰道流血,醫生及患者將少量陰道流血誤認為月經,從而忽視異位妊娠的可能。事實上,異位妊娠多有異常陰道流血表現,故仔細詢問末次月經的開始日期、持續時間、出血量,有否膜樣物排出非常重要。本組均無明確的停經史,是造成誤診的主要原因之一。尿HCG陰性,臨床有多種方法檢測尿HCG,其中尤以ELISA敏感度高,對異位妊娠診斷的陽性率為90%-96%,但仍有假陰性可能,部分內科醫生接診尿HCG陰性者即排除異位妊娠的可能,造成誤診。


③未行鑑別診斷:內科醫生接診以消化道症狀就診的女性患者,尤其是年輕女性,未作鑑別診斷,即簡單依據其胃腸道症狀診斷為急性胃腸炎。


病從口入,類似農藥或食物中毒所致的胃腸炎如果不去深挖病史和查體內容,是比較難診斷的。


張傳眺, 葛曉忠-《臨床誤診誤治》2009年z1期

①進食汙染蔬菜致群體中毒:本組4例,男1例,女3例;年齡16-34歲。以進食後出現腹痛、腹瀉伴嘔吐4小時為主訴同時入院。按照急性胃腸炎予抗感染、解痙、制酸、補液等治療無效,入院後約10小時,4例症狀均加重,全身多汗(時值冬季)、流涎、胸悶。查體:全身皮膚潮溼,雙側瞳孔直徑0.5-2.0 mm。雙肺底聞及少許溼性I羅音,心率均>60/min,腸鳴音約10/min。追訴病史,4例發病前1周均進食過噴灑過甲胺磷的小白菜。急查膽鹼酯酶,結果1949-4007U/L,確診為急性有機磷農藥(甲胺磷)中毒。立即予阿託品、氯解磷定及對症處理,治療5-16天,複查膽鹼酯酶正常,痊癒出院。


②進食汙染蔬菜致重度中毒:患者為40歲女性,因腹痛、腹瀉、嘔吐1天入院。診斷為急性胃腸炎,予抑酸、抗感染、解痙、止瀉等治療,症狀無緩解。入院後5小時,患者出現口腔分泌物增多,口唇、四肢末端發紺,四肢抽搐,逐出現昏迷,呼吸、心率減慢至停止。心肺復甦後呼吸、心搏恢復,追詢病史,家屬訴患者發病前曾進食小白菜。急查膽鹼酯酶389U/L,確診為急性重度有機磷農藥中毒。立即給予阿託品、氯解磷定等治療,經治療29天,患者始終處於昏迷狀態,患者家屬放棄治療自動出院。


③噴灑農藥作業致延遲中毒:患者為53歲女性,因嘔吐、腹痛、腹瀉3天,伴乏力、大小便失禁1天入院。診斷為急性胃腸炎,予制酸、止瀉、補液等治療。入院後7小時,患者意識逐漸轉為昏迷,查體:大汗淋漓,皮膚黏膜發紺,雙側瞳孔直徑2.0mm,呼吸淺慢,心率下降,腸嗚音10/min。追問病史,家屬訴患者發病前2周曾用有機磷農藥噴灑蔬菜,未採取防護措施。急查膽鹼酯酶1291U/L,診斷為急性重度有機磷農藥中毒。立即給予阿託品、氯解磷定等處理,經治療24天,複查膽鹼酯酶正常,痊癒出院。


誤診原因分析:

①病史提供不詳:由於患者及家屬對有機磷農藥毒性認識不足,入院時均未提供有機磷農藥接觸史或有意隱瞞病史。


②中毒途徑隱匿:本組經皮膚吸收者接觸史不清是造成誤診的重要原因。因有機磷為脂溶性,儲存在皮下脂肪內,故發病較晚,且臨床表現不典型,易被忽視。


③臨床表現不典型:本組均以明顯消化道急性症狀就診,入院時均無大汗、流涎、瞳孔改變等典型的有機磷農藥中毒症狀,接診醫生診斷思維先入為主,對以嘔吐、腹痛、腹瀉患者首先考慮急性胃腸炎,而忽略了與其他疾病的鑑別診斷。


④對病情缺乏深入分析:臨床醫生對有機磷農藥中毒臨床表現的複雜性、多樣性認識不足,往往只依據症狀進行診斷,未深究其發病原因,因而遺漏對有機磷農藥接觸史的詢問。隨著病情發展,有機磷農藥中毒的臨床表現逐漸明顯,才追問病史獲知發病前有機磷農藥接觸史,延誤診斷導致病情加重。


