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鍾南山、李蘭娟兩位院士亮相《可凡傾聽》

2020-12-13 騰訊網

1979年10月20日,輾轉前往英國留學的鐘南山,在貝爾加湖畔繞行的火車上度過了自己43歲的生日。車窗外是大森林,大雪已經紛紛揚揚落下,鍾南山看得著迷,他想:「未來會有什麼東西等著我呢?」他那時候不太會想到,41年後的生日時,等著他的,除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頭銜、「共和國勳章」的榮譽,更有一場場事關全人類健康福祉的硬仗。

日前,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深度訪談欄目《可凡傾聽》播出了《大醫精誠——鍾南山院士專訪》,鍾院士和曹可凡一起,完成了一次對自己人生的回望。節目播出後,引發轟動,「鍾南山談疫情期間最大壓力」迅速衝上熱搜榜。11月28日,《可凡傾聽》還將播出李蘭娟院士專訪,兩大重磅嘉賓、兩期「王炸」節目,《可凡傾聽》正在努力踐行一檔全國知名人文欄目的社會責任。

醫者的大愛都來自家庭

「父母給我最大的教育可以概括一句話,當老實人、做老實事,這是給我一個最大的教育。」鍾南山說。1936年,鍾南山出生於南京一個醫學世家,父親鍾世藩是著名兒科專家,母親廖月琴是廣東省腫瘤醫院創始人之一。童年時代,鍾南山隨父母在戰火硝煙中顛沛流離,抗戰勝利後全家定居廣州。

作為兒科專家,父親鍾世藩在專注科研的同時,對病人也一樣盡心盡力實事求是。鍾南山至今還記得,他在年輕時給一個腎病孩子看病,根據臨床症狀就判定其是腎結核。但父親的一句話卻給了他很大的警醒,「我的父親反問我一句,你怎麼知道他是腎結核?這句話,我就懵了,因為什麼,我真的不知道,所以那個給我一個很大的震動。他就這麼一句話,我覺得幹什麼事、說什麼,都得有點依據。」

在治學嚴謹上,鍾南山受父親影響至深,但他對人的同情心,則是自母親那裡學來。他有一位同學考上了北大,沒有錢坐火車,鍾南山就幫他向自己母親求助。母親很為難,「你的車票錢都是我們想盡辦法湊的,怎麼可能呢?」鍾南山知道家裡困難,就算了,但過了兩天,母親卻還是想盡辦法又給他籌了10塊錢,讓他拿給「家庭困難」的同學。「要知道那個時候到北京的火車票,還不到20元,這個事情至今都讓我印象深刻。」鍾南山說,自己工作幾十年,總是能團結大多數人,就是因為受到了母親的影響。

對於如今鍾南山的為醫、為人,鍾院士動情地說:「我想他們要是知道的話,應該覺得……沒白養我,應該是這樣。」

如果說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那父母的教育就是畫筆,出身醫者世家的鐘南山如此,出身貧寒農戶家庭的李蘭娟院士也如此。當年,李蘭娟放棄28元固定工資的代課教師,而在農村做收入只有幾塊錢的「赤腳醫生」,完全就是受到母親的影響——在李蘭娟看來,雖然母親鬥大的字不識一個,但她的人品卻為自己樹立了榜樣。

「她一直以來都是助人為樂的,幫助別人家都會盡心盡力的,自己苦一點也不計較的這麼個人。而且非常勤勞,非常淳樸。」因為父親去世的早,家裡所有的事情都要靠母親。後來李蘭娟全身心投入到事業中,也有母親一路的照顧。這些,也將在11月28日首播的《可凡傾聽:「赤腳」走出的國士——李蘭娟院士專訪》中講述。

改變世界的力量來自拼命

在節目中,鍾南山回憶起當年英倫留學的故事,仍然歷歷在目。初見導師時,導師一直背對著他煮咖啡,「面對背」的第一次見面,讓鍾南山知道,1979年的中國醫學留學生,在國際上有多不被看重。

「他說你們中國的畢業生,醫學院(學歷)在國外是不被承認的,當時他不把你當回事。」初到英國的鐘南山面臨語言障礙,有時候跟講師溝通問題都聽不懂,尤其是鍾南山被安排到愛丁堡大學醫學院深造後,導師的冷淡態度也讓他大為受傷。

但是,就如鍾南山所說,再困難都得想辦法闖過去。為了克服語言問題,他連往家裡寄信都是用英文,早年留學英國的父親會用紅筆糾正他的語法,就這樣一點點進步。面對導師們的冷落,他想得最多的,是祖國。「我就經常想,國家把你送出來很不容易,所以一定要想辦法做點東西。而且人家看不上,有道理的,你原來就比較落後,你做點東西出來,讓他們覺得中國人還是能幹點事的。」

讓周圍同事開始重視鍾南山的,是他一次次針對病人和課題提出的有效建議和研究,甚至拼命。為了進行「一氧化碳對血液氧氣運輸的影響」課題,鍾南山以自身為實驗對象,冒險吸入超劑量一氧化碳,最終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其成果在全英醫學研究會上發表,引起國際學術界關注。

1981年,鍾南山受邀赴倫敦聖 巴弗勒姆醫院進行合作研究。在全英麻醉學術研究會上,他以一篇論文大膽挑戰了牛津大學學術權威克爾教授,再次展示了一名中國學者的實力與魄力。父親聽聞此事後還特地回了他一封信,「他說你做得不錯,你讓這些西方人懂得中國人還不是一無是處的,這個我看了以後,心裡頭很有感觸,覺得這個時候,人能爭口氣是最重要的。」

1981年11月,鍾南山結束了為期兩年的留學生涯。這兩年間他可謂是碩果纍纍,總共完成了七篇學術論文,在呼吸系統疾病研究領域取得了六項重要成果。愛丁堡皇家醫院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但鍾南山毫不猶豫地謝絕了邀約,踏上了回國的旅程,也成為了今天受世界尊重的鐘南山院士。

李蘭娟的拼命,以及放棄代課教師選擇做赤腳醫生的行為,曾讓周圍的人都看不懂。「他們說你這個人有毛病的,我說我沒毛病,我是想學習,想學醫學知識。農村缺醫少藥,需要有人為大家的健康去提供服務。」她說。

從最初的人工肝開拓者,到首次揭示感染微生態學理論,李蘭娟開創了中國醫學界感染學領域的許多「第一」,並成長為國內唯一的感染病學科女院士。而如今,她仍然在拼命。

找準共和國英雄的人生剖面

兩位院士,一位年逾古稀,一位已是耄耋,卻總是第一個衝上陣,面對公共衛生的一場場硬仗,他們也因此被公眾譽為共和國的英雄。什麼是英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公眾期待更了解英雄為什麼能成為英雄。《可凡傾聽》能採訪到不停奔走、甚至一天要飛三個城市的兩位院士,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甚至網絡上有觀眾將之譽為近期國內訪談節目的「王炸」。

「疫情他們在新聞中談得很多了,我想了解他們醫者擔當、敢醫敢言背後,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那種風骨的『因』。」學醫出身的曹可凡告訴記者,今年自己一直在高度關注疫情的發展,《可凡傾聽》已經做了四檔疫情相關醫者的訪談。

「鍾南山、李蘭娟,能成為全民偶像,跟大部分明星偶像是不一樣的——大部分明星的成功是偶發的現象,而像鍾南山,84歲的老人能成為所謂的『網紅』,絕非偶然。年輕人要追捧這樣的偶像對吧?我覺得他們成為偶像,才是給社會樹立了一個特別好的風氣。」

訪談這些「偶像」,曹可凡說自己總是「受教良多」。訪談中,他曾問鍾院士,「SARS期間你第一個認為這是病毒感染,而當時普遍認為是衣原體感染;新冠肺炎你又是第一位確認人傳人的專家,跟很多人的判斷是截然相反的,你會不會有壓力?會不會怕說錯了,影響自己的聲譽?」但是,鍾南山簡單地回答:「我有壓力,但我最大的壓力,不在於我個人的名譽,我的壓力是來自於病人的生命。因為你判斷錯了,是生是死的問題。」

這句引起曹可凡高度共鳴的回答,播出後也讓無數網友淚目,#鍾南山談疫情期間最大壓力#迅速登上了熱搜榜。

作為一檔已有16年歷史的高端名人文化訪談節目,《可凡傾聽》把鏡頭對準當前的社會熱點人物,記錄時代變遷,映照時代之美。但曹可凡說,自己不願意《可凡傾聽》去形而上地正能量,「我希望通過梳理他們的人生經歷去講清楚我們提倡的,他的人生態度,是通過一個又一個細小的故事連綴而成的。當這些故事不斷地被拋出,連綴之後就構成了他的人生長河。當看得出河流走向的時候,其實他的人生境界高低、事業寬窄,都很快能夠看出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文化上海