李天星等--《臨床誤診誤治》- 2019年9期


龍葵素亦稱馬鈴薯毒素、龍葵甙、龍葵鹼等,主要中毒成分為茄鹼。發病機制為可逆性抑制膽鹼酯酶活性,造成乙醯膽鹼大量累積,使膽鹼能神經興奮性增強,從而引起中毒反應。龍葵素進入消化道後,首先對胃腸道黏膜產生強烈刺激,破壞黏膜屏障,使黏膜發炎、出血、脫落,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便血等症狀。消化道黏膜屏障破壞後可促進龍葵素吸收入血,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呼吸中樞與運動中樞,使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末梢麻痺,出現口唇黏膜腫脹、輕度流涎、步態不穩、共濟失調等症狀。肌肉系統表現為初期興奮痙攣,後期抑制麻痺,即早期疼痛,後期乏力,甚至出現呼吸肌麻痺等危急症。此外,龍葵素還可引發精神症狀、破壞紅細胞引起急性溶血等,且中毒症狀與龍葵素劑量成正比。


人一次進食200mg龍葵素即可於30mim~3h發病。在25例誤診病例中,中毒原因為食用發芽土豆18例,食用龍葵葉7例。症狀以消化道與肌肉神經系統為主,臨床需與消化系統疾病與神經肌肉系統疾病相鑑別。胃腸炎主要診斷要點為飲食不潔史,食用後 30mim~6h 發病,如為病毒性感染,則有發熱、流涕等前驅表現,後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病程1周,多為自限性疾病。如為細菌性感染,多早期出現腹痛、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抗感染治療可迅速好轉,而龍葵素中毒患者消化道症狀重,腹痛、噁心、嘔吐等持續時間較長,多數需治療3~5d病情才逐漸緩解。


誤診原因分析:

龍葵素中毒的臨床症狀缺乏特異性,患者常在進食含龍葵素食物15min ~3h發病,且以消化道症狀、神經系統症狀為首發表現,易誤診為普通胃腸炎、腦血管疾病。

臨床缺乏特異性檢查方法,診斷依賴患者主訴與病史描述,如果醫生病史採集不夠細緻,易忽略細節之處,進而誤診。

醫生診治經驗不足,對臨床症狀的判斷容易主觀臆斷,是導致誤診誤治的主要原因。本組1例年輕女性因食用發芽馬鈴薯出現噁心、嘔吐、肌無力等症狀,家屬將其送往社區醫院診治,基層醫生在未詳細了解病史的情況下,誤診為腦血管疾病,忽略了患者的年齡及無基礎疾病的特點,給予穴位艾灸治療,造成患者全身多處皮膚二度燒傷,使病情進一步加重。

部分患者有藥物長期服用史,接診醫生診斷思維狹隘,未詳細鑑別診斷,易先入為主的診斷為藥物中毒。本組1 例因失眠口服阿普唑侖,且發病當日食用龍葵葉,夜間出現腹瀉、肌無力、呼吸抑制,醫生未詳細鑑別診斷,誤診為藥物中毒。


腹腔腫瘤導致的胃腸炎症狀是比較難以早期發現的,通常是偶爾腹部CT看到大腸可疑腫物或做肝臟B超發現多發轉移灶才得到線索,而此時通常已是腫瘤晚期。


鄧運典 - 《臨床誤診誤治》 - 2011年z1期

男,18歲,因陣發性腹痛伴嘔吐5h入我院。入院當天中午服牛肉罐頭,2h出現腹部絞痛伴嘔胃內容物數次。既往無特殊病史。查體:生命體徵平穩,心、肺檢查無陽性表現,腹部無異常蠕動波,未觸及腫塊,全腹壓痛明顯,肌緊張,腸鳴音5-7/min。腹部B超及x線平片檢查未見異常。查血白細胞17.13*10^9/L,中性粒細胞0.87;肝功能未見異常。診斷為急性胃腸炎。入院後8h出現頻繁腹瀉水樣、濃膽汁樣便,無法檢測。體溫升高至38.4℃,出現暈厥、經禁食水、止瀉、抗感染、補液等搶救治療,病情好轉。複查腹部x線平片見數個小液氣平,持續高熱,體溫波動在38.2-39.0℃,血常規無改善,腹瀉症狀無緩解。1周後查腹部CT提示:降結腸下段梗阻。普外科會診後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乙狀結腸近端一直徑約4cm腫塊,質脆,降結腸近端擴張約10 cm,腸管無明顯粘連。術後病理檢查結果示:結腸低分化黏液腺癌。術後半年接受化療6次,複查腹部CT提示腹腔多發轉移灶,無再次手術機會。