相關焦點

  • 走進《可凡傾聽》,看看共和國英雄鍾南山、李蘭娟的人生橫截面
    11月21日,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深度訪談欄目《可凡傾聽》播出了《大醫精誠——鍾南山院士專訪》,鍾院士和曹可凡一起,完成了一次對自己人生的回望。「我們沒有太多談疫情,而是選擇了他人生中的幾個橫斷面,我希望從他的成長中,找出他今天之所以成為共和國英雄的『因』。」曹可凡告訴記者。
  • 鍾南山李蘭娟,「英雄風骨」背後的力量竟不謀而合
    據悉,下一期的《可凡傾聽》還將播出李蘭娟院士專訪。 而李蘭娟院士那張被口罩勒出深深印痕的臉龐,也向公眾詮釋了什麼是醫者最美的容顏。 但當這兩位「最可愛的人」坐在曹可凡面前時,他卻沒有多談疫情研判,而是選擇從家風傳承、家庭教育聊起。
  • 表彰大會上,鍾南山被授予「最高榮譽」,為何李蘭娟院士卻沒有?
    特別是鍾南山院士在這次疫情中表現出了的冷靜,抗擊疫情表彰大會於9月8日上午隆重召開,但這個獎項也讓很多人想起了一個人,也是這場疫情的最前線的李蘭娟院士,為什麼她沒有獲獎? 這次被授予人民英雄稱號的四位「戰士」是鍾南山、張伯禮、張定宇和陳薇,可以看到鍾南山院士被授予「人民英雄」和「共和國勳章」,但是這個時候,很多人都在想為什麼李蘭娟院士不能評?
  • 李蘭娟院士漢語為美國授課,美方自帶翻譯,網友喊話高福、鍾南山
    李蘭娟院士威武!應美方邀請,中國「國寶」級專家李蘭娟院士向美方介紹中國抗疫經驗。視頻中,李蘭娟院士全程使用漢語,美方自己配翻譯,然而這並沒有影響「授課」效果,美方的專家們各個都認真得像小學生,專心聽講,認真記筆記。
  • 不止鍾南山,還有李蘭娟!
    最近,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頻頻以權威專家的身份出現在公眾面前,但是很多人知道鍾南山,卻對李蘭娟院士不太了解。在17年前的「非典戰疫」中,李蘭娟院士也做出了卓越貢獻,如今仍奮戰在「抗疫」一線。當我們在歌頌84歲的鐘南山時,也不要忘了讚美73歲的李蘭娟。他們都是國士,也都是我輩楷模!
  • 李蘭娟院士從不做家務,兒子靠自學一路保送,其教育經打臉太多人
    導讀:近期,《可凡傾聽》採訪了李蘭娟院士,讓我們對這個抗疫時代的領軍人物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看完採訪的完整視頻,心潮澎湃而又感動滿滿,同時又意識到李院士給我們上了一堂無聲的教育課。一場疫情,讓我們認識了兩個偉大的人物,一位是鍾南山,另一位就是李蘭娟,與出身名門醫學世家的鐘老不同,李蘭娟院士出身貧寒,從鄉村代課老師,到收入了了的「赤腳醫生」,最終成長為傳染病學的醫學泰鬥,傾聽著李院士的描述,我們仿佛被代入了她那看似平淡、實則不凡的一生。
  • 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給全國學生的復學寄語,一起看視頻
    4月,在全國多地陸續復學之際,鍾南山院士和李蘭娟院士錄下視頻,寄語全國中小學生。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同學們你們好,我是鍾南山。當你看到這段視頻的時候,你們已經(或即將)回到學校開始正常的學習生活了。
  • 鍾南山、李蘭娟VS高福、舒紅兵,海外留學經歷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在這些人中,我們看到了幾位院士的身影,他們包括中國工程師院士鍾南山、李蘭娟以及中科科學院院士高福、舒紅兵。在這場抗擊病毒的戰鬥中,鍾南山和李蘭娟都是在武漢病毒疫情爆發的第一時間奔赴武漢,實地考察病毒疫情發展情況。後期李蘭娟院士也是親自率領自己的研究團隊進駐武漢一線,進行臨床藥物的研發工作。
  • 跨行當院士的李蘭娟,背後不僅有支持她的媽媽,還有一路保送大學的...
    文/山山 一場空前絕後的世界疫情,讓我們認識了中國兩位偉大的人物,一位是鍾南山,另一位就是李蘭娟,與出身名門醫學世家的鐘老不同,李蘭娟院士出身貧寒,從鄉村代課老師,到收入了了的「赤腳醫生」,最終成長為傳染病學的醫學泰鬥,傾聽著李院士的描述,我們仿佛被代入了她那看似平淡、實則不凡的一生。
  • 李蘭娟院士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用「浙普」,網友評論炸鍋了!
    李蘭娟院士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用「浙普」,網友評論炸鍋了!前段時間,鍾南山院士在向國外專家介紹中國經驗時,一口流利、標準的英語令許多人大呼「太帥了!」無獨有偶,沉寂許久的高福院士也剛剛接受了CGTN的採訪,全程同樣用英語回答了記者的提問。這些專家不但專業能力過硬,而且語言能力也非常出眾,令人敬佩!