誤診原因分析:

患者以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為主要表現就診,且入院查體及實驗室檢查無特殊陽性表現,並有不潔飲食史,臨床表現類似急性胃腸炎,加之該例為青年男性,無便血及腸癌的其他相關病史,造成誤診,提示臨床接診此類病人,應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查體,全面分析病情,不要局限於臨床常見及多發病,並及時行相關檢查,避免誤診誤治。


在另外的一項16例誤診為急性胃腸炎者病例資料中,7例患者均因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入院就診,症狀持續時間為3-12h;入院經醫師檢查,患者有腹部壓痛感,使用治療腸胃炎的藥物後,症狀無改善。6例有腹瀉,右下腹有壓痛、反跳痛等急性闌尾炎症狀。3例有噁心、嘔吐腸梗阻症狀。4例伴有輕度肌緊張,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等消化道穿孔症狀。2例有輕度黃疸,墨菲氏徵陽性等膽囊結石並膽囊炎症狀。1例伴有陰道不規則流血、停經等宮外孕症狀。該16例最後確診為宮外孕1例,急性闌尾炎6例,腸梗阻3例,消化道穿孔4例,膽囊結石並膽囊炎2例。


誤診原因分析:

(1)症狀相似:急腹症初發症狀無典型性,急性闌尾炎、腸梗阻、消化道穿孔、膽囊結石並膽囊炎均可有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表現,與胃腸炎症狀相似,臨床鑑別有難度。在診斷時,因表面症狀將其他症狀掩蓋,導致誤診。


(2)病史描述不全:就診時,患者因忽略病史,在回答醫生問題時模稜兩可,導致病史收集不全,從而加大誤診可能性。1例宮外孕患者(未成年女性)未準確交代性交史、陰道不規則流血史、月經史等情況,導致臨床醫師誤診為胃腸炎。有2例腸梗阻患者忽略大便情況(平常有便秘情況),引起誤診。


(3)查體不仔細:在診斷疾病時,若過度依賴檢查設備,也會造成誤診。如1例急性闌尾炎患者查體不詳細,僅憑患者的腹瀉、腹痛等症狀以及常規檢查,誤診為胃腸炎。


(4)病情分析不全:急腹症患者入院時,主要為腹痛症狀,部分缺乏經驗的臨床醫師在分析其病情時,診斷思路比較片面,未綜合患者各種症狀、臨床表現、病史等進行綜合分析,造成誤診。


此外,文獻中誤診為胃腸炎的病例還包括:腹主動脈瘤、脾破裂、腸腫瘤穿孔、急性胰腺炎、嵌頓疝、兒童腎症候群出血熱、腹型過敏性紫癜、席漢氏症候群、甲亢危象等。


急性胃腸炎的診斷埋下了潛在的坑,從病人安全角度來說,胃腸炎甚至只是一個症狀組合體,寧可保留"腹痛待查",也實則不想打出"急性胃腸炎"的診斷,在急診接診伴有胃腸炎症狀的患者,一定要問清楚病史、一定要腹部查體,生命體徵一定要先看一看,檢查所有結果包括正常和異常項目也都要親自看一眼,評估要徹底,避免潛在隱患。如果查了都沒有其它診斷考慮,除了觀察對症治療效果外,病例中寫明告知胃腸炎症狀可能隱匿有腹內或腹外其他病情,如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加重或未緩解建議進一步檢查或及時急診複查,並囑消化內科門診就診,此外,對於合併有專科基礎疾病的患者,需病例中寫明某某專科門診隨診,實在不放心的先別讓患者回家,一邊觀察一邊查資料、尋求專科意見協助診治等,直到找出元兇。


出版社在本平臺微店上架了兩本新書,其中《肝臟病學》為預售,4月中旬發貨,《術中病理診斷圖譜》目前正在加印,4月可發貨,感興趣的可入手,點擊閱讀原文進入首頁下單。微店近期將上架多本急危重症相關新書,敬請留意。