  • 李蘭娟院士的丈夫也是頂級專家,比她先評上院士,居然還同校
    其中組長是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他當選組長應該是實至名歸。還有四人也分別都是其他醫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不過這四人中有一個人不得不好好說一說。這個人就是李蘭娟院士,李蘭娟院士是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傳染病學的頂級專家,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 李蘭娟院士用事實證明,不只有英語重要,漢語也是世界最重要的通用...
    一、李蘭娟院士是我國防疫專家組領軍人物之一。無論是當年的sars肺炎還是今天的新冠肺炎,鍾南山院士和李蘭娟院士起到了核心作用,有他們在,是中國人之福。中國之所以取得抗疫這麼好的成績,跟他們的貢獻密不可分,他們是中國的國寶級人物。
  • 李蘭娟院士給同學們寫了一封信
    2020年伊始,每個中國人都被捲入了一場特殊的戰役中,在這場舉國上下同仇敵愾的戰鬥中,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軍人、工人、農民……每個人都在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而在這些人中,高級別專家組成員,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和73歲的李蘭娟院士逆風而行的身影,更是讓我們感動。
  • 語文是最重要的基本功,鍾南山院士為什麼這麼說
    鍾南山院士在一次訪談中聊了他對學習的感悟。他說,通過自己70幾年的學習,知道:第一,學好基本功很重要。第二,語文是很重要的基本功,鍛鍊歸納、分析和綜合能力。第三,多問幾個為什麼很重要,自己的實踐比權威重要。
  • 鍾南山和李蘭娟成為全民偶像,今年高考會不會引發報考醫學院熱?
    衝鋒在抗疫一線的李蘭娟院士這段話,最近在網上被網友刷屏,她說:「從這次疫情以後,希望國家給年青一代樹立正確人生導向,高薪留給才德兼備科研,軍事人員。希望控制娛樂圈所謂的「明星」動則上千萬的片酬。只有少年強則國強,為祖國未來發展培養自己的棟梁之才」,李院士這也算是為民請命了!
  • 聽聽鍾南山和李蘭娟院士怎麼說
    別著急,我們先來聽聽鍾南山和李蘭娟院士怎麼說。1.可以出去玩嗎?鍾南山院士前段時間在接受採訪時說:開闊的、空氣新鮮的地方,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心理都有好處。李蘭娟院士這麼說的:五一節是我們國家春暖花開的長假,大家應該利用這個節日好好休息,人員不是聚集太多的地方還是可以去走一走,看一看,但還是要避免人權太多的匯聚。所以兩位院士的意思都是可以出去玩,但是選擇地方很重要。
  • 最高科技獎:李蘭娟院士獲提名,高院士落選,SCI不代表科研能力!
    就像今年的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候選人有13人,13名候選人中有一人的呼聲特別高,那就是在此次抗擊疫情工作重要有著卓越貢獻的李蘭娟院士,而有500多篇SCI文獻的高福院士卻遺憾落選!說起李蘭娟院士,所有人不得不豎起大拇指對她說一聲服氣!
  • 得到導師肯定 鍾南山給父親寫了封信……
    11月21日在紀實頻道播出的《可凡傾聽》中,主持人提問鍾南山院士:您當時經歷了這麼幾件事以後,覺得周圍的同事會對你的看法完全改觀?鍾南山院士:有很大改觀,包括弗蘭裡教授有很大改觀。(視頻來源:紀實頻道《可凡傾聽》)
  • 73歲的李蘭娟,院士出身,70年代的她從這所學校畢業
    對於工程院院士,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袁隆平。在2020年開端最新企業國民關注的事情就是肺炎疫情,幾乎全國人每天都在關注疫情的實時動態。在抗疫情的過程當中,也發生了很多感人的事情。武漢是疫情最嚴重的地方,為了能使武漢快一點渡過難關,八方馳援武漢,共渡難關。在這次疫情當中給人民吃了定心丸的是兩位老人,這兩位老人也特別受人關注。
  • 國家科技獎候選人出爐,李蘭娟院士被提名,身兼要職的高福沒有戲
    作為我國醫學界傑出代表人物,李蘭娟院士也正式被提名為候選人,但這讓很多網友都想起了同為醫學界的高福,如果比學歷和論文高福院士可是比李蘭娟院士多的太多了,但是這一次高福甚至提名都沒有提名,可以說高福是沒有資格入選。