相關焦點

  • 1歲孩子輸液後死亡?給全體醫生敲響警鐘!|醫生|輸液|死亡|孩子|...
    12月5日,家長帶孩子前往當地一醫院,醫生診斷為感冒引起的喉炎,給患兒打了一針,並做了霧化治療。但家長發現當天下午回家後孩子發熱反而更嚴重,高燒至40.5度。12月6日,再次前往該醫院進行輸液治療,輸液6瓶。晚上患兒出現肚子脹、嘴唇發紫的現象。孩子父親立即帶到醫院,發現醫院關門。再趕到當地人民醫院時,孩子已經死亡。12月9日,記者從當地衛健委工作人員處獲悉,衛健委已經了解到此事,正在處理。
  • 「健康」從發熱到死亡僅13天,這個悲劇為所有人敲響警鐘!
    家屬經籤好了字:放棄任何搶救措施,只等最後宣布死亡。流感下的悲劇:從發熱到死亡僅13天!13天前,患者被家屬用輪椅推進急診。家屬不以為然地說:「我媽就是受涼了,老毛病又犯了。」害人的不止疾病,更是對疾病的無知過去三天後,患者及家屬又找了回來。家屬不解地問:「我們在一家診所輸了三天,以前每次輸液效果都很好,這一次為什麼不行?」。
  • 泉州18名學生上吐下瀉:諾如病毒引起急性胃腸炎
    另外,截至目前,泉州七中金山校區初中部共有病例18例,其中男生11例、女生7例,病例症狀均以嘔吐、腹痛、腹瀉為主,無重症病例;經過治療,部分患者已陸續出院,截至目前,尚有2人在打點滴,病情穩定。當天,疾控部門現場採集16份食品樣本,所有樣本均未檢出食物中毒常見致病菌,檢測結果排除食物中毒原因。
  • 4個月嬰兒推拿後死亡,給所有人敲響警鐘
    近日,一例慘痛事件被報導,4個月嬰兒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做完推拿後死亡,這個案例給所有人敲響警鐘。 4個月嬰兒推拿後死亡 據患兒家長回憶,其孩子因為咳嗽於11月30日下午兩點,被帶到西安市雁塔區漳滸寨社區服務中心看病。
  • 6歲男童住院12小時後死亡 曾被確診急性腸胃炎
    幼兒園老師給孩子寫的評語  6歲男童住院12小時後死亡 曾被確診急性腸胃炎    亞心網訊(文/圖 記者 周海榮)「兒子是05年12月27日出生的,才六歲半,今年秋季就要上小學了,前些日子得了急性胃腸炎,沒想到,到醫院看病
  • 人死還能復生?這個病例為人們敲響警鐘!醫生:猝死是可以預防的
    據了解,劉先生既往就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病史,於2016年10月13日因「發作性胸悶、胸痛10餘天,加重3天」來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就診,被診斷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壓病(3級 很高危)、2型糖尿病」,心血管內科為其行冠脈造影術後於左前降支、迴旋支各植入支架1枚,患者出院後一直服用藥物控制原發疾病,此次因為與人發生爭執,情緒激動,再次出現了胸部不適
  • 兒童嘔吐高燒,警惕急性胃腸炎
    近日,隨著氣溫升高,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兒科連續接診了好多「急性胃腸炎」患兒,年齡大多在6歲到12歲左右,症狀表現都是不明誘因的反覆嘔吐,有的孩子還伴有腹瀉以及高燒不退。專家解釋,「急性胃腸炎」跟飲食關係不大,大多都是被傳染的。
  • 小心諾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腸炎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方微信上的通報顯示,隨著新學期的開始,北京市各託幼機構及學校已發生了多起諾如病毒急性胃腸炎疫情。諾如病毒是除輪狀病毒外最主要的導致急性胃腸炎的病原體,全世界範圍內均有流行。它在環境中的存活能力強,可耐受的酸鹼度值範圍為2~9,在60℃下加熱30分鐘仍具有活性,在低溫下可存活數年,因此全年均可發生感染,寒冷季節呈現高發。
  • 北京近期發現多起諾如病毒急性胃腸炎 預計寒假後疫情下降
    對此,北京市疾控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從北京歷年監測數據顯示,秋冬季為諾如病毒感染導致的急性胃腸炎高發季節,目前流行的基因型主要為GⅡ型,尚未發現新的變異株,預計進入寒假後疫情報告數將明顯下降。從北京疾控中心12月疫情監測數據來看,2018年11月1-30日,北京市報告病例數較多的病種依次為:肺結核、病毒性肝炎、梅毒、猩紅熱和痢疾,佔乙類傳染病報告總數的89.15%。
  • 急性胃腸炎,你不可不知的發病原因
    這些因素導致的急性胃炎與細菌性食物中毒有相似之處。 4.心理、神經因素、精神神經功能紊亂,各種急、危重狀態,以及機體的變態(過敏性)反應,都可能導致胃黏膜急性炎症損傷。 在家庭生活中,急性胃腸炎的臨床表現一般是暴飲暴食或吃了汙染食物,服用對胃有刺激的藥物後數小時至24小時發病。經常是集體發病或家族多發。
  • 美國傳染病學會更新急性胃腸炎指南
    美國傳染病學會(IDSA)更新的關於急性胃腸炎診斷和治療的指南包括建議用更新、更敏感的檢查,當檢查結果為臨床一線醫師未見過的情況時,應諮詢專家。指南的合著者,埃默裡大學Larry Pickering博士表示,這些非培養的檢查減少診斷時間。但由於它們的靈敏度高,它們可能會顯示出不熟悉的生物體。
  • 這個病例為所有人敲響警鐘
    不少人甚至認為只要是結石就可以用體外衝擊波進行碎石治療。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 體外碎石機分享一個病例昨晚我剛入睡不久,就被電話鈴聲吵醒,電話那頭馬醫生(值班醫師)說:「30歲青年小夥,無外傷史,左側腰疼3小時,腹部CT發現左腎破裂出血,腹膜後大量積血,生命體徵不平穩,血壓持續性下降,
  • 廣東一天新增5例本土確診病例,為防控敲響警鐘
    來源:一財網廣州日前出現了數例被外籍輸入病例感染的病例,那麼,這些輸入性病例是何時入境?他們在「一律隔離14天」實施之前所埋下的風險,目前是否已徹底排查和化解? 日前,廣東新增5例境外輸入關聯病例,再次為疫情防控敲響警鐘。
  • 脾胃肝膽科胡立明主任:急性胃腸炎的患者注意事項
    脾胃肝膽科胡立明主任:急性胃腸炎的飲食注意事項一、急性胃腸炎常見發病季節為夏季,發病原因主要為不潔飲食後所引起的一系列消化道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脹、腹瀉等。
  • 1歲男童打點滴後死亡!寶寶一生病就輸液?小心釀大禍!
    粉哥導讀:近日,山西一位1歲寶寶打點滴後死亡的新聞引起了大眾對輸液的熱議和反思,這一齣悲劇用血和淚給所有家長敲響了警鐘!輸液真的是「好得快、安全沒風險」的最佳治療方法嗎?寶寶一生病就去醫院主動要求醫生輸液,這樣做真的正確嗎?悲劇已然發生,實在令人痛心,請各位家長務必了解輸液風險,引起高度重視,避免慘劇再次上演!
  • 女醫生懷孕5個月突發胃腸炎頭頂輸液袋打點滴工作
    照片主人公李新醫生表示,照片是同事偷偷拍下來發到朋友圈,她是一名懷孕5個月的準媽媽,事發前一天晚上自己突發非傳染性的急性胃腸炎,早上起來高燒39℃多。雖然答應家人請假一天,可最後,她還是偷偷地跑到了醫院。李醫生的做法得到醫院產婦們的敬佩,但卻讓李醫生的同事們心疼不已。
  • 食物中毒致死悲劇,為更多人敲響警鐘
    據新華社報導,日前,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發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已致八人死亡。據悉,事件發生在家庭聚餐期間,多人食用了自製的「酸湯子」,相關食材已經在冰箱冷凍一年。根據黑龍江衛健委最新消息顯示,該事件初步定性為酵米麵食物中毒,即由椰毒假單胞菌汙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
  • 一名上海遊客在寧波身亡,同團12人被診斷為急性胃腸炎
    一名上海遊客在寧波身亡,同團12人被診斷為急性胃腸炎 澎湃新聞記者 鄒娟 周航 2016-08-17 20:44 來源
  • 醫生的提醒為所有人敲響警鐘!
    這個病例發生浙大一院口腔醫療中心,患者,男性,65歲,為所有人敲響警鐘! 一個多月前,患者在吃晚飯時,不小心咬到了舌頭,咬出了血,但並沒放在心上,繼續吃。幾天後,患者發現咬破的地方長出了一個潰瘍,便配了些消炎藥。但吃了十多天消炎藥後,舌頭上的潰瘍不但沒好轉,還越來越大,越來越痛。
  • 患者輸液時身亡,涉事村醫被帶走,法院最新通報來了
    ,後張某某在輸液過程中死亡。經連雲港市贛榆區公安局法醫鑑定室鑑定,張某某系急性咽喉炎輸液後急性冠心病發作死亡。經法院調查,村醫董某某是否屬於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其行醫行為和就診人死亡結果之間因果關係仍未能查清,不符合起訴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